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何竹君:看了你提出的问题后,我觉得你提的有质量,于是搜寻了很多网站,无法准确地回答你的提问,这就将你的这个问题转发到我的论坛里,很快就有了回答,个人认为:这些答案很有些道理,就转发过来,请何竹君浏览。
1.网友穷北(湖南省某市市长办公室主任,某市作家协会会员)说:
萍水老师好,个人以为这里用“而”最主要是出于韵律的考虑。如果没有“而”字,下联则是崇庙貌志后汉丕基,中间出现了五连仄,这是对联忌讳的,加一“而”字则避免了这个。其次,古时书对联是没有标点的,且多是竖着写,由于古汉语语义的特殊性以及八字联句的断句多样性,很容易错句树神旗开西川大业,读起来拗口,下联如是。再者,联句中诸如“而”字,可上下相对,不算“犯规”、“出糗”、“门外汉”。
个人理解。
2.网友汀洲白鹭(某市诗词协会会员,专攻古诗词)说:
南齐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有论:……“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
刘勰论及的一些语气助词,不仅道出了它们在旧体章句中的所在位置、具体应用,而且还说出了运用它们的功效。
武侯祠联中的“而”字,正是“巧者回运,弥缝文体”的表现,制联者熟谙此道,句意中亦有起承之意,故此念来如得“一字之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