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南面出口滨河路一带,有1994年熊猫山珍节的纪念塑像。原是市民健身所在。震后成为最为集中的帐篷区。
现在帐篷已经撤去,灾民们先后入住上坪等地板房。现存的帐篷,大多是生意生计。
大震后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机动车成倍增长。有人曾经数过,高峰时每秒至少有一辆机动车通过主干道。
小城人们也因而见识了不少车型。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举报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在大震后,第一时间,我专程去拍了马家院,这里是青川50年代修建的公房区,要相当级别的人才能入住。
一直到70.80年代,“住在马家院”,一直是令说者骄傲的话儿。因为那些年代,住公家房屋实在不容易。
512大震,马家院损失惨重。
如今,这里自建房,自我加固房蔚然成风。
这些图片发出后,反响异常强烈。有外地网友发来短信,说我为什么只有顺乔庄河往下的,而没有往上的。
他们很想全面了解。
于是,今天,12号,周日下午,我洗完衣服,就又溯乔庄河往上,拍下了这些图片。
不敢说全面,权当走马观花吧。
今天突然升温。一路走一路流汗,可惜我才换了衣服,而且是艰难的手工洗濯。
哎,其中一幢楼房里,有我的曾经住过10年的故居。它已被鉴定为d级危房。
时不时要远远地看上几眼。
上面第四图,是我供职的县政协帐篷区所在,我的帐篷就搭建在中间位置。
尽管我只在此住过两晚-----工作性质要求24小时开机,不敢懈怠,另找了一有利上班之处。
我的这顶帐篷,先后有另两家人入住。
以此纪念这段时光。怀念那些通知我去领救灾衣物的同事们-------尽管好些东西自己放弃了,让给了更需要的人,
还是要记住全国人民对灾区的倾力支援。
第三图应该是小城人未见识过的无公害流动公厕。震后来了不少。
乔庄河边常常可以看到钓鱼的人。前几天据说有一个钓者曾经捕获一条两斤多重的鲢鱼。
不知这是否符合管理规定。如果不符,就请有关部门管一管。
国家的第二时限救济尚未到期。一些受灾群众心烦气躁。希望垂钓能够多少缓解情绪。
要知道,地震是天灾,是不可抗拒力。
国家的相关政策提法很准确,是补助,不是赔偿。
浙江是对口帮助恢复重建,不是包办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