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氏大夫第
“大夫第”是湖北罗田入川祖伍思信(徵侍郎)的儿子伍德全,名伍隆德,孙子伍兰芳,伍桂芳,他们叔侄三人先后赐封为朝议大夫。一家三人同朝大夫,全国独有。嘉庆年间,伍德全告老还乡时,皇上赐银二十万两修建“大夫第”,又亲笔书“大夫第”牌匾,盖上御印。伍德全修建“大夫第”时间长达十年。 利溪伍氏家族荣耀至极,以官声财力,尽力修造故宅,光耀门廷,显赫一方。设计用材非常讲究,建为穿木结构,章檐歇山式房顶。有天井十七个,分朝门、栓马桩、马房、左右过廊、前厅后殿、书房、东西厢房、左右花厅、大小花园、观花楼、厨房、伙房、饭堂,左右风道、纳凉亭等组成,建筑面积四千多平方米,设计别致,布局精美,所有房子都有精工细作的顶棚(天花板)翘角拱檐,人兽草木精雕细刻,上漆涂金,雄伟壮观,栩栩如生。小溪流水,形势玉带,又似太极绕门前,流入长塘河归入嘉陵江。庭前院后,紫竹茂盛,松柏长青,鸟语花香。门前有三人合抱那样粗大的的,十余米高的两棵红桂花树,枝叶茂盛,花香千米,驻足远望,虽非天上神仙府,皆是人间富贵家。
蓬安县利溪伍氏家族在晚清时期是旺族,官员最多,田土最多,房宅最多,是当时出名的“三多”。只讲二千多个平方面积以上的房宅,东西南北中,有五个大庄园。
东有“花房子”,翘角拱檐,梁柱门壁,全部雕刻花草,房宅周围,又种植花草,整座房宅在花的海洋之中,故称“花房子”。现有花房子村地名
西有“梅花墙”,整座房宅墙体,包括房宅的围墙都是梅花形状建造,围墙内外又种植梅花,梅花季节,争相开放,故称“梅花墙”。
南有“万桑园”,万桑园是朝议大夫伍兰芳第三代后孙伍辟尘,在房宅周围种植万多株桑树助农养蚕,而房宅得名“万桑园”。
北有“大夫第”,伍德全、伍兰芳、伍桂芳、三叔侄被封朝议大夫,伍德全告老还乡,皇上亲笔书写“大夫第”牌匾,赐银二十万银两修建而成的,“大夫第”也是皇旨。
中有“中间新房子”,此房修在四处庄园之后,又在四处庄园的中间位置,而得名“中间新房子”。
动乱时代,五处庄园,有四处庄园被全部拆毁,唯存“大夫第”。1949年解放初至1952年大夫第被作解放军伤残病老官兵疗养军校。1952年后又作利溪小学,而基本保存下来,但大夫第内存重要文物全部丢失,如:洲、府、县官员送的十几块牌匾,皇上赐的二米高、一米多宽的两把铜镜,陶器龙缸一口,陶器凤缸一口,(有一口被利溪三村村民在九十年代以三千元卖给四川省仪陇县一文物贩子手中),龙缸、凤缸大小一致,分别可装水六担,水在缸中数月不腐,缸内外鸟兽花草,做工精美,尤其是“大夫第”牌匾是皇上所写,盖有御印,因此,凡是朝廷官员路过此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对着“大夫第”跪拜,口呼万岁!万万岁!
“大夫第”是少有人知的人间奇景,宅前自然形成太极八卦图,真是天设地造,天生太极,地造八卦,八卦生万物,万物润苍生,地灵人杰。
昔日“大夫第”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解放初至1952年,先后有数千解放军伤残病老官兵,在“大夫第"身体身心得到了康复。1952年改作利溪小学至今,每年有千余名学生就读,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
动乱时代,“大夫第”三分之一被拆,房宅翘角拱檐,所有雕刻被“革命群众”除掉,内存文物全部丢失,尤其是“大夫第”牌匾,也不知去向。两棵高大参天的红桂花树,百年沧桑,见证了“大夫第”的兴衰历程。2003年因长塘河改道,地脉变化,两树“伤心过度,无疾告终”,宅前大自然太极八卦图被破坏。后有园林专家说:“这样大的红桂花树,全国少有,一棵树可换一架飞机,利溪人不识宝,我们知道太晚了,树干树根都枯干了,确实无法起死回生了。”
今朝“大夫第”迎来光明,省级文物,依法保护,伍氏族人有责任和义务配合政府对“大夫第"修旧复旧,恢复原貌,还”大夫第“宅前大自然太极八卦图原貌,并且充实完善“大夫第”内存文物,它必将成为学者研究地理文化,住宅文化,风水文化的好题材,让“大夫第”回归自然,回归清代情节,走向“国级”,走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