川剧大师 一代名丑---- 王国仁
摘自(戏剧网)
- 王国仁(1921——1961)
原名黄柏寿,小名九龄,浑号“红灯教主”。擅演襟襟丑,兼长末、净。四川罗江县人。成都天府中学毕业。幼年酷爱川剧,濡染极深,常因看戏逃学,遭父鞭苔。于一九三七年毅然与封建家庭决裂,拜师川剧名丑鄢炳章,专攻襟襟丑。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九年,辗转飘泊各地搭班卖艺,演出活动遍及全川。十年间,艺事精进,声誉雀起。一九五○年返成都唱戏。一九五一年入雅安川剧团为演员,并担任过业务组副主任,付团长职务。
他塑造的舞台形象神态生动,个性鲜明,情趣横溢,不落巢臼,在川剧丑角行中独树一帜,深受观众喜爱。王善于从剧情人物出发创造角色,他塑造的《告贫》中的邱旺,《骂相》中的孙家二,《劝夫》是的邱元顺,《碧波红莲》是的龟相,《红杜鹃》中的皮治帮,《柯山红日》中的麦力生等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脍炙人口,极富艺术魅力。
王国仁从艺后,遍访师友,广纳博采,精炼酿制,为我所有。他的嗓音条件和基本功不够好,但却有自知之明,善于扬长避短,更善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锐意创新。他潜心钻研前辈川剧艺术天籁,浣花仙等人的唱腔精华,广泛汲取京剧、汉剧、笑剧、扬琴、相声、民歌、乃至谐剧,杂剧的丰富养分;常登门向李德才,曾炳昆和其他有一技之长的普通艺术求教。广博深厚的艺术熏陶,日以继夜地勤学苦练,致使嗓音差,基功薄的“红灯教主”居然在表演、唱腔、念白、造型艺术上造诣深邃,自成一格。一九五三年前后,他认真研读“斯氏”表演体系并溶于实践,其艺术修养赖以升华到更高境界;又将所学心得向全团演员讲授,对该团早期艺术格调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他精钻各行当表演程式,熟谙各种传统声腔,戏路宽广,一专多能;工襟襟丑,擅演老生花脸;能编戏导戏;会吹笛弄琴,有一定音乐素养;学过画,舞美设计也颇在行。王国仁算得上川剧界既专县通的难得人才。
一九四七年,他在成都唱《关云长走麦城》,为演好关公,远赴武汉向京剧“活关公”高盛麟,成都著名京剧红生刘奎官学习身段、功架,青龙偃月刀等技巧;又借鉴川剧名小生魏香廷《白马坡》的耍刀路子,杂技演员的肥大彩裤(剧中要踢尖子、丢卡子。王腰、腿乏功,用来藏拙)。演出时,以神韵、气质逼真,唱腔娓娓感人,轰动蓉城。
王国仁的表演注重以神态、气质、情趣层层提示人物心灵,深刻刻画角色性格。主张“神疑于内,形发乎外;神形一体,神形兼备”。无论唱、做、念、导(演),都强调层次,铺垫、高潮、贯穿、谐和;深入剖析角色的出身,教养、处境、心理、感情变化,与剧中其他角色的内在关系,准确掌握角色性格特征,然后调动多种艺术手段为塑造人物服务。他运用程式而不囿于程式,程式不足以表现则突破之,或借鉴或创新。如化妆造型,他就善于借鉴话剧,但又不失川剧风格。他的形体动作精炼,简洁,动作幅度一般一大,但生动和谐,绕有情趣,既富五戏剧夸张,又不悖生活真实;抬手踢足,一举一笑,莫不认真筛选,锤炼。《骂相》的孙家二,相似处很多,但王国仁演来却性格迥异。他主要突出孙家二愤世嫉俗,身有特定的“三气”:对处境的怨气,对吕蒙正的义气,对范丞相的傲气。对邱旺、则着重刻画其玩世不恭,放浪形骸,乐观诙谐而又处处卖弄才华的性格。他精心塑造的这两个角色,幽默谐趣,“丑”而可爱,谑而不俗,同放异彩,各有千秋。
王国仁噪音沙哑低沉,但音乐感强,善于以声传情,又善以气托声,放声音虽欠洪亮,却富有穿透力,感染力。他行腔不但字正腔园,而且感情充沛,刚柔得体,喜、怒、哀、乐均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一九五九年,雅安川剧团在成都,为迎接国庆十周年接待外宾演出《碧波红莲》,王国仁饰剧中龟相。角色形象必须通过长段唱腔为主要手段来塑造。他以自组的《红衲袄》唱腔,结合出色的造型表演艺术,把一个老态龙钟,德高望重,机智沉着,能言善辩,诙谐风趣又富于同情心的龟老丞相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深获观众、同行和外国友人的好评。
塑造角色,不论正派反派,不分主角配角,王国仁一样重视,认真对待。比如《打红台》中老幺杨“颤翎子”就是戏不多的配角,可他扮演时仍然一丝不苟,赋与角色以鲜明的个性,把本来憨厚幼稚却硬充精明老炼,显得滑稽可笑的“颤花儿”形象,活生生地在舞台上树立起来,为《打红台》增色不少。难怪观众反映说:“看王国仁演戏如饮醇酒,浓香四溢,令人陶醉;余味无穷,久久难忘”。
此外,他塑造《劝夫》中的邱无顺中,《挑女婿》中的县官,《芙奴传》中的贾瞎子,《十五贾》中的况钟,《夏完淳》中的洪承畴,《北京四十天》中的刘宗敏,《红杜鹃》中的皮治帮,《珍珠塔》中的陈莲,《柯山红日》中的麦力生等众多艺术形象都很有深度,堪称艺术珍品。
在二十五年川剧艺术生涯中,王国仁不仅是著有成就的优秀演员,而且还是一个多产剧作者和川剧导演。他创作、改编过不少剧本,也导排过不少剧目。初步统计,建国前他创作改编、加工整理的剧本就有《车夫爱国》、《骂摩登》、《市场行情》、《劝夫》、《骂相》、《告贫》、《王木匠劝妻》、《天宝图》(连台本)、《关云长走麦城》、《纣王无道》、《打双相》、《回首望故都》、《铁血情花》、《兽宫虎侠》(连台本)等八十本戏。但值得一提的是他自编自演的《车夫爱国》一类歌颂抗日救国,针砭时弊的“时装戏”。也因之得到“时代小丑”的浑号。《车》剧演出之后,国民党警察局勒令停演,经成都市人力车工人罢工三天抗议,禁令才被迫取消。
建国以后,王国仁更加勤奋地钻研业务,对川剧事业卓有贡献。一九五三年至一九六○年,在雅安川剧团参与发掘整理、改编、导排的剧目有:《金霞记》、《打红台》(与彭海清合作改编)、《游龟山》、《牛郎织女》、《挑女婿》、《夏完淳》、《红杜鹃》、《双罗衫》、《芙奴传》、《逃婚闹堂》等十余出。其中《逃》剧系根据禁戏《双魂报》整理改编,一九六○年该团在成都公演此剧,评论文章誉为“化腐朽为神奇”。在这些剧目的导排过程中,他作了不少改革,创新的尝试,收到良好效果,为该团在五十年代艺术上的革新闯出了道路。
王国仁的性格爽直、开朗、诙谐、常解同业危难,乐于扶掖后进,为人所称道。弟子有李七华、程化、沈树堂、张族云、罗志彬、杨金华。私淑弟子筱艇。
一九五七年,王国仁被错划为右派,一九五九年摘帽,一九七九年恢复名誉。一九六一年,四川省委宣传部借调去成都,任教于四川省川剧学校。同年八月患双侧肝癌,经抢救无效,一九六一年十月五日溘然长逝,终年四十岁,葬成都市“名流陵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