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秋池夜雨

游龙门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27 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龙门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依山傍水风景不错。

楼主的照片又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深爱的一个龙门女孩,5年多了,她就像龙门的山水一样始终让我无法去忘记

希望她像龙门的山水一样永远那么美

明年夏天我会去看燕子

发表于 2008-10-27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夜雨,我要去,你带下路嘛.我一直就想去玩,我对南充知道的太少了哈.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fireking在2008-10-26 23:56:00的发言:
我想去……,不知道路。

滨江客运站坐到龙门棉纺厂的车。

发表于 2008-10-26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去……,不知道路。

发表于 2008-10-27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em05][em05]

发表于 2008-10-27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花重金打造的龙门古镇被你说的如此不堪,那些父母官可能只能汗了

发表于 2008-10-27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钓鱼猫猫在2008-10-27 2:13:00的发言:

龙门是一个很不错的地方,依山傍水风景不错。

楼主的照片又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深爱的一个龙门女孩,5年多了,她就像龙门的山水一样始终让我无法去忘记

希望她像龙门的山水一样永远那么美

明年夏天我会去看燕子

想不到猫猫对龙门还有另一番情怀唆

楼主的照相技术不错哟,上次我照龙王庙时,景没取好,向你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7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以下是引用clockdoll在2008-10-27 9:19:00的发言:
楼主尽照些龙门镇那些破破烂烂的地方.别个还以为龙门撇得莫法.

冤枉,前半部分都是龙门镇的精华哈。现代建筑都千篇一律,没有多少人看哈。后面部分是龙门镇的老街,要照当然得照有特色的哈。

发表于 2008-10-27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额滴家乡哦.

发表于 2008-10-27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尽照些龙门镇那些破破烂烂的地方.别个还以为龙门撇得莫法.

发表于 2008-10-27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到的精华贴。楼主辛苦了。我是好久没有去了。
发表于 2008-10-27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偶上周五下午过去办事,LZ图片上的地方一个也没看到,遗憾!

下次补上,实地再重游一遍去。

发表于 2008-10-27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照到我外婆家的房子了,其实在油房街和靠河的那条街和炮台街的古韵味还是看得到的/[em10][em10]
发表于 2008-10-27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北有条江,美名嘉陵江;江边有座城,名叫龙门镇;镇上有条街,大名油坊街。

  从600年古街看龙门古镇

  一个因油而生的亲水古镇

  今年82岁的李学庄老人,是南充师范学校的退休教师。“我是个土生土长的龙门人,家住油坊街,家里也曾在较长时间内经营油坊。”李老回忆,在上个世纪20至40年代,他的父亲李东山在油坊街经营油坊。

  在李学庄老人的记忆里,解放前几年是油坊街最兴盛的时候,它是当时整个龙门场最好的街道。从现在的老年茶社起,依次有周家油坊、向家油坊、田家(田仲钧)油坊,李家油坊、华家油坊、胡家(胡雨田)油坊、明家油坊、赖家(赖笃亲)油坊、强光汉油坊等十来家。

  “当时油坊工商业很繁荣,茶油、桐油、芝麻油等油坊都出产,从苍溪、东河等地方运来的菜籽、桐籽等原料,榨出的油除了自家铺子销售外,很大一部分是运到南充甚至重庆去卖。”

  史料记载,早在1402年即明惠帝建文四年,当时的龙门镇忠义街就有了用木榨加工菜油的油坊,历经数百年风雨,忠义街成了油坊街。民国初年,又有谯姓在大贤街外修建油坊,随后形成了小油坊街。据考证,当时的龙门场,仅常年性榨油的专业户就有84家。

  在川北丘陵地带,尤其是嘉陵江两岸河谷地区,油菜的种植有悠久的历史,有大量的油菜籽出产。这不但为榨油业提供了原料保证,又兼有嘉陵江黄金水道的便捷运力,在龙门场形成川北闻名的菜油加工及集散地,也就在情理之中。而在民国早期,四川桐油大量出口,龙门场的榨油业也沾光不少。因此有人说,龙门场的历史,就是一部川北油料史。

  解放后,粮食行业各种加工主要为国家加工,统购统销后粮食由国家经营。私人油坊被取消,成立了合作社,古老的木榨也换成了机器。加工效率空前提高,再加上嘉陵江水运的日见式微,龙门油坊街上飘香600年的菜籽油气味,渐渐弥散。但作为古老的记忆,龙门场至今保留着油坊街、小油坊街的街道名称。

  一个消失已久的神秘行业

  当年的龙门场,粮油加工有四大行业,分别是榨油、酿酒、磨面、擂米,但龙头老大是榨油。如今的新街赵家药铺对面,当年有一个“同心茶馆”,是四大行业帮会的基地。榨油业的帮会名为华光会,其拜祭的祖师,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光天王。

  这华光本是如来佛法座前一盏油灯,天天听如来讲经说法,渐有感悟,经万年修炼始得道法。后因调皮被如来贬下凡间,后历经磨难修成正果,受封华光天王,道教中又称其为华光大帝。是民间崇拜的火神,有着防火的无边法力。据民间学者考证,阆中华光楼之得名,便与此有关。

  这神话传说中的华光何以成为榨油业祖师,个中难觅准确的说词。有人解释了两个原因:一是油坊内全系易燃物,尊火神华光为祖师,是慕他的神力;二是华光原本一盏油灯,与油有直接关系。

  华光的神诞日是农历九月二十八,但民间往往在八九月间便开始进行祭祀。龙门场榨油业帮会华光会,在每年农历九月十日举办华光会。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一次同行业的年会。

  到了九月十日那天,榨油业所有老板和全部工人齐聚同心茶馆,看戏聊天,并聚餐一次。在当天的会议上,还要研讨制订行业规矩、制度,比如不许在油中掺杂使假,要确保油质亮度等。同时出台的还有罚则,明确要求不准违反公约制度。如有违反者,视其情节轻重予以处罚。轻者赔礼道歉,重则罚办酒席、罚唱大戏。“当时的行规订得很细,比如明文规定了来人来客的接待礼仪,要端洗脸水,要点烟送茶。”李学庄先生回忆。

  极盛时期,龙门场华光会有成员300余人,会首一直由青居人林子福担任。林为人正派,办事公道,讲信誉,说一不二,受人称赞,在业内享有极高的声誉。林子福的儿子林修杰,是中国共运史上的杰出人物。曾任中共赣北特委书记,与方志敏并肩战斗。1927年12月,林修杰英勇就义,时年26岁。

  解放后,以油坊街上油坊业的衰落为标志,千古流传的手工榨油行业,逐渐退出油脂生产舞台。传统工艺生产的菜籽油,在市场上恐怕是难觅踪影了。

  一道古风绵延的滨江风景

  在龙门镇,当你走过长长的油坊街,再下行不足百米,你就到了嘉陵江上一处名胜——龙门沱。这里本是一道叫庞家寨的山梁,很早很早以前,古老的嘉陵江之于龙门场,是从镇东北的碑垭山脚流过。在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一场大洪水冲断庞家寨山梁,形成如今两岸峭壁如门的龙门峡;江面回水湍急,因此峡口名龙门沱。

  千百年来,修建在龙门沱上的龙门码头,成为龙门镇最重要的交通节点。随着油坊业、油坊街的衰落,码头也被人视为敝帚。到了本世纪初,更成为沿河居民的垃圾堆,也是砂石采集的堆码场。而古老的油坊街也因过往运载砂石的超重车辆把路面辗得“惨不忍睹”: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美丽的风光被破坏殆尽,厚重的人文底蕴蒙上了灰垢。

  2007年夏天,南充市委主要领导来到龙门码头。面对这里脏乱差的环境,面对近乎沸腾的居民意见,面对领导的严厉问责,一道军令状在当天下达:三个月内,让龙门码头展新姿,让油坊街恢复安宁。

  时间到了,龙门码头也真的变了样。砂石堆码场搬走了,先前乱石嶙峋的江边滩涂上,是一处让所有龙门人眼睛一亮的滨江休闲广场。“只要不刮大风下大雨,每天来此休闲健身的,要超过1万人次。”码头上一名茶铺老板告诉记者。

  一位曾经在龙门工作和生活了二十年的市委领导,在目睹龙门码头的巨大变化后感慨:真是想不到啊,我作为一个“老龙门人”,对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而龙门镇一名干部还向记者透露,在未来的规划中,将以码头及建成的休闲广场为起点,左右延伸,打造出一条大体量、高品位的滨江亲水休闲带,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发表于 2008-10-27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没去过了,现在看起来还不错哈。

发表于 2008-10-27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PP哈,楼主辛苦了.但以后还是多照点哈,龙门和搬罾可是南充难得的好地方哦,应该是南充城市的发展方向

发表于 2008-10-28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虽然尽照些龙门场破破烂烂的地方,但凭对龙门镇的这一份情,我还是要帮楼主再顶一下.

发表于 2008-12-19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支持哈!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