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州“天庆观”
文/ 彭宗继
天庆观位于天庆街下段。据清嘉庆《邛州志》,始建于晋,唐代为天师观,宋真宗时改名天庆观,元时更名元妙观。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更名天庆寺。唐、宋、元、明均作维修改建。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僧人悟性将寺庙修复,规制宏敞,寺外建有3道石坊。民国时期,开办私立蜀才中学将其圈入。
陆游《老学庵笔记》云:“天庆本唐天师观。”那么,唐代“天师观”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唐建立伊始,为证明自己“受命于天”,便十分重视道教。玄宗时,不仅“敕每州各以郭下定形胜观寺”,改名为开元或开元天宝,且上等州可建道观三座,故邛州有了“开元观”“有德观”天师观”等道观。
五代十国时期,邛州“道德观”“天师观”香火不断。后蜀邛州“道德观”道士李寿仪,将简州“开元观”十二仙君之像模写带回,并画于邛州“天师观”西院之壁。
在此前后,“天师观”迎来一位要客——陈抟。陈抟(871~989),字图南,自号扶摇子,被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人称“睡仙”或“陈抟老祖”。其“睡功”从何而来?
陆游《老学庵笔记》云:“予游邛州天庆观,有陈希夷诗石刻,云:‘因攀奉(陪同)县尹尚书水南小酌,回舍辔,特叩松扃(jiōng松扉)谒高公。茶话移时,偶书二十八字。道门弟子图南上。’其诗云:
我谓浮荣真是幻,醉来舍辔谒高公。
因聆玄论冥冥理,转觉尘寰一梦中。
末书‘太岁丁酉(937)’,盖蜀孟昶时,当石晋天福(936—943)中也。天庆本唐天师观,诗后有文与可跋,大略云:‘高公者,此观都威仪何昌一也。希夷从之学锁鼻术。’予是日迫赴太守宇文衮臣约饭,不能尽记,后卒不暇再到,至今以为恨。”文中的何昌一系吕洞宾传人,被称为八仙之一。
宋代后,道教地位得以进一步提升。原来,屈辱的“液渊之盟”(1004)签订后,宋真宗听信契丹“畏天而敬鬼神,今不若盛为符瑞,引天命以自重,戎狄闻之,庶几不敢轻中国”之建议,于大中祥符元年,以天书降人间为由,将正月初三定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二年(1009)下诏:“改旧宫观名题而崇之,以奉三清玉皇,并以‘天庆’为额”。“天庆观”由此得名。
宋代“天庆观”是政府特许的地方道教宫观,享有官方賜地、免税和拨款等特权。地方官员就任、卸任和节日均需朝拜。文同(1018-1079)在《丹渊集·书邛州天庆观希夷先生诗后》一文中记载如下:
“希夷先生陈抟,字图南,石晋天福中来游蜀。闻是州天师观都威仪何昌一有道术,善锁鼻息飞精,漠然一就枕,辄越月始寤。遂留此学,卒能行之。后归关中,所修益高,蜕老而婴,动如神人。
太宗朝尝召入对问,被俞旨赐诗与号,放居华山。章灵暴奇,久乃解去。逮今海内,愚耋蚩稚具齿舌者,灼灼能道先生之所为。先生本儒人,既由虚无(本体),凡作歌诗,皆摆落世故,披聋刮盲,蹊穴易知,每一篇坠尘中,虽市人亦讽诵不休,谓真关(仙居)秘区,若可自到。
当时有赠昌一者,亲墨殿楹上。后人已恐渝,樠刻之,历祀孔多。自丁酉(937年)讫今,实一百一十四年也。苔涂埃昏,藏隐晦黑,积久不问。皇佑庚寅(1050)岁,郡将(郡守)博陵崔公制治之。明年廷事简休,恬于访奇,考志得此,即往临视,读已叹云:‘此非远形外器者言耶,解名缨脱利。扶人于夷旷之巨逵尔,达者所存,深如是哉!惜其堕腐,不能久传,寓于石其防乎!’乃求摸之,顾谓其幕中文同曰:‘子可作系,疏其由,俾来者知所以然。因而护持,移于无穷亦!’我曹谋也同,唯唯谨执笔,愿书其粗,属之末,且拜公之所趣特高乎!阂善而勿通者,万万矣!中元日(七月十五)书。”
宋以后,“天庆观”几度易名。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下诏:“易江南诸路天庆观为元妙观”,不再供奉赵宋始祖“赵玄朗”。明洪武年间,僧心铭重建,并改道观为佛寺,名曰“天庆寺”。永乐重建后的“天庆寺”归制宏敞,其大雄殿系洪武朝威勇将军赵得胜所题。寺外建石坊三间,为历来嵩祝(臣下祝颂皇帝,高呼万岁)之所。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甲午(1714)岁,僧悟性重为修复。
民国时,赵得胜所题三扁犹存。但因政府不支持道教,“天庆寺”被一分为二,一部分归蜀才学校(原临邛中学,今西街小学校址),另一部作部队用地,成为后来“天晴美地”公寓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