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蝉类的一种虫草属昆虫病原真菌,因其僵硬的虫尸上形成的子实体(子囊座)形状似花而得名
蝉花(CordycepsciecadaeShing)也称蝉菌蝉蛹草,是一种具有动物和植物特征的奇妙生物根是蝉蛹或山蝉的幼虫体,花是从单个或是2-3个蝉幼虫头部生长出来的,约一寸多长,从顶端开花分枝。据有关的研究提出,蝉花属于生物病态现象,是一种虫菌相依的组合体。秋季来临,蝉钻入土中,逐渐变成蝉蛹,在羽化前被冬虫夏草菌类寄生,当生活备件适宜时,就开始萌发成菌丝体,吸收虫体的营养,最终虫体被菌丝体完全占有而只剩下一个躯壳。万物复苏时节,菌丝体又从营养阶段转化为有性阶段,渐渐从顶端开花分枝,故而得名蝉花 生长习性 蝉拟青霉的寄主有7种,即竹蝉(Platylomia pieli)、山蝉(Cicada flammata)、蟪蛄(Platyleura kaempferi)、云南黑蝉(Cicadatra shaluensis)、草蝉(Mogannia conica)、小鸣蝉(Oncotympana ella)和透翅蝉(Hyalessa ronsnana),多分布在中国南方诸省。竹蝉常见于毛竹产区,是蝉拟青霉的重要寄主。此虫6年1代,每代5龄,常年生活在土壤中,以老龄若虫最易感病。当气温18-24℃,相对湿度>80%的温暖湿润季节,在浅土层活动的老龄若虫,接触带菌的土壤发生感染。到翌年6、7月份,温湿度合适,发病死亡虫体前端长出浅黄色或蛋黄色孢梗束,突破表土,伸向地面,形成我们常见的蝉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