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
男耕女织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它古老而宁静,沉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在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丝绸之路,至今还留下许许多多蜀锦丝绸的痕迹。
昔日,在这川西的小镇上,栽桑养蚕也是农户的一项重要付业。到了惊蛰,天气变暖,万物复苏,小小的幼蚕便破卵而出。四川人称殍化为抱,母鸡殍化小鸡叫抱蛋,殍化幼蚕叫抱蚕子。抱蚕子是不论多少个,而称为抱几张纸。因为蚕子变蛹交配后便在一张纸上密密麻地产卵,所以人们就按张数殍化喂养。
才从芝麻大小的蚕卵中殍化出来的小蚕,真的小得可怜,根本不能用手去捉,只能用很细的竹签去挑。小蚕是不吃桑叶的,只能吃一种小丛林柞树叶。小蚕长的很快,要不断地分移到更大的斗箕里(川西称竹子编的平板大箩筐为斗箕)。大约二十天左右,小蚕才开始吃桑叶。随着桑蚕的不断长大,不断分离,养蚕户家桌上,凳上到处摆满了斗箕。有的专业养蚕户便用竹杆或木条搭成多层的架子,在留下足够的空间基础上,可同时垒上许多斗箕。
桑蚕食欲很大,大的惊人。它不分昼夜地吃,你到养蚕房,便能听到嚓嚓嚓吞噬桑叶的声音。养蚕户不仅白天每隔一个时晨要给蚕子加叶,晚上也要起来几次添料。
伴随养蚕而衍生的桑叶市场也随运而生,许多沟边舍旁坟地,种了不少的桑树。镇边衰落的大悲寺破庙的大殿广场,便成了桑叶的交易场所。每天早上一拨又一拨的农村小姑,背着一背兜一背兜鲜嫩的桑叶到这儿称斤出售。
桑蚕是一种十分脆弱的昆虫,很容易染上一种黄水肿的病,养蚕户每天都要不断仔细地察看,发觉有蚕患病就立即清除,否则很快传染。
到了端午前后,桑蚕便长大成熟了,这时它们便会吐丝把自己包裹起来脱变为蛹。为了有利于它结茧,养蚕户便将成熟的蚕子逮到打过油菜的秸秆上。秸秆既有空穴又有许多小小丫枝,它便钻进去不停地吐丝把自己裹着。
收了蚕茧后,养蚕户便立即向收购商出售,收购商收到后又集中起来立马运到乐山缫丝厂,这几天可是最最紧张忙碌的,因为几天后在茧壳内的蚕子会脱变成蛹,咬破蚕茧钻出来,使整个蚕茧不能缫丝了。
现在高科技的化纤遍布于市,川西平坝很难看到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景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