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孩子是在爱护与鼓励的摇篮里成长起来的,但是,过分的超出原则的关爱孩子,终将会在悄无声息间毁了他们。
可以说,当今的家长们寻觅、探求教育孩子的方法,并不比研究原子弹和宇宙飞船的人轻松。正因为如此,所以一大批如何培养孩子个性与人格,如何培养孩子科学用脑科学饮食,如何把孩子培养成北大生清华生,甚至如何把孩子培养成少年大学生等育儿教子的书籍,迎合着家长的“胃口”,大摇大摆地进入千家万户,成为不少家长的“必读物”。书上的确标有某教育专家或育儿学者的大名,但大部分著述内容并不比张悟本的书好到哪里去,只是他们比张悟本的运气要好得多。说句良心话,现在学生使用的教材,特别补充教材和教辅资料都靠不住,你依照那些烂专家的烂书来育儿教子,真是撞上了活鬼!
话说回来,教育孩子的确是一门艺术。
伟大的巨匠是在严格的规矩里成长起来的。如何为孩子设定规矩,设定什么样的规矩,这就是艺术。因为,这既要考虑到与孩子生活环境、年龄特征、身心特点等相符合,又要孩子易于接受,父母也容易操作,不然,再好的规矩等于零。例如,0——3岁的孩子正是在玩耍里感知周围的一切,你叫他们别碰炭火、开水、煤气和电等于是废话,他们把身上弄脏了罚他打他,无济于事,唯一的办法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游玩环境。“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不许碰这”和“不许动那”等,对其成长是最大的祸患,整得不好,就会扼杀一个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使之形成胆小怕事的孤僻性格。
4——6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度过,这是孩子融入集体生活的开始,也是他们独立个性的形成、良好习惯的培养和顺利过渡到小学的一个重要阶段。不要认为孩子有了书包和课本,就硬往他们的脑袋里塞进所谓的文化“知识”,每天也要逼着完成“作业”等,这种做法就是拔苗助长。期间,训练他们按时睡觉起床和按时到校,有事不能到校要请假(尽量不由其他人代办),听老师的话,上课时有事或发问要举手,自己的事情尽量由自己完成,例如由自己背书包,自己玩儿了的玩具要收拾好,珍惜别人的劳动,漱口洗脸,等等。可以说,把一些行为规范和生活常识教给孩子,使之得以相应的训练甚至强化,远比你塞进他们脑袋的“BPO”、1=1=2和一些简单的汉字具有实际意义。如果父母或一方在家要扶案查资料书写等事务,最好是让其孩子在旁边的小桌上看书画画,写作业,甚至玩儿玩具也行,培养其耐坐细心的良好习惯。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道理也就在这里。言教重于身教,你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以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感染孩子。环境,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如果这个阶段对孩子训练得当,可以节省今后的许多时间和精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刚买回来的小猪关在圈里,不多久满圈是屎尿,于是,用竹竿儿打得小猪乱窜:“你不听话!你要死了!”要知道,猪是听不懂人话的,不客气地说,这种做法还赶不上猪的智商。稍有点儿经验的人,小猪关进圈里后,想它在某一角屙屎屙尿就向那里泼水,前几天喂食也把小便解在那里,结果就不用说了。
我认为,这个阶段就应该给孩子设置一些必要的“不许”、“不让”和“不准”等规矩了。但是,要以其接受与认知能力,形象生动地让他们知道“不”的原因尤为重要。例如,一个五岁多的孩子就爱吃学校周围五毛钱一包的零食,无论父母怎么说都不管用。一天,父母在电视上看到生存伪劣食品的新闻,有意让孩子看了重播。孩子看到小作坊脏乱不堪,蚊虫在拌和的食品上乱飞,里面还有烟头、草鞋等废弃物,其包装居然和自己平时吃的一模一样,当场就把手里的半包零食扔进了垃圾桶。从此,孩子再也不吃学校周围卖的零食,更不轻易去接他不认识的人的东西了。
如果父母做了这些功课,孩子上小学以后,他们觉得轻松,管理上也容易得多。
过去常听到说“严是爱,宽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现在不信或者被另一些时髦词汇取代,所以孩子似乎也难管难教了。一方面,与我们的专家学者抛出的臭狗屎烂理论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许多的老百姓不懂心理学教育学和育儿教子理论,认为书本上的就是真理,哪知自己上当受骗不商量,结果害了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就是现在的孩子获得的关爱太多太丰富了。一个孩子,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更多的人围着他(她)转,要什么给什么,从不含糊迟疑,生怕丧失自己对孩子“给”的权利。为了获得更多孩子的“亲近权”,无原则失规矩地给孩子买吃的穿的用的玩儿的,还相互攀比,相互竞争,把孩子喂灌成特胖奇胖时,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原因。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这话不是干口号,我认为它是中国几十年教育失败的经典总结。当一个孩子感觉自己生活在富裕中时,他就瞧不起“穷”同伴儿了,不说他(她)不宜融入集体生活,不说他(她)的玩具总要求比同伴儿搞一个档次的攀比心理,至少他(她)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品性也就形成了,给以后的教育管理带来了许多麻烦,到时想纠正就非常困难了。我们要知道,真正凭真才实学进入北大清华的学生,绝不是娇惯出来的,而是他(她)们以自己的意志和毅力搭阶梯走进去的。看看,现在处于溺爱里的孩子,有这种意志和毅力么?没有。于是,把孩子难管、成绩差,乃至走上了邪路的所有责任统统推给学校,稍微看不顺眼,就跑到学校大吵大闹,动辄就告这里诉那里,甚至抓到老师就揍,哪知,这又助长了孩子的劣性膨胀。说句实话,这样被溺爱出来的孩子不走上犯罪道路,也是施爱者前世修来的福。
许许多多从贫穷和苦难里诞生的世界名人的故事,均能证明“规矩塑造巨匠,溺爱毁灭天才”的论题,这是本文就此结束的理由。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学者,仅根据我在学校学的专业知识和婴幼儿的成长特征,说了以上的话,可以借鉴,不能照搬,否则,你又遇上我这活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