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治钢 2024.8.28
减负年年有,空炮年年放;
越减担越重,基层不堪负!
近年来,“基层减负”的呼声日益高涨,各级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让他们能够轻装上阵,更好地服务群众。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减负”仍面临诸多困境,甚至在很多地方成了空炮,未能真正落到实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形象地描绘了基层工作的繁杂与艰巨。基层干部不仅要应对各种上级部门下达的任务指标,还要处理纷繁复杂的群众事务。文山会海、过度留痕、频繁检查等问题,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难以抽出时间和精力去深入了解群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一些地方虽然表面上在喊“减负”,但实际操作中却仍然存在形式主义的做法。会议多、文件多的现象并未得到根本改观,只是从线下搬到了线上,从纸质变成了电子。
2024年8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旨在解决基层减负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切实为基层干部松绑减负,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
基层减负中的“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作任务过重的负担。如过多的行政事务、频繁的专项行动、各类繁多的任务指标等,超出了基层的实际承载能力,导致基层干部应接不暇。
二是文山会海的负担。过多的文件需要处理,频繁且冗长的会议需要参加,耗费了基层干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三是过度留痕的负担。为了应付各种检查考核,基层干部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准备材料、填写表格、整理档案等,以证明工作的开展情况,各种工作要求过度留痕,忽视了实际工作的成效,形式大于内容。
四是频繁督查检查的负担。各种名目、多头重复的检查考核,让基层干部疲于应对。基层为了应对检查,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准备,影响正常工作开展。
五是责任压力的负担。“责任甩锅”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上级部门将责任层层下压,基层干部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和压力,却缺乏相应的权力和资源,导致工作难以开展。这种权责不对等的情况,不仅加重了基层干部的负担,也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六是形式主义带来的负担。一些不切实际、华而不实的工作要求和形式,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
七是心理压力的负担。高强度的工作和各种严格的要求,使得基层干部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心理压力较大。
综上,“基层减负”的“负”主要指的是这些影响基层工作效率和质量,加重基层干部身心压力的各种不良因素和过重的工作负担。减轻这些“负”,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基层减负”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过重的负担使基层干部忙于应付各类事务,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影响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成效。减负能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思考、谋划和落实工作,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基层减负”有利于激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繁琐的工作和沉重的压力容易让基层干部产生消极情绪和职业倦怠。减轻负担能够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激发创新思维,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解决基层问题提供更多新思路和新方法。
“基层减负”能够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减负可以改善基层工作环境,促进干部之间的协作配合,使基层组织更加团结有力,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任务。
“基层减负”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深入群众,了解民意,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基层减负”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合理减轻基层负担,优化工作流程和资源配置,有助于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基层治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要真正实现基层减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其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摒弃只重形式、不重实效的工作作风,以实际工作成果和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
其二,精简文件和会议。严格控制文件和会议的数量、规模和时长,能不发的文件坚决不发,能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提高文件和会议的质量,突出重点,简洁明了,让基层干部能够迅速领会精神,高效落实工作。
其三,优化考核机制。制定科学合理、注重实效的考核指标,减少不必要的留痕要求,避免过度依赖材料考核,更多地关注实际工作成效和群众评价。
其四,整合工作任务。对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任务进行整合,避免多头布置、重复下达,减少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
其五,合理分配资源。加大对基层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保障基层有足够的资源开展工作,避免因资源不足而导致基层干部疲于奔命。
其六,规范督查检查。严格控制督查检查的频次和范围,杜绝随意性检查。督查检查要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非一味问责。
其七,鼓励基层创新。赋予基层一定的创新自主权,让他们能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探索更高效、更便捷的工作方式方法。
千万莫让“基层减负”再次成为空炮!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只有真正实现“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能够心无旁骛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