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不合,两相悖——八下九下插图
说明
本文所议的是,插图不合理或图文不一的问题。见于八、九年级下册,3例。
例一,船篙与船与人——八下《桃花源记》
焦点
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55页(插图),图1:
浅析
焦点为插图差错(差错处数2-差错个数4)
对插图存疑两处。
一、船篙与船。
现实中不可能出现如图1所示:船篙在船头的稍远处的那边,在船头之上露出长长一大截,在船头之下露出短短一小截,被船头遮住短短一小截;船平躺。
(一)若船篙如所示所述,则船身不可能平躺而只可能是翘起,即船篙与船头之间有连接点(也是使船头翘起的着力点;该点在被船头遮住的地方)。图2:
(二)若船平躺,则可能有二。
1.或船篙在船头的稍近处的这边,这就会看到整根船篙——原来被船头遮住的短短一小截变得可见,而且这一截加上入水点不可如插图般那么长。图3:
2.若船篙在船头的稍远处的那边,就不会露出船下那短短一小截的。图4:
二、船篙与人。
船篙的上端与渔夫右小腿的一侧连在一起,无痕连接(见图1)。乍看似是渔夫站在船篙上头。整个就像是南方的“飘色”(表演者扮成各种人物,站在竿上巡游);也极像是北方庙会上表演者踩着高跷在且歌且舞。
如果不连在一起就没有这个错觉。
笔者于2020、2021、2022、2023、2024学年提出质疑。
例二,苏轼与这只鹰——九下《江城子》
焦点
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58页(图5):
注释
〔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黄,指黄犬。擎,举着。苍,指苍鹰。
浅析
焦点为疑似插图差错(差错处数1-差错个数2)
对插图与文字不一存疑(本来对注释也存疑,但本文只议插图,因而略过),且插图似不合理。
1.词是“右擎苍”,插图是“肩站鹰”:图文不一。
“右”早干啥去了?插图中苏轼右手拿着缰绳——“右执缰”。
若依插图,《江城子·密州出猎》须改为“左牵黄,肩站鹰”(右执缰)。
2.“右擎苍”注释为“右臂托着苍鹰”——苍鹰站在右前臂,可。“肩站鹰”意为“右肩站着苍鹰”——苍鹰站在右肩上,不可如斯描画。
“肩站鹰”可能吗?前臂控鹰易,肩上控鹰难。真正的控鹰还要手执缚着鹰脚的绳子的——放鹰才松手——前臂还能向鹰指示搏击方向。肩上能站的地方严重不足。在放鹰刹那,苍鹰怎能振翅高飞?更不用说要用肩的抖动向鹰指示搏击方向了。
3.鹰爪利,放鹰人手掌至前臂须戴厚重护套才行。插图中苏轼肩上处服饰并无厚重感。行进颠簸时,鹰为了稳住身子,它的利爪不一会儿就一定会把苏轼肩上服饰甚或皮肉抓破的——还可以“肩站鹰”吗?
4.苍鹰,中型甚或大型之鸟。但苏轼肩上之鹰,个头太小,不像狩猎之猛禽,倒像是准备牺牲的诱饵。
关键是,“右擎苍”是常识,“肩站鹰”反常识。
笔者于2020、2021、2022、2023、2024学年提出质疑。
例三,曹刿何曾登轼——九下《曹刿论战》
焦点
2021学年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125页(图7):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注释
〔登轼而望之〕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浅析
焦点为疑似插图差错(差错处数1-差错个数2)
图文应一不一。
文字述说为“登轼而望之”,插图描绘并无“登轼”,只有“望之”。
若有“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定当高出旁边的鲁庄公一大截的,但图中的他并不比鲁庄公高出多少,充其量只是提起脚跟罢了。又,若“登轼”,则曹刿的身子定当紧贴车前护栏,因为这样才站得稳,这是常识,但图中的他并非如此。
“登轼(而望之)”是继之决策“曰:‘可矣’”前的重要环节;下令乘胜追击之前,如此冷静,理性,曹刿的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惜画龙未能点睛——插图未能很好履行其应负的“帮助说明内容”(《现代汉语词典》135页)的职责。
笔者于2021学年提出质疑。
改动
2022学年九下同文,删去插图。
后语
上述3例,因生活常识之误,或文本理解之误,或兼有,导致插图或不合情理,或与文意不符,或兼有。
剧本、小说追求情节“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情理之中”,艺术真实性也。插图应具艺术之形式美,更应具艺术的真实性。
教材之瑕,既有文字的,也有书法的(如《补牢还是换人?——七八九<读读写写>》),还有插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