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2019的三诊考完了。不晓得又好多同学对自己的高考有了新的预判。不少人说今年三诊的语文试题有点狠,尤其是“文本阅读”还留个标题让你猜,到底是选段中无数次出现的《手电》还是《枸杞子》?
(看到阅读文本,是不是怕遇到作者都答不及格的题目)
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考完还不用看参考答案,直接把记得的几个词和作者一搜,就出来了。选段出自作家毕飞宇的短篇小说《枸杞子》,有多少同学猜对了?
当然,有较真的同学一定要看看原文,问个究竟......结果没几个在标题上较真,倒是说自己原文看完一身冷汗,今年语文三诊这么狠,连素材来源都是狠角色。因为原文中的“父亲杀过人”,还有一笔带过的“小骚货”。
(试题的阅读文本末,是做了删减且标明了的)
不少看完原文同学们,表现出的态度让人感觉有点过于敏感了。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其实这点描写其实都算小儿科了,竟然还让高中生翻看完明确表示不能接受......总感觉是哪里出了问题?
毕竟,前段时间提到的“小学三年级”问题,让我们认识到了“文明”的现状。
小学生现实里对脏话耳读目染,出口成章;中学生看到文学作品中的“过度”描写,却难以接受。是我们的高中学生比小学生还出淤泥而不染,还是我们更容易较真白纸黑字上的“文明”。我们的“文明”似乎都更容易在别人或者别的地方说出“黑白”,十恶不赦。放到自己周围就成了生活本色,何必较真。翻看个阅读理解,原文就能让人三观不正!连字都不一定能认得完的三年级小学生,又是被谁带坏的呢?我们的教育,似乎少了一面镜子,学生照照,家长照照,老师照照,主管部门照照,出了问题都该先看看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