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心中,曾经一直有一个待解之谜,那就是从小就耳熟眼熟(邛崃县志上经常看到)的邛崃金龟山一直不晓得在哪里?
据清嘉庆《直隶邛州志》记载;“金龟山寺,在州西十里,以山形为名。明建。庙中有圣母像,俗多于此祈嗣。”
民国《邛崃县志》里面的白鹤台、翠屏阁、点易洞、竹溪积翠崖里面,都分别提到了金龟山的方位:“金龟山有翠屏阁在西崖。”“今鹤林寺、金龟山与大柏树竹溪毗连,皆古白鹤山也。”“金龟山在竹溪背后。”
去年,又打听得“金龟山在邛西建昌营坝到盘陀寺的路上。”
2017年12月4日,文友凡丁通过QQ邮箱给我发来他的民间调查报告:《邛崃金龟山和凤巢寺的传说》。忙打电话了解金龟山的方位,得到的回答是:在去盘陀寺的路东,方位是在盘陀寺北面,离盘陀寺大约2里的样子。
2017年12月10日中午,正好凡丁有空,我便随带着打印出来的为赠送当地受访人的调查报告:《邛崃金龟山和凤巢寺的传说》文稿的凡丁,过西桥、梁机房、弯青杠,过郭石桥左转上山,向离城7里左右的金龟山奔去。
在盘陀村一组的乡村公路边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凡丁《邛崃金龟山和凤巢寺的传说》里面《金龟田和“祭魂庄”》介绍的现今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高达三、四十米的大柏树和从过去的冬水田里面长出来的张开四肢的龟型土堆。
在红砂石板已被泥土掩埋的从喻坎经金龟山至金龟庙(祭魂庄)的茶马古道上又拍了几张古柏的照片之后,我又随凡丁骑着自行车顺着白鹤山麓又向距离金龟田几百米远的金龟山奔驰。
不一会儿,我俩就来到了金龟山前。在我的眼中,金龟山并不象我想象中的一座山,因为它的顶部是平的,矮的地方只有两三米,高的地方好象也超不过十米。当地还流传着金龟山土堆下是一座埋葬着后蜀孟昶的王妃的古墓的说法。有人还挖到过墓门。
坐西向东的金龟山上,由南往北共有八个台层,最南头的第一台层为戏台,建在一座“石墓”的封土堆上,戏台北面的寺前有一道五开间的木制牌坊,牌坊前有一根石桅杆,戏台与牌坊之间为观众看戏的空坝,约1000平米。
平坝往北分别建在金龟山八个台层上面的庙宇分别是:第二层台为关羽殿,正中坐关羽,左侧关兴站立,右侧周仓伺从。殿东有门道通往翠屏阁;
第三层台为城隍殿,俗称十殿,泥塑阴曹地府像;
第四层台为东岳殿,共三层楼式建筑,底层泥塑高约一丈的东岳神像,二层供道士颂经,三层为凌霄殿、供奉道家鼻祖元始天尊(太上老君)木雕神像;
东岳殿东边为童子殿,泥塑送子观音像,左手牵童男,右手抱童女;
第五层台为大雄宝殿,俗称罗汉堂,泥塑释迦牟尼和十八罗汉。
第六层台为观音殿,泥塑观音、文殊、普贤菩萨像;
第七台层为弥勒佛殿,共三层楼式建筑,底层泥塑大肚弥勒佛像,任信众摩挲,据说小孩子摩后肚子不痛,俗称摩光殿。第二层供和尚颂经,第三层为藏经楼:
第八台层为“望乡台”,为三层木结构的楼式建筑,总高度超过20米。第一层供木雕“太阳神”站像,头戴太阳冠,有背光,高约一丈,两旁木雕四大天王座像;第二层为经堂;第三层象征阴间之人望乡、思乡的地方,游人禁止进入。
现在,金龟山凤巢寺里面的那些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建筑,已分几次,被拆得净光。在 1950年,凤巢寺部分殿堂和寺前的石墓便开始被拆毁,用于修建邛崃监狱和由城隍庙改建的城关粮站。1970年拆除戏台和童子店,用于修建提灌站;1990年拆除大雄宝殿等,用于建造鹤林寺和盘陀寺的殿宇。
目前,尚存的只有金龟山前那搬不起的水井,山门前那一对一只半埋、一只扑倒的石狮,那些散落于附近村民家里面的明代、清代“嘉庆九年,僧如训置”的大青瓦和金龟山凤巢寺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