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生物规律,对人体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民间流传“今冬进补,明年打虎”,“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俗语。每年立冬过后,不少人就开始着手进补。
然而,有人用人参、鹿茸却补出了问题。专家指出,中医科的患者中,有一成是因盲目进补“补”出来的病。究竟什么人适合冬补?不同人群又该如何补?小编教你“对症”冬补。
一、盲目滋补误区多
入冬以后,很多人出现口腔溃疡、上火、便秘、睡不着等症状,仔细一问,原来是滋补品吃多了。专家提醒,人们在滋补中最常犯的就是下面几种错误。
1、补得太早:中医认为,最好的进补时间是从“冬至”开始,到“三九”结束,,一共27天。这时进补可以为来年春天预防传染病、增进体质打下基础。但很多人一进立冬,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进补,这时天气非常干燥,补多了很容易破坏身体气血 平衡。
2、补得太多:不该补人的乱补是冬令进补中一个常见的误区。对于体质比较好、能正常进食的年轻人来说,不提倡进补,真正要补的应该昌年老体弱者,以及亚健康的人群。
3、补得太贵:燕窝、人参、阿胶、冬虫夏草,这些昂贵的滋补药材,作用被吹嘘得越来越神化。其实完全没必要迷信它们,银耳就可以代替燕窝,大枣就可以代替阿胶。
4、补得太乱:不少人在进补前,还搞不清楚自己是什么体质,就乱吃一气,如此反倒不利健康。
5、补得单一:一提到进补,就是羊肉、狗肉,或者只补大枣、核桃,这样很容易造成体内营养失衡。没有一种补品饮食所有营养,所以一定要多吃几种。
二、手把手教你“对症”冬补
很多人照着补品功能和自己的病症进补,认为这样一定不会错了。其实,这样也不科学。进补的主要作用时“补虚益损”,而虚又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4种,各有不同的补法。
1、气虚:辨明类型用人参
主要症状:容易疲劳,没有精神,经常感觉乏力、倦怠、没劲儿等,特别是在劳累后症状加剧。舌苔较淡、舌体较胖且有齿痕。
食补:一般建议多吃补气健脾的食物,如山药、莲子、糯米、小米、黄米、大麦、胡萝卜、栗子等。这些食物既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用来做汤,熬成粥效果最好。
药补:如果虚症较严重,比如一动就气喘吁吁,气短,甚至乏力到连路都走不了,并且声音低微时,就得赶紧看医生,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补药。
非常提示:人参是应对气虚的代表补品,但滥服现象严重。实际上,不同的气虚补法也不同。一般来说,气虚而稍偏热的,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更年期综合征者,建议服用西洋参;气虚偏寒的可服用红参(高丽参)进补;单纯气虚的可服用白参(生晒参);气虚较严重者可服用野山参。
2、血虚:上火别吃阿胶
主要症状:失眠、头晕、脸色发黄、指甲发白、嘴唇颜色偏淡,舌苔厚。女性月经量少、色淡等。
食补:桂圆、大枣,每天半两左右。其他的还有乌鸡、黑芝麻、鸡肉、红糖、赤豆等。此外,小米红枣粥也不错。
药补:如果头晕、心慌很严重的情况下,去医院检查后发现贫血,就说明血虚较严重。刘德泉认为,此时合适的补品为阿胶、当归等。但血虚的补药不适宜泡酒饮用,因为制成药酒后,喝多了容易影响胃口,导致食欲下降。
非常提醒:阿胶并不适合所有的血虚者。在没有食积、淤血、气滞、湿邪等情况下,才较适合服用。如果有热邪,上火、小便呈黄色、口中生疮、嗓子疼等情况,建议不要服用。此外,阿胶性滋腻,脾胃虚弱的女性服用后,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胃部饱胀等症状。
3、阴虚:胖人别服六味地黄丸
主要症状:最典型的是五心烦热(即两手手心、两脚脚心、心口烦热)、口眼干燥,体型偏瘦。舌头依稀可见如同土地干旱后的小裂纹、舌苔较少、舌体发红。脾气相对暴躁。
食补:银耳、木耳、海参、山药等。银耳、木耳每天别超过一二两,熬粥最好。要忌辛辣,少吃羊肉、狗肉、辣椒、烧烤等。可饮用清茶,别喝红茶。
药补:有些阴虚严重的人身体燥热,甚至可能脱光了衣服在地上打滚,若通过食疗及生活调理依然不好者,医生可能建议其使用六味地黄丸等滋阴的药物。
非常提醒:不少人把六味地黄丸当成壮阳保肾的佳品,甚至全家老少都服用,但它毕竟是药物,有严格的适应证,服用不对反而可能导致问题。比如胖人服用,可能影响脾胃功能;有腰膝酸冷、喜暖畏寒等明显肾阳虚症状者,也不宜服用六味地黄丸。
4、阳虚:用错鹿茸可能出血
主要症状:手脚发凉、心慌怕冷、容易起冻疮、体型相对偏胖。
食补:羊肉、牛肉、鳝鱼、泥鳅等。阳虚的人要少吃生冷食物,做饭时可以适量加点辛温的葱、生姜、胡椒等调味品。牛羊肉一天也别超过二三两的量。
药补:补阳药物主要有鹿茸、肉苁蓉、菟丝子、冬虫夏草等。枸杞子、核桃是有效的补阳药食两用之品。鹿茸的壮阳功能较强,可磨粉或浸酒后服用;但阴虚内热者别服用,否则有可能造成出血、烦热不安等不良反应。
非常提醒:阳虚中的阳痿是最容易补错了的,很多人是在盲目补肾。其实,如果从人的生理规律来讲,男人40岁前、女人45岁前无需补肾。此外,鹿茸中的有效成分可能与果蔬或茶中的鞣酸发生反应,所以通常建议空腹服用,服用后尽可能少喝茶,鞣酸含量高的果蔬如柿子、橘子、菠菜等,也要尽量少吃。
三、冬补四大注意事项
1、注意因地而异
进补时,除了考虑个人的体制差别,还要考虑生活的地域。比如,冬季的西北、东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味,如羊肉、鹿肉等,补品中如人参酒、鹿茸酒等,强壮补身,御寒助阳确有作用。
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北方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宜清淡甘温之味,如鸡、鸭、鹅等。长江以南地区的人们如果多食羊肉、鹿肉等容易燥热动火,出现咽痛、口疮、鼻出血等症状。
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也是少用为佳,应以生津之品,如百合、荸荠、莲藕、梨等果蔬为宜。
2、注意因季而异
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
冬季天寒,寒邪易伤肾阳,宜食温性食物。除了日常食用的主食及各种蔬菜水果外,可以多吃些羊肉、牛肉等热量足的肉类。
炖羊肉的时候,如果搭配上当归、黄芪,既补气又补血,对那些冬天怕冷、手脚冰冷、容易感冒的人特别有好处。
3、注意不能以药代食
正所谓药食同源,许多食物也是很好的滋补品,并且方便实惠,还不用担心有任何副作用。但在明确食补与药补差异的同时,还必须根据个人体质情况适当进补。
老人肾虚,可多吃些补肾抗老的食品,如核桃肉、栗子、猪肾、甲鱼等;为了防止神经衰弱、推迟大脑老化,可多吃些补脑利眠之食品,如猪脑、百合、大枣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应该多吃些芹菜、菠菜、黑木耳、山楂、海带等;防止视力退化应多吃胡萝卜、猪肝、甜瓜等。
4、注意:药酒要慎用
药浸泡在酒里,虽然能把药品某些有效成分浸出,但每次饮进药酒中的有效成分还是有限的,如果药酒饮入过量,酒精的危害要远比药效大得多。
服用药酒要考虑自身情况,切不可过量。如阴虚发热者应慎用,而患肝炎、肝硬化、消化性溃疡、慢性肾炎等患者须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