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德阳三中有157个上本科线,一本理科6人,最高分622分。可能能被重点大学录取的只有一两个。
前天晚上德阳三中放了一万元的鞭炮给予庆祝。不过我们可以看到今年你的本科上线率只有26%,是低于了四川省的平均水平和德阳市的平均水平。而且我们以上就说过很多我们还要看现在一本上线多少,这个才是一个更为关键的方面,今年一本线就1%。
尽管你曾经有省状元、市状元、区状元,那也是60后、70后、80后,绝对不是90后,我们已经分析很多了,现在对1998年---2001年的父母参考的就是90后的升学情况,也就是从2009年的高考开始计算。就以2006年来说,一本线就10来人,而当年的绵竹中学不仅有市状元,市状元考入了清华,还有一位同学考入了北大,还有几十人考入国家级重点大学,而你除了陈艳娇考入了清华大学,其他的省外985院校就基本没有了,考入重点大学的才几人(而且还包括几个往届生),陈艳娇那是特殊关注!别的学校是在总体优秀的情况下还能有更为优秀的学生,这是出类拔萃,德阳三中这个不知道是不是鹤立鸡群?老师也是,绵竹中学英语高级教师叶淑兰那是三年一轮带班,2006年班级的学生有市状元和清华北大学生,2009年有两位,2012年还有着三位,而你学校的老师带一个清华北大的就要隔上好多年,而且叶老师班级上的学生全部都是上一本线,你的就不是这样,除了那么几位特别优秀的,其他的好多还没上重本线。
至于曾经,是有过一段时间的辉煌,但那时根据当时的情况而定,那时大学生是统招统分,本着从哪来回哪去的原则,你这个师范类大学生原本就是从这个厂子弟院校走出去的,回去那基本上也是回到厂区工作,再加上80年代的厂区是有着地方上没有的待遇,典型的就是住房,特别又是作为这种知识分子来讲还给你免费分房,这是老师方面。学生方面呢,当时大学录取率本来就很低,厂区内成绩不好的学生干脆就去读了技校,而那时厂区的孩子要到地方中学就读的家里不是有特别好的关系和成绩特别优秀的是不行的,所以在当时的厂区高中就读的都是比较优秀的学生
不过就是以上这样的分析我们也很难相信什么你有36位清华北大的同学,抛开80后的几位,那么从1977年---1997年二十年间你基本每年都有一两个,当时基本上不可能是年年有,也就是说有的时候一年还有两三个,这绝对不可能,当时德阳市哪会年年有啊?!德阳中学也是2000年之后直到到现在每年才基本有两位学生能考入清华北大,有的时候是三四位,有的时候也就还只有一位;市区内的德阳五中至今也只有20位(其中2002年考入北大的高瑰曦是在德阳中学就读的初高中,补习到的五中,我们也会看见德阳中学并没有将其算在内,有一位同学考入北大医学部,不过这个应该计算在北京大学之内)。就是加上1977年之前我们也觉得这个可能性也不大,你这个学校成立于1956年,也是从1959年开始计算,至于文革期间那种大学生就不用说了,交白卷居然说是思想觉悟高的学生,所以我们要看到的是你从1959年---1966年期间以及1977年之后的高考录取的学生,而更偏重的是1977年之后的高考.如果德阳三中有不服气的地方,完全可以学着德阳五中那样把历年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完完整整的写出来
在1992年之后,国营大厂方方面面的问题就开始展现了出来,所以朱镕基在做副总理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对国营大厂的改革,在1998年之后开始正式大刀阔斧的改造,也确实应该这样,就比如这个教育,厂区学校也要和地方教育局联系,也要参加地方上的考试,教师管理也要在地方教育局上面,怎么在最终录取上又是单列出来?在对国营大厂改革的时候我们一些厂区领导是很不重视保护职工的利益,当然包括厂区的教职员工的利益,并且那80年代前后的住房也不再能满足居住的需求,加上多年的国企改革,户口档案等不是一切都是像以前那样死,调不动,房子也交给地方政府管理办理了产权证,不受其厂区的影响,所以在2000年前后就有很多中青年教师调离了这所学校。这是老师方面,学生方面呢?上面已经有所分析了,1998年之前成绩不好的去读了技校,成绩优秀的又只能在厂区高中就读。在1998年之后如果你要直接成为正式员工基本上你必须是有着大专学历的,所以二重厂区的这些家长想孩子直接成为正式工就必须把学生送去读高中,这一下和地方上的生源差距就大多了,鱼龙混杂,加之招收非厂子弟学生也是地方上学校挑选剩下的,你说生源能怎样,学风能怎样?
2006年之后德阳市的重点高中招生中已没有地域之分和厂子弟非厂子弟之分,二重厂很多优秀的毕业生都是到一五中就读,就是初中都是选择到一五中就读,你好老师没了加上住房等不再受你控制,你说别人会选择什么?现在每年一本线不到10人,其中文科哪怕是上了一本也就是刚上或者超一点点。去年开始一中五中A2等级的孩子也是不交高价的,加上德阳一中今年的思齐班招生,德阳三中的生源将更加吃紧,未来三年的光景将会更加惨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