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有家特别好吃的“墙角角”老串串香,这家老串串已被各媒体争相报道,并称之为:成都名人的集散地。为什么叫“老串串”呢,原来它已有29年的历史,从此,这家老串串在我心中便成了一个“传奇”。后来得知这个“传奇”竟然就在我们公司附近,但是由于各媒体地址写得不是很清楚,墙角角老串串真让人好找啊,我们围着工商银行绕了个大圈,本来准备放弃了,当走到牛王庙路口站台背后时,突然飘来一阵香味,仔细一看,竟是让我们好找的“墙角角”串串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墙角角”这名字还起得贴切,这苍蝇小店还真地处墙角,很不起眼。小店门很窄,仅够一人进出,别看它门面小,生意好的时候能坐下19桌左右。墙角角生意爆好,快到7点就已经没有位置了,如果你实在想吃,那就只有打包带走。
无意间在一个桌子底下看到这样古老的蜂窝煤,这“老古董”很少有餐饮店在用了,在这里看到还有些许惊奇,但这只是少数,多数桌子都用的我们常见的气罐。 话说吃串串怎么可以不点个脑花呢,“墙角角”的脑花味道不错,可直接把脑花丢锅里煮,待脑花煮浮起来就可以吃了,先将它放入脑花秘制沾碟里凉一会儿,分一小块放嘴里,蘸料的香辣和入口即化的脑花融为一体,脑花煮得非常入味,但是又没有煮烂。
脑花 在成都吃串串,当服务员问你要干碟还是油碟的时候,油碟肯定必不可少,但是干碟才是他们的特色。用筷子把煮好的串串撸进油碟碗里裹一圈,怕吃辣的朋友再在干碟上面蜻蜓点水,不怕吃辣的朋友可以在干碟里裹一圈,放进嘴里,油碟的香,干碟的辣混合滋味,别提多巴适了。
“墙角角”煮串串不是用的那种铁盆,而是用的家用的煮锅,这种锅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好捞,串串在煮的过程中,脱离了竹签掉落在锅底,如果用筷子捞,一接触到锅底就会把手烫伤,但是老板也不会每个桌子都配一个漏勺,如果你要用就要大喊:“老板,把你们漏勺拿来用哈!”
桌子底下的蜂窝煤和煮串串的锅,无一不给墙角角老串串增加历史色彩,其他串串店都在变,而它却在保留那种老串串文化,带上你们的爸妈在这里吃上一回,“墙角角”一定能带他们回到那青涩的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