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幼年印象 终生难忘 在我的记忆中,我从小生长在成都东门珠市街26—32号,四间临街的门面,黑漆的木板门给我的印象最深。28号是大门,跨进大门有一小间象过厅一样的小屋,正对大门是一面墙。墙左边有一道门槛很高的小门,跨进门槛是一大间堂屋,堂屋正中摆设祖宗牌位(俗称神龛子)。小门上方门楣上,挂着一个很大的长方形玻璃镜框,是母亲的遗像,相片下面有“葉羅氏像”几个字。母亲姓罗,嫁到叶家,便没有了自已原来的名字。全家人出入家门都要走这道门,都要从母亲的遗像下面经过,象是在向她述说着我们对她的思念。 这套家院共有十来间大小屋子。除过厅和堂屋外,左厢房是父亲的卧室。右厢房是幺爸幺嬸的卧室,右厢房隔壁是一间有半截阁楼的卧室,楼上楼下都住着兄弟姐妹。厢房和堂屋下面是低一些的露天天井,天井里有父亲的花、草、树木。一棵枇杷树,一棵气甘树(柚子树),每年都要结好吃的枇杷和柚子。一簇簇的小盆花草让父亲用锹锨,剪刀,麻绳,修整得千姿百态,四季都有姹紫嫣红的花朵。花丛中还垒着一个红砂石大石缸,假山依水,石阶沿“山”铺就。还有戴草帽的农夫在“山”中采药,“山”脚下是清澈的碧流。红的、粉的、黄的、各色魚儿自由穿梭……。天井里有一个排水孔,夏天天下雨时,我和六哥爱把排水孔堵上,让雨水没过脚背,我们就在天井里踩水玩,折纸船在雨水里飘。六哥还用刀、锯和橡皮筋给我做了一艘木船,把后舵的皮筋拧紧放在水里,松开的皮筋就会推动小木船向前滑行一、二米远,每次都是六哥放,我看着好高兴呵……! 天井的一头紧挨着的是厨房,大锅大灶,有一位姓冯的大嬸烧火煮饭,我记得在家吃饭的只有我们几个小弟弟妹妹。冯嬸孤身一人,在我家干了好几年。厨房有一后门通屋外的下河码头便道,很多时候我们放学回家都从这道后门直接进屋吃饭,吃完饭就跑出后门下河边玩耍。 我记得,那时我己经上小学,还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但很调皮,常常把吃剩的或不愿吃的饭菜,偷偷倒在进大门那间过厅里摆放的一个大坛子里,馊了臭了才被人发现。有一年河里涨大水漫到码头上面的石板阶梯,一大早就有人吵吵嚷嚷,说冯嬸跳河(死)了……。 厨房下面是厕所,洗澡间。再旁边是一小房间,我记得是六哥的卧房。卧房的门对着天井,窗开向河边。河水涨水时会漫到窗台下,六哥水性特好,当河水涨起来时,水浪中会冲下很多上游漂来的物品,六哥常常从窗口跳入水中捞起有用的东西,但他从来不把这些东西拿回家,都送给街边那些可怜的拾荒者。六哥房间再隔壁就是客厅了,客厅里的座椅都是藤编的,一长条桌放正中间。父亲,幺爸和大哥常常请来朋友和乐师们,在这间客厅里一起弹扬琴,唱扬琴调的川戏折子戏,还有邦腔的,五哥带着我也在外面乱七八糟地跟着吼。后来才知道这四川扬琴,也一种民间非遗瑰宝,该传承下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