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093|评论: 0

荞麦历史两三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7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神话传说
  很久以前天大旱,连续几月滴雨未下,庄稼颗粒无收,百姓苦不堪言。眼看到了秋收季节了,百姓还在祈雨,龙王爷实在看不下去了,便跑到玉帝那里去说了些好话。玉帝听说人间这样遭难,很觉的有些失职,赶紧安排下场透雨。龙王向玉帝禀报说,现在下雨也无及于事了,天气渐凉了,已经没有什么作物可以开花结籽了。玉帝究竟是神仙,有非凡的智慧,慢慢睁开眼说,这样吧,边说边用手在他脖子上搓了几下,这里有些种子,深秋下霜时就有收获了。说着把手里的泥撒向人间,落在坡的阴面后来长出来就是苦荞,因为是玉帝脖子上的泥变的,所以苦荞籽的颜色至今还是那么油光发亮。直到现在每遇旱年,什么作物都不能种了,就种荞麦,只有它在下霜时还有收获,穷人喜欢它。
    历史传说
  相传在古晋朝时,国君育有九子,分域而治。有年,瘟疫流传甚广,病者四肢乏力,高烧不止,吃药也无济于事。短短十日,死伤无数。顿时,军民人人自危。且说八太子殊,治国有方,素有贤名。目睹百姓食不果腹、病魔缠身,心如刀割。每日必焚香求神佑民。殊遂上书为民请命避祸,随后携民众三千,入雁门地带。每有民众生病,殊总问病在侧,重泪相伴。食粮将罄,瘟风正盛,殊与民采野果、野菜度日。这天,掌管天庭司药的神农氏采药归,化作乞儿,混在民众中,欲掌控病情,解民倒悬。殊待如宾。神农感其诚恳悯农,将疫情上奏玉帝,久无帝讯。而瘟风日盛。神农情急,遂冒死盗来玉帝雁门苦荞仙麦,撒向雁门大地。翌日,遍野雁门苦荞麦。殊率民众采收麦粒。军民不忌其苦,唯求果腹不饥。数日,瘟疾不治而愈,百姓得以安康。
    历史故事
追溯雁门苦荞的历史,早在宋朝就已有了“救皇粮”的故事。   众所周知,杨家将为中国历代所推崇,有着清正高尚的民族气节。一次,宋太宗及杨家将被辽军围于雁门关,几近断粮。太宗饥饿难忍,全身无力。士兵也大多体力消耗殆尽,伤病满营,但缺医少药而无法救治,战斗力大减。此时,百姓拿出当地名产雁门苦荞支援将士。饥饿多日的宋军,终于吃了顿饱饭,太宗更是赞叹苦荞的香醇美味。连食数日后,太宗体力充盈,将士们的病况更是不治自愈,军队战斗力得到恢复。   众人无不称奇,但不知奥妙何在,认为这是上天在保佑大宋,就将雁门苦荞称为“救皇粮”。细心的杨家将询问当地百姓,才知道当地百姓有人感觉身体不爽时,很少有人吃药,而是连吃几顿雁门苦荞饭,病即自愈。   后经几番苦战,杨家将终于突破包围,击退辽军。得胜回朝后,太宗仍念念不忘此事,御书“中国第一荞”赠送当地百姓,表达对雁门苦荞救皇有功的感激之意,并下令当地官员将雁门苦荞作为“贡品”连年上贡。正因为雁门苦荞的特殊疗效和神奇色彩,它在雁门当地才有“土四环素”的称谓。

我国种植苦荞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
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神农书》中可以零星发现关于荞麦的记载。而1975年,考古学家在咸阳市杨家湾考古发掘四号汉墓中,意外地发现有随葬的荞麦籽粒,这表明汉代时期的关中地区已经开始种植荞麦。“头戴珍珠花,身穿紫罗纱,出门二三月,霜打就归家。”这是广泛流传于我国荞麦产区的歌谣,生动地描绘了荞麦的特性。
凉山是苦荞麦的起源地之一,昭觉县是全国最大的苦荞麦主产区,被誉为“苦荞麦之乡”。彝族同胞长期以苦荞麦为主食,身体健壮,肌肤红润,很少有人患高血压病。
苦荞麦在山西又被民间百姓称为“土四环素”,有个小病小灾的,不用求医生,吃点苦荞麦就行。
本文来自中国荞麦交易网,想了解跟多荞麦信息请登入中国荞麦交易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8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