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西当太白

[岁月划痕]一个知青的日记(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亲爱在2009-4-30 17:53:00的发言:
我还是没有明白过来,所谓的知青到底是什么

谢谢亲爱的光临!今天5.1,祝你节日快乐!顺祝临帖的朋友们节日快乐!

'知青",如果你还没有明白到底是什么的话,我想也没有必要去弄明白它,它毕竟是一个比较久远的话题(假设说你是90后的话),在今天也无足轻重。但若你对这个事情还有点兴趣,那么这个“知青日记”也许能提供点帮助。

发表于 2009-5-5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意思

发表于 2009-5-5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9-5-19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放两篇应景文字在这里.

--------

 

(略)

这首诗作于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艰苦卓绝进行之时。灾区坍塌的残砖碎柱,遇难者成排的遗体,无不向世人昭示大地震的残虐`猛烈。工厂没了,学校没了,北川没了,当人们站在毁弃的家园前眼泪未干,当人们仍怀着最后一线希望在残塬断壁间寻找仅存的一丝呼吸,山岭之上的唐家山堰塞湖却在悄悄积蓄能量,以泰山压顶之势,随时决堤形成洪灾,给灾区再一次灾难。那些天我每天都在关注唐家山堰塞湖的新闻报道,情况一天比一天危急,为防备洪灾发生,绵阳市民已开始大撤离。同时,导流泻洪的挖掘工作也在争分夺秒进行,力争在堰塞湖决堤之前引流成功。此时联想起过去十多天来灾区经历的大灾大难,心中默默祈祷:灾难,不要再次降临这片土地!倏的,一些句子在脑子里面跳了出来,缀连成篇,写成了上面这首诗。

为了表达一种急迫`乞愿般的情感,句子的结构基本上运用了排比递进`意象叠加的手法,再现一幕幕大地震灾难的惨重画面,彰现刚刚经历重创的土地,岂能再一次遭受劫难。诗写成后,稍事修改,定稿.终于,抗震救灾前线传来喜讯,唐家山堰塞湖导流成功。当看到滚滚浊流顺泻流槽排泄而去,悬在人们心上的那块石头也随之卸下。感谢你们,昼夜奋战在唐家山堰塞湖的工程兵!

今天,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一周年,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的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重读这首诗,昔日揪心的时刻成为过去,今天的唐家山堰塞湖当以新的景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2008.5.15

 

 楼主| 发表于 2009-5-19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

我的故乡在仁寿县石桥镇的一个小村.站在村头四顾环望,三面环水,梯田呈辐射状往下排列,到河边嘎然而止,挡在浓密的芦苇丛,称得上三面环苇。而河水,在绿丛中静静的流着.河对面望过去,是一条长长的田埂路,套用诗人余光中的词,"这头"到"那头"有七八里吧,因为距离长,又沿河边,地名也就叫"长河边'.每到逢场天,赶场的人三三两两从"长河边"过,背背篼的`挑扁担的`男的女的`高的矮的,在绿野的陪衬下,成为移动的剪影.

家乡虽然秀美,但秀色不能餐.上世纪30年代,为脱离贫苦,年少的父亲跟随祖父到省城找出路.听父亲讲起,离开家乡的那天,大雪铺地,祖父挑担在前,父亲挎包在后,父亲跟脚在祖父踏下的雪窝里,祖父说这样走脚跟才稳当.就这样父子二人从冬天出发,往外寻找春天.二叔也是在那个年代离开家乡,到外面求学`闯荡,后参加革命,转战大江南北,留在了大西北.时光荏苒.我刚能记事时,祖父家隔一道田坎过去是个大四合院,那里有很多人开饭,围着一大灶大锅,有站着的`蹲着的,七七八八,我感觉得到他们吃得不好,也吃得不高兴.后来才知道当时是人民公社大跃进时期,农民集中起来搞集体化. 60年代初的大饥荒年代,家乡的人尽往省城我家里跑.父亲看着家乡来的亲戚老表一个二个黄皮寡瘦,除了沉默,就是力所能及的让他们吃得好一点吃得饱一点,度几天饥饿的日子,实际上那时我家也不好过呢!在我的印象中,家乡三面环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始终没有起色.

不久前,二叔因病去世,遵其遗嘱,骨灰送回故乡安葬,我又再次回到家乡.乡音乡情,长条凳大碗茶,又和大家坐在一起.放眼望去,还是那片土坡,那一湾绿的芦苇,其间却已错落矗立着小楼房,显示一种新的生活景象.乡亲们说现在的政策好,家乡也在积极的搞建设,同样需要人力物力,这就吸引了外出的务工人员陆续返乡.大家说与其在外打工奔波,不如回来把家乡建设好,给下一代造点福.啊!岂止给下一代造点福,不也给眼前的生活造福吗?其间不时有人起身接听手机,信息传递不是深圳就是省城的,反而令我这个小灵通用户汗颜.三面环水的村子,却原已架起了通往外界走向富庶的桥梁.离开故乡那天,渡船过河,站在"长河边"回头相望,环水如黛`芦苇绕绿,家乡在轻岚的拂动下显得静谧,但我已分明听见了春禾蘖动的声响.


 楼主| 发表于 2009-5-20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一篇落款应是2009.5.15,歉!

 楼主| 发表于 2009-6-22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知青的日记(连载)

一三七

环山绕的梯田潮动黄金染的波浪,好象金色的红霓紧紧栓住山腰。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一年的农事也就此开始。队长安排人把挨村头的几块好地翻犁出来,引水灌浸,再细犁细耙成平整的泥状,然后在上面抛撒谷种。关乎一年生计,谷种要撒得细致均匀,这个活儿由队长领着干,全程监管。谷种撒下后,田里的水份始终保持在把谷种淹湿的状态。仲春暖阳,蛰伏一冬的谷种在酥软的泥毯中醒来`萌芽。不几天,育种田里就有浅淡的绿冒出,再几天,育种田已由青嫩的绿绒覆盖。这绿,绿得娇美`纯粹。

到小满节气的时候,麦田金黄一片,秧苗也长成大半筷子般深了,队上也最忙。麦子刚抢割挑走,就着这块地马上灌水翻犁,翻犁的人提着犁铧刚走,耙地的人接着下田来,耙地的在田里没走几圈,田坎上已有人提着从秧田扯出的扎成捆的秧苗站在那里等着呢!从小满开始至芒种之前,不到半月时间,麦田要全部腾出来,秧要全部插下去。这可是农时,误不得,队长说过,芒种不种一年白种。

插秧是讲究秧脚线的,前后左右的行距要基本一致,横竖一条线。除美观的因素外,主要是便于往后的田间操作管理。队上的那块冬水大田,靠路边,是生产队的脸面,一年就种那么一季稻子,下田定秧线由钟大伯担当。钟大伯农事好手,又是木匠,弹得一手好墨。只见他在田的两头选好参照物作为这块田的中轴线,然后理开秧把头,弓步弯腰,插秧的手指快捷利落如蜻蜓点水,一会儿面前就排出了整齐的秧行,行距排列呈升子大小的四方形。插完最后一棵秧,伸腰顺秧线望出去,两个当头的参照物一线挑,泥水之间,象辟出一条规整的绿色通道。钟大爷上田后,其他人才顺着秧行路数挨着排列开去。因那条中轴线,整块田的秧行也就基本一个方阵。

 

除了仅有的这块大田,队上其它基本上是窄溜的梯田,谁都可以下去插第一棵秧,只要注意行距就行。那几天,队上的人田上田下谁也不敢松劲。抢在五月。秧插完后,跟着就进入管理期,薅秧施肥扯稗。。。。,整一个夏季,一直到九月谷黄。

发表于 2009-6-23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建川博物馆拟建一个知青博物馆,目前需要征集那个年代的文物,更需要建设性的意见。联系人电话:陈华 028--88258962

 楼主| 发表于 2009-7-14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知青的日记(连载)

一三八

山,从遥远甩出小溪的缰索,驾驭这匹骨架嶙嶙的瘦马——水碓。也许古老得和牛诞生在一个世纪,仍拉着山村皱裂的茅屋,在山坳踽行,寻找原始驿站最后的路。

*顺河边小路弯过去即是二队地界,全大队仅有的一台打米机也在它们队上。二队的地理位置居中,照顾到了大队两头要打米的人。我们队上还好,平路顺水挑着谷子就过去了,后山上的人路陡坡斜就只有背着谷子下来。打米机真快,一挑谷子三下五除二就米是米糠是糠的。有时我背几十斤谷子去,跟打米员的龙门阵还没有想好,背篼头就装起了打好的米,龙门阵也就只好留待饭后了。但队上的人就偏有舍近求远的,担着挑子过河打老远到农机站打米,我曾问过他们何来着,说是河对面的米要打得好些。我还真没有捧起河两边的米比较过!

打米机并非脱壳见米的惟一途径,四合院宽大的屋檐下倚柱放一大石碓窝,直径有水桶口那样大,不知是私人还是队上的,偶尔也有人在那里舂米。木杵自己带,舂米时双臂扬起,捏握起木杵使劲坠下,忒扎劲的样子。这样的取米方式,在古时的壁饰或绘画里时常可见,仍未过时。木杵还有“7”字型的,舂米的那端支一个拐出去,舂米用挖地那种姿势。这种舂法可能省力点,不过高举的槌杵要准确“挖”向碓窝口,谷糠不抛撒出来,也不是容易的事。碓窝也舂其它的东西,那天一个大妈用碓窝舂糍粑,白色糯米粘团随“7”字杵左翻右摆,我止不住咂巴起“三大炮”糍粑小圆团裹黄豆粉沾红塘汁的味道来。这味道遥远而甜蜜,随着大妈用盆端走糍粑而终止。

山里溪沟纵横,有人想出借水的冲力摇动杵杆舂米的办法,叫水碓。有一次到后山的生产队去,倚山壁一条溪流,经一木棚处,水直接冲向较低洼的一木轮,木轮带动杵杆上下摇动,达到舂米目的。那天有半碓窝谷子,谷壳已削去大半,露出米的尖头,没有人守在碓窝旁,不远处茅屋三两间,大概是它的主人,会估计时间来取米的。山里人真有这法,相当于半机械化了。不过水碓托水的木轮因长年冲刷已被水浸蚀得残缺,转动叽呀缓慢,木杵也敲打得有气无力。遇着天干水小,冲不动木轮,水碓只有搁置。离开木棚,水碓的敲击声在山野显得旷寂,使人想着一匹喘气老马拖着后面的山,真累了。

发表于 2009-7-22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当年插队的时候多少岁?

发表于 2009-8-3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老朋友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色彩亚热带在2009-8-3 20:02:00的发言:
向老朋友问好!

问好色彩!

 楼主| 发表于 2009-8-6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知青的日记(连载)

一三八九

旭日东升,朝霞缤纷,农村,迎着晨曦醒来。生产队长忙着订出生产计划;粮食保管员忙着开仓晒谷;饲养员赶向厩棚;公社干部下地劳动。。。

*二队的地势比我们队好,是个出官的地方。除大队长`民兵连长外,公社副书记也出在他们队上。副书记姓李,时值中年,体格魁梧,生就一双小眼。经常看见他一个人过索桥顺公路到公社,亦经常看见他一个人日斜时分回到二队,走向小路边竹树掩隐的土屋。副书记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担当此职,可以想见多年的打磨。看不出他们队上对副书记有什么恭维,老婆照样和大伙儿出工不必说,其女曾和我们一起上山做过活路,不外乎免去锄地担土之役,留在厨房做饭而已。这女子有他老爸样的身坯,喜辣人,六月暑天除胳肢窝有点小味飘出外,做的饭菜还是吃得。

公社书记姓马,大个,喜打篮球,加上带文气的外表,象个乡村学校的校长,听说是从山那边五一公社调过来的。能说,公社开会坐在台上讲话不打闪板,也不管你在下面听会的大队长`小队长`会计`保管们听不听得进去。有时看见他讲完话之后下台来,端一盅水,拍拍坐在长条凳上打瞌睡的人,甚至还很费劲的把人拍醒,然后把水递上,在表示尊重这个人的同时也提醒你现在是在开会呢。我有幸不时夹杂在农民大伯中开会,书记在台上讲话时没有打过瞌睡,在书记印象中也就有了加分。公社的办公地点在场街那头,是个小四合院,瓦房,浅黄色的墙面,三合土铺地。四合院挨着一个操场,操场边有篮球架。我难得到那个四合院去,去过呆得最久的那次是调回城办手续,心情轻松愉快。然而现在却经常半夜睡梦中去那个四合院找人办手续,说是我现在虽然回城了,户口还在乡下,也就是说我并没有调回来,还得回去。梦中的感受真切,由你挣扎,醒来,才确定是昨日。

公社往河对面看,村户错落,斜倚的山势绿色绵延,那是我们生产队。有一次望见我们队边沿地带的草坡烟雾渐浓,李副书记抓起我们几个知青下公路绕索桥就往那个地方赶。原来是一个外地人在我们当地编蒸笼烤竹子不慎引燃了火。火扑灭后拿烤竹子的人是问,李副书记一双小眼寒光逼人,斥责严厉。听说罚钱,那个人一副哭哀象,副书记开出的数目并不大。公社干部除书记外还有管武装管财经什么的,那时农业学大寨,都得下去劳动,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这是传统。薅秧时节就曾看见公社的人不知又到哪个生产队劳动后,沿公路往回走。马书记个高打眼,一行人扛着秧耙,挽起裤腿,光脚板,略显疲态,却也精神,回公社的路已是夕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8-6 15:29:44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知青的日记(连载) 

 

一三九

旭日东升,朝霞缤纷,农村,迎着晨曦醒来。生产队长忙着订出生产计划;粮食保管员忙着开仓晒谷;饲养员赶向厩棚;公社干部下地劳动。。。

*二队的地势比我们队好,是个出官的地方。除大队长`民兵连长外,公社副书记也出在他们队上。副书记姓李,时值中年,体格魁梧,生就一双小眼。经常看见他过索桥顺公路到公社,亦经常看见他日斜时分回到二队,走向小路边竹树掩隐的土屋。副书记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担当此职,可以想见多年的打磨。看不出他们队上对副书记有什么恭维,老婆照样和大伙儿出工不必说,其女曾和我们一起上山做过活路,不外乎免去锄地担土之役,留在厨房做饭而已。这女子有他老爸样的身坯,喜辣人,六月暑天除胳肢窝有点小味飘出外,做的饭菜还是吃得。

公社书记姓马,大个,喜打篮球,加上带文气的外表,象个乡村学校的校长,听说是从山那边五一公社调过来的。能说,公社开会坐在台上讲话不打闪板,也不管你在下面听会的大队长`小队长`会计`保管们听不听得进去。有时看见他讲完话之后下台来,端一盅水,拍拍坐在长条凳上打瞌睡的人,甚至还很费劲的把人拍醒,然后把水递上,在表示尊重这个人的同时也提醒你现在是在开会呢。我有幸不时夹杂在农民大伯中开会,书记在台上讲话时没有打过瞌睡,在书记印象中也就有了加分。公社的办公地点在场街那头,是个小四合院,瓦房,浅黄色的墙面,三合土铺地。四合院挨着一个操场,操场边有篮球架。我难得到那个四合院去,去过呆得最久的那次是调回城办手续,心情轻松愉快。然而现在却经常半夜睡梦中去那个四合院找人办手续,说是我现在虽然回城了,户口还在乡下,也就是说我并没有调回来,还得回去。梦中的感受真切,由你挣扎,醒来,才确定是昨日。

公社往河对面看,村户错落,斜倚的山势绿色绵延,那是我们生产队。有一次望见我们队边沿地带的草坡烟雾渐浓,李副书记抓起我们几个知青下公路绕索桥就往那个地方赶。原来是一个外地人在我们当地编蒸笼烤竹子不慎引燃了火。火扑灭后拿烤竹子的人是问,李副书记一双小眼寒光逼人,斥责严厉。听说罚钱,那个人一副哭哀象,副书记开出的数目并不大。公社干部除书记外还有管武装管财经什么的,那时农业学大寨,都得下去劳动,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这是传统。薅秧时节就曾看见公社的人不知又到哪个生产队劳动后,沿公路往回走。马书记个高打眼,一行人扛着秧耙,挽起裤腿,光脚板,略显疲态,却也精神。回公社的路已近夕阳。

  

 楼主| 发表于 2009-9-2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知青的日记(连载)  

 

一四O

锄镐飞舞,泥块翻动,填平沟壑,搬掉土山,横扫荆棘,荒坡更新貌。

*河对面一道梁子,半山坡,要新开一沟渠,公社把这个任务派给我们大队。开山凿石,免不了炸药,大队长抽调十几个人,青壮年,其中也有知青,负责爆破。虽说十来个人,装炸药的只有一个青年农民,其他的只有打炮眼的份。这个青年农民是个农村积极分子,学过爆破。那天依沟渠路数一丈远左右凿一个炮眼,装好炸药,挨个点燃引线,远见一个个炮眼开爆。其中有一处没有爆炸,大家只好等着。这是最熬人的,不知是炸药问题还是引线问题。敢过去瞧吧,万一炸药睡醒了突然开爆,结果可想而知。一个时辰过去,总得过去查验,知青小郑跳起来要过去瞧瞧,大队长一把捋住他,还得让那个青年农民去。大队长眼中,知青是大命。

炸药好象每个生产队都有,日记前面提到炸一个挨保管室坡壁边的树桩,就是我们队自己的炸药。用竹筒,填装一半炸药后,埋进插了引线的雷管,再用炸药把雷管周围填实,露出引线,最后把竹筒密封好。爆破原理,引线引爆雷管,雷管爆炸瞬间激活炸药当量,形成爆破能力。别小看这灰褐色的粉末,一水杯容量,足以毁掉一所房子。生产队有人领回爆破物品,手上雷管一大把,亮锃锃,每支筷子头粗,两寸长样子;引线一圈,老鼠尾巴颜色粗细;炸药用报纸包。这些东西专人保管。知青在城里耍鞭炮惯了的,不怕炮响,没试过的总觉稀奇。邻队几个知青闲着没事,找着一只雷管,想试一下威力,灶头锅里装满水,灶里烧火,把雷管丢进灶火里。顷刻间,一锅水掀翻,灶没了底,几个惊嚇之后只叹刺激。

爆破,不过开山工具延伸而已。既然是工具,管理也不算十分严密。后山有个知青一天中午到我那里来,邀我去河边炸鱼。这小子长得齐墩墩`黝黑,一起做过活路,可以抬石头,但锄头是举得高挖下去吃不住泥的主儿。拿出一酒瓶,已装好不知从那里找的炸药,引线从瓶口露出,天,只有一寸长的样子,也就是说一点燃引线得马上丢出去,犹豫片刻即成人弹。他还以为是放鞭炮?那天是午后小憩时间,不一会儿又要出工,我不想走,怎奈死缠软磨,说炸了鱼在我那里煮来吃,只好陪他去。顺河边走,一个田坎处,斜边下去就是河,我说这个地方有鱼,他也不想再走,过去就得翻坡了。他小子郑重其事的摸出酒瓶,用火机点燃引线,开丢。还好,那一刻没有迷糊。河水爆开后,我和他直盯盯望河面看,除了流水翻波,鱼渣渣都没见。白跑路。往回走,我看他耷起脑袋丧气的样子,可能那一酒瓶炸药捂在胸口很长时间,今天安了心吃鱼的。鱼也赌气,跳出水见个面也好呗。

发表于 2009-9-13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楼主了

发表于 2009-9-28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青大哥.

 楼主| 发表于 2009-9-30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知青的日记(连载)

 

一四一

我是树,种子萌动的时刻,啜饮峭石赐予的露滴、春日赋予的妩媚,站在播种者给予的位置,接受暴风流云洗礼。我站起来,一副铮骨,给大地撑起华盖,准时举起朝旭,大自然尽情在年轮中扩展胸围。

*田坝近河的土堑边有一棵桐子树,不高,树干因河风滋润的缘故,青皮底色缀麻褐色斑纹,象灌满浆汁的藤类茎梗。不知这样的树干能不能生成年轮。叶片手掌般大,主叶脉顶端两侧各一椭圆凹缺,象三角叉。满树碧绿满树三角叉,若透过叶片望出去,河对面的景物,如路、斜坡、房舍之类都被三角叉卡住,不再完整。这棵树,是薅秧时从挨村边一块块梯田顺河边薅下去,上田坎之后撞进视线的。当时注视片刻后我问是啥子树哦,有人回答是桐子树,钟大伯经过听见我们说话,也回应“嗯,是桐子树”。

桐子树的周边是队上的一大片田地,因挨河边,河床光秃,这一片田地显得宽阔。远看桐子树,凸出地面,象一朵绿色的菌。产生这样视觉效果的时候,应是麦黄季节,或秋冬萧索景象的映衬。若是六、七月间秧苗猛长,桐子树就不显得突出了,已融入绿的汪洋,难分彼此。

桐子树下边的堑沟,有一大跨步宽,水在草间流着。沿沟顺梯田的斜度往上再往上,略平缓处,是村头第一间土屋,我就住那里。屋前横一田埂,算是与田坝划出界线。因土屋向着庄稼地,墙边就形成一条路,人们出工收工也就近便。这条路和堑沟并列斜着上去,住家户就多起来,人气重,沟里沟外竹树掩茏,缭着炊烟。最上面就是四合院,这沟沿着四合院的边,绕着院后的山壁上去,水也越发清洌。水的源头在哪里?我从没去探究过。因为大山每一皱折处的泉滴都可能成为源头,流经的地方必为沟渠,太平常了。依水而居,这水从村尾至村头,左顾右盼,满足每一户农家的需求后,才流向田坝,流经桐子树,向河。桐子树俨然成为水的最后岗哨。

站在土屋望河对面,视线总落在那边的山腰和山脚的铁路上,太阳在那里移动光影,划去日子。视线的半途压根儿也不会在桐子树停留,田野之中它模糊得象一株大草,或许什么也不是。之所以还能提起它,是每年春三月寒暖交替,就会想起大人说的“娃儿不要夸,冻三月桐子花”,才又会忆起土堑边的桐子树。那天见着桐子树枝叶间悬结桐果三两只,青橘般大小,光润,显然已褪尽花期痕迹,正处于火红季节。

发表于 2009-10-6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130元/日急聘兼职打字员(适合在家在校兼职)地区不限

职位名称:网络兼职打字录入员。
职位要求:会电脑打字,懂WORD软件,上网比较熟练。地区、年龄不限。
职位性质:公司将小说手稿扫描后,EMAIL至员工邮箱或专人送达,员工完成WORD输入后发至公司 邮箱即可,适合在校学生。
工作地点:家里、网吧均可工作。(能上网即可)
职位待遇:130元/万字,工资每日结算。
职位介绍:主要工作是负责打字、资料入录,发布信息等,工作简单,但要求细心,有责任心,为人诚实。
申请加入请登录:www.scsoc.cn
邮箱:scsoc@sina.com
(绝不以任何理由收取押金,手续费,更不会拖欠工资)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