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新闻媒体和网友们:
大家好!
我是纳溪区白节镇中心校的负责人李炳森。作为一名偏远山区的农村小学校长,对《华西都市报》报道我校食堂一事和近几天来因此引起媒体和众多网友关注一事,我想说几句话。
首先,我非常感谢《华西都市报》的记者和社会各界对我校的关心和关注。陈记者是抱着一颗爱心、一颗同情心和一种对学校工作的关心而进行采访报道的,对我校和我的工作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我校现在小学生有1563人,幼儿园的学生300多名。由于条件所限,没有办寄宿制。学生在校只吃中午一顿。在校吃饭的学生每天约有400人,教师20来人。
以前学校一直没有食堂,学生放学后,有的回家吃饭,许多学生就在街边小店里就餐,其饮食卫生安全难以保证。在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关怀下,2006年底建成了现在这所比较规范的食堂。从2007年春期起,学校与现任业主杨家辉签定了为期两年的食堂(含小卖部)承包合同,承包费为每期2.3万元。业主收入主要来自小卖部,食堂基本上微利经营。
教师就餐10---12人一桌,按每人3元的标准,四菜一汤(一荤三素).学校承诺期末为每个就餐的教师每顿补贴一元.
学生本着自愿的原则在校吃午餐。食堂的标准有两种,每人2元一餐为小菜饭,管学生吃饱;3元一餐就有一个荤菜,三个小菜,一个小菜汤,每桌10人,吃合餐。学生也可以同老师一起进餐,且标准一样,价格一样。一直有两桌教师和两桌学生吃饭在同一地点(食堂二楼大厅)。有时学生吃合餐的人数超过两桌,就在底楼再多摆一桌供学生吃合餐。
学校原本也卖过零餐肉食,后来多数学生都喜欢吃10人一桌的合餐,零餐肉食就逐渐减少甚至就没人购买了。
10月13日,《华西都市报》驻泸州记者站陈章采等记者中午来我校采访,我作了如实的情况介绍。14日,《华西都市报》<<四川新闻网>>等媒体以《泸州市纳溪区白节中心校师生午餐“荤素有别”引起学生家长强烈不满》和《泸州某校午餐老师吃肉学生吃菜引争议》为题作了报道,并引起了包括央视在内的各级媒体和网友们的热切关注,也引起市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镇政府的高度重视,都派人到校来调查了解,并下发文件要求学校采取措施关爱师生,吸取教训,正确对待媒体的监督,维护学校正常秩序。
我校根据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市区政府、区教育局、镇政府意见,立即从食品卫生安全和供应师生的饭菜质和量方面,彻底进行了排查,并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进一步落实强调领导组的领导作用,职能部门加强日常监管工作。
二是关爱学生,向少数极贫困的学生提供每月两次的免费肉食供应。
三是取消原承诺的对教师每天午餐一元的补贴,以避免造成对教师的误解。
四是每日公示菜谱及其标准,丰富菜品,尽量满足学生的不同进餐需求。
学校的一顿午餐,二元或三元、吃荤或吃素,看似一件小事,其实暴露了作为一校之长的治校理念中的问题,引起我深思:为什么有的学生不满意?为什么师生的伙食办得如此简单?学校和食堂经营者是否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尽了全力为教师和学生服好务?每每想到这些,心中充满愧疚。
令我欣慰的是,我校的一顿午餐,引起媒体的关注、社会的热议。这也正是办好教育的希望所在。
吃一堑,长一智。我在白节中心校校长的岗位上才二三个月,很不成熟,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此次事件,给了我很多教训,使我总结了很多东西,这些会成为我今后工作中的借鉴。也请大家相信我会尽快走出低迷,在今后的学校管理工作中会振作精神,满怀责任心和爱心,努力维护广大师生的正当利益和学校的声誉,把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新闻界和社会各界的厚爱。
我再次感谢新闻媒体和广大网友们,谢谢大家了!
白节镇中心校 校长李炳森
2008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