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389|评论: 1

[相如·茶馆] 【蓬州历史系列】利溪镇伍氏大夫第

[复制链接]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4-7-11 15:44 | |阅读模式
蓬安利溪镇伍氏“大夫第”


大夫第整体外观


大夫第内的天井


大夫第内房屋的结构

                                                                                  大夫第内的一处柱头底座上,仍能看到少量的精美雕刻

0023ae9455361102026307.jpg




      在南充蓬安县西陲的利溪镇,有一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建筑——伍氏“大夫第”。该建筑始建于清同治年间,规模虽不大,但在清代,伍氏家族曾出过三位大夫,因“一门三大夫、世代为仕”而美名远扬;大门前高悬着清嘉庆皇帝御赐的“大夫第”牌匾,见到它,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目前,蓬安伍氏大夫第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了蓬安伍氏大夫第,触摸历经岁月洗礼的斑驳古墙,阅读古建筑的历史语言。

                                                                                              透着古韵的场镇

           出南充城区北行,高速公路约35公里,便进入蓬安县利溪镇境内。

          利溪镇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南北朝(公元502--557年)、隋(581--618年)代,设相如县,其治地设在现利溪镇冯家坝村境内的“两河塘”(清溪河、河舒河交汇处)。大夫第,即伍氏祠堂,它就位于利溪镇南1.5公里处。
    走在利溪场镇,踏着古代工匠们用鹅卵石和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仿佛感受到了诗人戴望舒笔下的那种“丁香般的忧愁”。街道两边摆满了摊位,各种商铺林立,小贩云集,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置身古镇摩肩接踵的人流之中,彷如走进了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一般。
    清冽的辛家河水绕利溪场镇而过,汇入了不远处的嘉陵江。辛家河上横跨着一座古老的廊桥,廊桥一头连接着新建的场镇楼房,一头通往往昔的老街,两边的桥头上还筑有吊脚楼式的小房。廊桥桥头正上方横柱上悬挂着一方木板,古旧的木板上醒目的书写着“马鞍桥”三个墨色楷书大字,笔力遒劲,古意盎然,不知是何年何人所书。行走桥上,可见桥中栏杆下立有一方文物保护石碑,是蓬安县人民政府于1987年所立,石碑一面写有“蓬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字样,另一面镌刻廊桥的历史沿革等文字简介,记者通过文字简介了解到,这座廊桥建于清朝乾隆五十年,是古蓬州通往顺庆府重要的古驿道,民国元年时予以大规模修葺,至今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



    穿过古色古香的小镇,清冽的辛家河在小镇的另一头转了个大弯,将小镇另一头的小山围成了天然半岛。在山水相依的幽雅环境中,一大片清代建筑雄踞林木深处,这就是伍氏大夫第。
    据蓬安县文管所所长汤跃民介绍,利溪伍氏大夫第现存房屋总建筑面积为2700平方米,整个建筑保存了清代建筑的样式和风格,依山而建,坐南朝北,采用传统的均衡对称方式布局,沿中轴线左右依次分布,再以厢房、廊庑等相连接,形成封闭性较强的四合院式建筑群。

耗时10余载 筑成大夫第
    据《伍泰信——支族谱》记载,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伍泰信(字国玉)奉旨政令,从湖北迁徙至四川蓬州(安)利溪场播占为业,成为利溪场伍氏始迁祖,时年22岁。公元1746年,与罗田来川的赵氏婉秋共结连理。
    伍氏后人伍善甫任贵州省黎平府古州厅同知时,见苗族人民衣服褴褛、无食者多羸于苦役,慨然曰:“此独非吾赤子乎!”于是,他先购入红花种子,教苗人播种,改变苗人不事生产的习俗,使苗人销售红花后获利非小,改善了生活,从而也积极从事农业生产;继而修文庙,置学田,建榕山书院,让民子入学学文化、礼仪教育,土习巨变。时民患多夭,厅无良医,伍善甫精医术,亲自为民看病送药,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病多痊愈,众欢呼曰:“伍公活我,活我!”于是署知镇宁州施秉县。时贵州大饥,伍善甫请宪平粜,开米厂、创冬生局,使饥民全活者五千余人,人皆善之。朝廷因伍善甫之功,诰赠其祖伍德全、生父伍桂芳,养父伍兰芳等三人为朝议大夫,一时利溪伍代荣耀非凡。
    伍善甫父子(伍彝超、伍彝章系伍善甫之子)及其伍氏家族为了彰显门第,合力修建了“大夫第”以作伍代宗祠。同治年间始建,光绪年间竣工。耗时10余年。
    在蓬安坊间流传着一句“利溪场伍家的房子, 河舒场兰家的田”,说的就是河舒场兰田地多,利溪场伍家房子大。期间,伍氏庄园遍布蓬安利溪镇,其中有名的有5处,分布于利溪东西南北中,即东有花房子、北有大夫第、西有梅花墙、南有万桑园、中间有新房子。每个庄园中,都有朝廷所赐或重臣提写的匾,其中,包括慈禧太后、李鸿章亲笔题写的匾。

昔日大夫第 今日小学校园

    据有关资料记载,建成时的大夫第坐南朝北,占地约6000余平方米,其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抬梁与穿斗结构混合的木构建筑,飞檐翘角,屋脊彩绘,处处体现出主人的审美追求。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正堂、天井、中堂、天井、下堂、前埕,三堂屋左右由厢房衔接。左右各有两栋扶厝,主屋与扶厝之间各有三个过水亭连接,这是当地民居中最典型的“三堂五栋”建筑样式,也是官家富豪身份的象征。
    记者走进大夫第外门,赫然映入眼帘的是十数级汉白玉玉石栏杆,鲜红的红漆山门高于外门二三米,山门巍峨壮观。相传,山门上方高挂着一方清朝嘉庆皇帝御赐的牌匾,各级官员路过此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对“大夫第”牌匾行跪拜礼。然而,上世纪70年代,山门前这块牌匾已遭人破坏。
    走进山门,来到了正堂,眼前顿时豁然开朗,飞檐翘拱的正殿雕梁画栋,镂空的窗户,古色古香,窗棂上雕有各式花鸟虫兽等图案。正堂有前后厅。前厅均采用巨柱大梁建构,廊沿也是用巨大条石铺陈,外砌长方形板石。大厅外增设两根四方檐柱,又在两柱间镶镂空缠枝花草的倒挂楣子,以起到遮阳与美化的双重效果。
    殿下是开阔的平坝,靠里种植有青翠碧绿的万年青,桂花树等,花香四溢,沁人心脾。正殿两旁是厢房,中间都有宽敞明亮的廊道。往右可通往一个很宽大的平地,往左走,可以看见两个宽宽的天井,天井四周都有房间,天井上方是青瓦的屋面,往上仰望可见屋檐上方四角的天空,厢房红色的左边板壁上书写着“慎思”两个楷书的黑色大字,那字长宽各约近一米,很是醒目。顺着数级台阶而下,经石道通往下堂,两边有厢房连接。下堂门厅与正堂、中堂的大厅相比,显得较为矮小。
    历经百余年来,伍氏大夫第多次改作他用。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改作荣誉军人学校,1952又改作利溪小学至今。
万桑园2.jpg
                                                                                                    万桑园小学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4-7-11 16:05 |
伍氏大夫第


“大夫第”是湖北罗田入川祖伍思信(徵侍郎)的儿子伍德全,名伍隆德,孙子伍兰芳,伍桂芳,他们叔侄三人先后赐封为朝议大夫。一家三人同朝大夫,全国独有。嘉庆年间,伍德全告老还乡时,皇上赐银二十万两修建“大夫第”,又亲笔书“大夫第”牌匾,盖上御印。伍德全修建“大夫第”时间长达十年。 利溪伍氏家族荣耀至极,以官声财力,尽力修造故宅,光耀门廷,显赫一方。设计用材非常讲究,建为穿木结构,章檐歇山式房顶。有天井十七个,分朝门、栓马桩、马房、左右过廊、前厅后殿、书房、东西厢房、左右花厅、大小花园、观花楼、厨房、伙房、饭堂,左右风道、纳凉亭等组成,建筑面积四千多平方米,设计别致,布局精美,所有房子都有精工细作的顶棚(天花板)翘角拱檐,人兽草木精雕细刻,上漆涂金,雄伟壮观,栩栩如生。小溪流水,形势玉带,又似太极绕门前,流入长塘河归入嘉陵江。庭前院后,紫竹茂盛,松柏长青,鸟语花香。门前有三人合抱那样粗大的的,十余米高的两棵红桂花树,枝叶茂盛,花香千米,驻足远望,虽非天上神仙府,皆是人间富贵家。
        蓬安县利溪伍氏家族在晚清时期是旺族,官员最多,田土最多,房宅最多,是当时出名的“三多”。只讲二千多个平方面积以上的房宅,东西南北中,有五个大庄园。
        东有“花房子”,翘角拱檐,梁柱门壁,全部雕刻花草,房宅周围,又种植花草,整座房宅在花的海洋之中,故称“花房子”。现有花房子村地名
        西有“梅花墙”,整座房宅墙体,包括房宅的围墙都是梅花形状建造,围墙内外又种植梅花,梅花季节,争相开放,故称“梅花墙”。
       南有“万桑园”,万桑园是朝议大夫伍兰芳第三代后孙伍辟尘,在房宅周围种植万多株桑树助农养蚕,而房宅得名“万桑园”。
        北有“大夫第”,伍德全、伍兰芳、伍桂芳、三叔侄被封朝议大夫,伍德全告老还乡,皇上亲笔书写“大夫第”牌匾,赐银二十万银两修建而成的,“大夫第”也是皇旨。
        中有“中间新房子”,此房修在四处庄园之后,又在四处庄园的中间位置,而得名“中间新房子”。
        动乱时代,五处庄园,有四处庄园被全部拆毁,唯存“大夫第”。1949年解放初至1952年大夫第被作解放军伤残病老官兵疗养军校。1952年后又作利溪小学,而基本保存下来,但大夫第内存重要文物全部丢失,如:洲、府、县官员送的十几块牌匾,皇上赐的二米高、一米多宽的两把铜镜,陶器龙缸一口,陶器凤缸一口,(有一口被利溪三村村民在九十年代以三千元卖给四川省仪陇县一文物贩子手中),龙缸、凤缸大小一致,分别可装水六担,水在缸中数月不腐,缸内外鸟兽花草,做工精美,尤其是“大夫第”牌匾是皇上所写,盖有御印,因此,凡是朝廷官员路过此地,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对着“大夫第”跪拜,口呼万岁!万万岁!
       “大夫第”是少有人知的人间奇景,宅前自然形成太极八卦图,真是天设地造,天生太极,地造八卦,八卦生万物,万物润苍生,地灵人杰。
      昔日“大夫第”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解放初至1952年,先后有数千解放军伤残病老官兵,在“大夫第"身体身心得到了康复。1952年改作利溪小学至今,每年有千余名学生就读,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
      动乱时代,“大夫第”三分之一被拆,房宅翘角拱檐,所有雕刻被“革命群众”除掉,内存文物全部丢失,尤其是“大夫第”牌匾,也不知去向。两棵高大参天的红桂花树,百年沧桑,见证了“大夫第”的兴衰历程。2003年因长塘河改道,地脉变化,两树“伤心过度,无疾告终”,宅前大自然太极八卦图被破坏。后有园林专家说:“这样大的红桂花树,全国少有,一棵树可换一架飞机,利溪人不识宝,我们知道太晚了,树干树根都枯干了,确实无法起死回生了。”
       今朝“大夫第”迎来光明,省级文物,依法保护,伍氏族人有责任和义务配合政府对“大夫第"修旧复旧,恢复原貌,还”大夫第“宅前大自然太极八卦图原貌,并且充实完善“大夫第”内存文物,它必将成为学者研究地理文化,住宅文化,风水文化的好题材,让“大夫第”回归自然,回归清代情节,走向“国级”,走向世界!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