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端入手推动戏曲供给侧改革
原创梨园张三 2025年08月19日 16:16安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提高供给水平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多年来,有关部门持续推动戏曲发展的供给侧改革,从剧团企业化改制,到剧目项目化支持,再到剧本创作的遴选机制,采取了很多措施,花费了很多气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从目前情况看,戏曲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性改观,群众没戏看、剧团没戏演,剧目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叫好又叫座”的剧目少之又少,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文化消费需求。 之前的做法是,把相关扶持资金直接补贴给剧团,投入在剧目生产环节,从而支持剧目创作。但从实际效果看,这还不足以激发剧团主动找市场、走市场、闯市场的意识。 当下,很多戏曲院团的存续都是靠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导致剧团在创作过程中,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争取相关基金、补贴上,把拿到政府的资金扶持作为创作目标,反而对市场需求不敏感,甚至不管不顾。 由于市场作用发挥不够,便出现了艺术创作同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两张皮的现象,剧目创作和市场需求不能有效契合,院团排演的观众不想看,观众想看的看不到。不少作品排演出来后,演上两三场就“刀兵入库”“马放南山”,造成各类资源的极大浪费。 与戏曲不温不火相对应的是,近年来文化消费市场持续走热,电影、电视以及一些舞台艺术发展都取得了亮眼成绩。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戏曲领域,市场的力量发挥不充分。 要想推动戏曲繁荣发展,只从供给端施加“推力”还不够,还要从需求侧施加“拉力”,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来引导甚至主导剧团创作,从而实现对有限扶持资源的有效配置。 从具体做法上,就是从现在的单方面支持剧团创作,转变为既支持剧团也支持市场消费需求,在创作和消费两方面同向发力。建议把每年用来支持戏曲剧目创作的各类资金,拿出一大部分来,改变一下投入方式,由支持供给端的剧团,改为激励消费端的观众,针对广大市民和相关单位发放专门用来戏曲观演的消费券。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吸引群众走入剧场,培养年轻观众,提升戏曲市场消费力,扩大戏曲市场规模,实现扶持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通过对消费端的刺激,激活消费市场竞争,通过市场的选择,倒逼戏曲院团增加剧目生产供给、提升戏曲产品质量,推出更多符合观众审美趣味、适应市场需求的戏曲作品,从而提高戏曲院团的市场生存能力。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衡量标准。一般情况下,市场接受度高的文艺作品,才是群众爱看的作品。 作为戏曲院团,在以社会效益为前提的基础上,必须把市场需求作为重要的风向标,多排符合群众审美需求的戏,多演观众爱听爱看的戏,才能实现戏曲创作与演出有效互动,政府扶持与院团发展的正向呼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