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6017|评论: 3

【原创】风过观音阁--寻找渠县龙凤镇消逝的乡村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12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风过观音阁--寻找渠县龙凤镇消逝的乡村史

观音阁是我老家渠县龙凤镇的一座千年禅宗古寺,坐落在镇北面的方山顶上。山因阁而有名,故名观音阁山。观音阁山尚存,观音阁寺早无踪影。

“渠地西北多山,民安其居,棰鲁少文①”,北风吹,东风来,风过之处,故乡小镇鲜闻留文。我一直很好奇,人来人往千百年,观音阁的历史碎片都散落到哪里去了呢?

直到有一天,我在四川省图书馆随手翻阅巴蜀古籍,才发现小地方漏过的历史时光居然隐藏在地方志中发黄的书卷中。清代同治《营山县志》载:“观音阁山,治东九十里,形势高耸,迤逦绵长,接壤渠境”。渠县旧志记观音阁离渠县县城也是九十里,正好在营渠二县的中线上,是两县共同信奉的佛教胜地。民国《渠县志》录观音阁八景入“古迹”:神仙洞、吞口石、天(地)生桥、纱帽石、砚台石、将军石、砚水盒和虎牛拜月①。这是县城外乡下少有的殊荣。这又唤醒了我沉睡的记忆,重新燃起扒扒故乡历史的兴致。                                          

记得第一次登上观音阁是1979年,我才十岁出头,还在读龙凤小学。一个冬天晴朗的清晨,天气冷得一伸手就长出了冻胞儿。从龙凤场平坝上眺望观音阁山最高峰,高高耸立的大东门格外醒目,初升的太阳照在东门庙外白粉壁上,褶褶生辉,温暖而神秘。传说中神仙住的石屋,一派日照金山的景象。从小到大,我还没上过观音阁山顶,心生羡慕。这天,表哥陈虎儿拉着我一路小跑,爬过高柏嘴,过岗家坪,第一次登上了巍巍大东门。初次靠近庙门,既兴奋,又有些害怕,不知道真的会不会碰到什么神仙或鬼怪。其实庙子很小,就只有一间独立大屋,是一座山神庙。听说解放前还挤了一半办私塾,我舅舅就是在这里发蒙的。空空荡荡的石屋冷冷清清,孤零零地傲立在那,令人扼腕叹息。整个屋顶结构似硬山顶,早已不翼而飞。庙门的门板也被拆毁了,仅剩下些石砌的断垣残壁。独特的石屋檐凹槽下,石刻对联仿佛还在唠唠叨叨着昔日的殊胜:“后现观音腾宝气,前排玉鼎起祥光”;横批:“慈航善渡”。门梁上栩栩如生的二龙戏珠石刻,疑似“木兰从军”的浮雕,极富世俗传统色彩,不由让人想象昔日传统建筑的小巧精致。拾级而上,抬腿几步就进入庙内,遍地堆满了杂乱的瓦砾,隐得脚青痛,表哥不时提醒我注意脚下。院后高高的石案上面紧靠后山,崖面岩石雕凿出的巨大石窟透出十分庄严,但石窟空空如也,造像全无,表哥说是“龙头石”。蓦然回首,让人惊诧的是,荒草瓦砾中还有刚刚烧过香的灰烬。爝火微光,隐隐约约飘起缕缕烟尘,是荒山破庙中剩下的唯一生息。                             

随手拾起庙子中一片青瓦残片仔细端详,我似乎又听到在大唐时代山间马铃声声。佛教之风沿着米仓古道,沿着嘉陵江河谷,沿着渠江河谷,从遥远的西北经巴中、阆中传到龙凤,带来了大量的佛经,带来了绚丽的石窟造像艺术,观音阁寺应运而生,晨钟暮鼓从此相闻。观音阁寺建成了,气势恢弘,三殿耸立。前殿外长方形石板砌坝,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扩建,正面修筑古朴典雅的戏楼,以威猛巨石狮镇邪。侧面有龙王池,常年不涸,四季清冽。观音阁寺香客络绎不绝,香火旺盛,月月举办“拜会”。民国年间因和尚失火,前殿被烧毁,民国十三年(1924)再次重建。土改时期寺内菩萨造像被捣毁,僧侣被遣散,前后殿分财到户;中殿改作生产队集体保管室,后也被当地私自拆掉了③ 。如今遗址仅剩破败的瓦房数间,重回明清交替时的洪荒年代,正应了杜甫诗:“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④。
        
第二次登观音阁,大概是1983年,读初中时班上组织的春游。我们顺着陈家沟底的三水库、二水库,上一水库直插一大队小学,经奓(za)口石,出观音阁西门,访十大队小学,然后返校结束。一路欢声笑语,风景如画,欢乐的气氛历久弥新。故乡的人情味重得很,春游队伍在一大队小学歇气吃午饭的时候,正好被住在观音阁寺附近的大姨瞧见了,老人一把拽住我,非得把我拉到她家去不可,最后吃了两个荷包糖蛋才放我归队。春游印象最深的是奓口石,悬崖边上一悬石,隔着窄窄的石缝,摇摇欲坠,仿佛手指一碰都会掉下万丈深渊。传说石嘴还会天天吐银元,比今天的自动取款机还方便,观音阁寺修行的小和尚每天过来取一块。久而久之起了贪念,某天就多拿走一块,从此以后就再也捡不着了。难怪寺庙说贪是三毒之一。回家后,我完成了学生时代最长的作文《春游观音阁》,渣渣草草竟然写了十六页,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期。以为会被骂成“裹脚”,结果刘高明老师大加鼓励,以课堂范文诵读点评,让我至今难忘。可惜原稿后来被当废纸卖了,希望是面条作坊拿去包了面,也算是发挥了最后的功用。

第三次雨游观音阁。2019年国庆节,我与成弟冒雨登上观音阁山,在当地老乡热情向导下,让我第一次亲手触摸到了观音阁清代石碑。《重修观音阁碑记》⑤,为清代营山县举人罗愫在乾隆五年(1740)所撰写,碑文明显受了明代营山进士陈周政《太蓬景福寺碑记》的影响。《同治营山县志》人物志赞作者罗愫“制行谨饬,饶有先民风范”① 。我见碑如获至宝,十分兴奋,这是我见到的有关龙凤镇最早的历史文献记载,很多史实都是我从前不知道的。据碑载,经历了明清战乱的浩劫,清康熙甲午年(1714),观音阁迎来了临济正宗第四十世三乘禅师,俗名叫乐安,从湖广黄州府(今湖北黄冈市)麻城县来到观音阁,但见遍地荒凉的景象:“敲钟击鼓之声寂寂湮没,鸟迹兽啼之道处处群游;夜静惊听鬼鸣,昼晓恍见神语。人稀路塞,雨透炉里香烟;草夭木乔,云遮空中楼阁”⑤。三乘禅师大发菩提之心,“穿八百于一串,聚千腋以成裘。搬石运材,负米汲水,披星带月,会觉无边尘埃”⑤,耗时26年,终于重建观音阁,“诸佛光降,重回紫阁之宫”⑤。“湖广填四川”是伟大的历史创举,三乘禅师观音阁重新开山住持,荒山由此再发生机,重现营渠两邑胜地的辉煌。重建之后观音阁寺香火又延续了二百三十多年。《碑记》的石碑周边为卷草纹,奇异之处是碑顶部刻有一道家阴阳太极图案,碑首题刻“日月万古如斯”六个大字。碑文中还叙述了僧人占卜踏勘风水之事。由此可见,三乘禅师悟道参禅,是一位佛道兼修的奇才,这在其他佛寺中非常少见。研究碑记信士名单很有意思,立碑之时云集了附近陈家沟、冉家沟、全家坪等三十位秀才:陈姓六位,罗姓四位,可见陈、罗两大家族在龙凤当地的最早影响。还有更厉害的,碑中记载营山十二位“冉”姓,七位“泉”姓、一位“蒲”姓信士。冉家沟人才辈出,是否观音阁下的“全家坪”应该是“泉家坪”才对。召集这么多周边名士干吗?我想还有另外一个目的,三乘和尚请士绅为观音阁地权鉴证确权。碑记最后相当于地契,注明了观音阁土地来源,所有权人,四至界址。

观音阁东至峰头关,南至钟顶观(后误传为钟鼎罐),西至寨门外,北至婆锣寺。乡人多么希望因山成阁,扩阁立城。我们当细娃儿的时候常听大人摆龙门阵,说唐朝名将薛仁贵征西病重于此,皇帝下旨承诺他一路数山设城:山数到第一百,京城就建到那里。薛大将军登高望远,把周边的高地细细地数了很多遍,结果都只有九十九。临终才发现竟漏数了自己脚下的观音阁,不由仰天长叹:“天若无公理,河水倒流三十里!” ,那个曾经“三箭定天山”的飞将军顿时气绝而亡。苍天感应掉泪,滴落山崖倒流成河。没发现历史上薛仁贵到过宕渠郡的记载,故事纯属子虚乌有,传说恍若童话代代相传,小山村掠过的京华烟云,只不过是小老百姓黄粱美梦一场。

城,不仅代表繁华,跟随着来的还有战乱的伤痛。古人言:“城者,可以自守也”⑥;“城为保民为之也,民众城小则益城”⑦。观音阁并非世外桃源,邑人可凭险避乱历时数朝而无忧:“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地是渠县西南部河谷平坝浅丘向深丘的过渡区,属营渠二县边陲交界之地。绵延数寨,阻遏从重庆北上汉中之捷径,《水经注》载:宕渠“县有渝水,夹水上下,皆賨民所居”,山下“渝水”即今流江,不远有渠县静边粮台,有营山临时县治灵鹫寨。观音阁山“峰悬百仞,猿有翼而斯飞,鹏无风而亦歇”⑤,并无官军镇守。但乱军“棒老二”借道烧杀抢掠历来已久,乡民不得不结寨筑城自保自救。

观音阁坪环山筑石为城,以崖为墙,地方志称为“销阳城”(80年代翻印又作“锁阳城”)。民国《渠县志》记载:在县西九十六里,旧名销阳城,广约二百亩,有六门,其东北门最险峻,人称摩天岭,南门鹅形嘴下一关,民国时建。只容一骑行。清咸丰中寨丁击朱贼于山腰。贼口号曰:“观音阁寨一朵云,一炮打我数十人,我还未得见寨门”。是夜遁,距龙凤场六里许①。原来清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云南李永和、蓝朝鼎农民军席卷西南西北,十万之众由广安窜入渠县新市镇,周(绍勇)、朱(国迁)二统领率大军至龙凤场攻打观音阁寨中伏被击退。龙凤场“廛舍半为朱逆焚毁”①,至民国八年、九年,乡场再遭巨匪胡占鳖接连抢劫,“迭毁于匪,十存二三而已。”①我母亲的先祖可能就是这时候从乡场上避难迁到了观音阁岗家坪,定居超过百年,成为大坟坝陈家祠堂的一个分支。有外公家老屋后起于清同治时期的宗亲花坟为证。直到解放前,观音阁每家每户还要抽男丁到寨上守夜防范“棒老二”。多少个夜晚,外婆反复叮咛后就倚在柴门,目送舅舅独自走上山寨,一直到马灯隐没在岭上再也不见。

《重修观音阁碑记》有诗云:“高阁巍耸震四方,唐宋开基最久长。自元以后遭兵燹,佛神荒凉更愁伤⑤”。由此推断,观音阁一带在宋末元初,销阳城可能是四川成百上千抵抗蒙古军的南宋古城堡之一,连接渠县礼义城、广安大良城,与不远处“蜀中八柱”的蓬安运山城遥相呼应,形成犄角之势,阻遏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庇护一方军民平安。山顶坪坝、峰悬百仞、良田百亩、龙池不涸,为依山扎寨提供了优越的屯军条件。大东门古称“峰头关砦”,石刻在山门斑驳发黑的横梁上,进进出出的游客不少,极少人去细究这个曾经的地名。现在还有“天子万年”的题刻,出自《诗经.大雅》“告于文人,锡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石门对联“安蕴若磐石口口口口,巩固于包桑同庆太平”,取自于成语“磐石苞桑”,可惜有些字已破坏难辨。“覆巢之下无完卵”,很难想象龙凤这样一个偏辟之乡,历史上也逃不过战争的残酷蹂躏。区区弹丸之地见证了南宋的凋零、明末的坍塌、大清的衰微、民国的混乱。战争一开,百姓遭殃,龙凤、旗竿桥(七涧)、李家(麻柳、鹤林)、侯家(四喜),四境之民,扶老携幼,牵豕负粮,纷纷逃往观音阁山避难。

大东门之南有兴档寨,兴档寨之南有亮明寨。兴档寨下有巨型裸露岩石开采场遗存,可能是修筑山寨的石材来源。清同治《渠县志》又载:兴档寨,县西九十里,四面悬岩,上坪宽广,王师攻剿教匪,假此以为粮台⑧。说的是清嘉庆三年,观音阁周边的静边、营山、蓬安都是主战场。后任军机大臣的费莫.勒保亲赴前线督师,以四川总督令坚壁清野,扼守要道,镇压风起云涌的川楚白莲教。白莲教乱一直持续了九年,清廷“竭宇内之兵力而定之⑨”,清军战死二品以上官员有二十余人,副将、参将之下的军官死亡四百余人,耗资白银二亿两,康乾盛世至此而衰。粮台是清军行军打仗的大本营,设有八所。今有佛耳岩洞可容上百人,估计是战时粮台军库。借粮台搞腐败,清朝绿营官员大发战争财比比皆是。“川楚之役,则诸将会饮,虽深箐荒麓间,蟹鱼珍错辄三四十品,而赏伶犒仆之费不与焉。凡粮台地,玉器裘锦成市,馈献、赂遗、赌博,挥霍如泥沙⑩”。战争的结果,龙凤场建立。嘉庆十九年随渠县脱离顺庆府,改属到新成立的绥定府。从此龙凤人也就变成了今天的达州人,而不是隔壁的南充人、广安人(11)。川东川北之隔,一匹观音阁山而已。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风风雨雨总是挡不住故土强烈迸发的生机。生于兹,长于兹,故乡的山水早已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观音阁,我愿意探索您生生不息的过往,照亮我们龙凤人来时的路程。

回望观音阁,还木于秀林,还溪于山涧,还鸟于修竹......新风所过,让人仿佛又看见不远处一幅山水相融、田林交错、鸡犬相闻的美丽乡村复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参考文献:
杨维中、钟正懋、郭奎铨,《民国渠县志》(民国二十一年铅印版(影印版)),台 北: 成文出版社,1976;翁道均熊予藩,《营山县志》,清同治庚午年(1870)刻本。
蒋宗福,《四川方言词源》,成都:巴蜀书社,2014。隐:四川方言,触到硬物或凸起物感到不适应。音同。见李实《蜀语》:“有所碍曰隐,恩上声”。
③ 八尔,《风景秀美的渠县龙凤乡观阁村》,成都:麻辣社区 四川第一网络社区,2010,https://www.mala.cn/thread-1727244-1-1.html
④ 刘开扬,《诗词若干首:唐宋明朝诗人咏四川》录入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四》,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
⑤ 罗愫,《重修观音阁碑记》,清乾隆五年(1740)。现碑存于渠县龙凤镇观阁村。
⑥ 墨翟,《墨子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⑦ 顾馨、徐明 校,《春秋谷梁传》,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⑧何庆恩、贾振麟、金傅培,《同治渠县志》,清同治三年(1864)刻本。
⑨ 赵尔巽,《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
⑩ 魏源,《圣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84。
(11)秦平,《清代四川行政区划变迁研究 ——以嘉庆镇压白莲教暴动之后为例》,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6月。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2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0-4-13 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陪我度过了金色的童年。童年是美好的家乡是美好的童年、家乡,是人一生中永远难以忘怀且又割舍不下的情怀。人世间,那些长大后离开自己家乡到很远的地方又建立自已家庭的人,家乡永远都是家乡,乡情永远都在心中。

 楼主| 发表于 2020-4-13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辈子的点评!您老是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见证者、建设者和贡献者,解放后第一批参加川北革命工作的老干部,在麻辣社区也发了不少对家乡的记忆贴文,给家乡历史重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后辈们深受启发。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薪火相传,宕渠文化不知其尽也。

发表于 2020-4-13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巴萨9
链接:https://www.mala.cn/thread-15894359-1-1.html
来源:麻辣社区  - 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家乡永远都是家乡,乡情永远都在心中。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