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291|评论: 10

感谢网友春风依旧提供的图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1 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网友春风依旧提供的图文-------

半年祭奠 “5·12”全球最壮观地震遗址映像

发表时间: 2008年11月09日 15时09分         评论/阅读(217/14482)
本文地址: http://qzone.qq.com/blog/6956208-1226214545
半年祭奠
5·12”全球最壮观地震遗址映像
青川东河口村成为汶川大地震首个地震遗址公园
         青川观庄镇红光乡东河口村的惨烈,应是汶川大地震12个极重灾区最惊天瞬间。
这是因为,地震专家事后有言:汶川大地震,首破点起于汶川映秀,止于青川东河口。
         日本国际救援队进入中国境内,第一站就奔赴这里。
                  20多名极具地震国际救援经验的日本人,站在勒克儿称为“断肠崖”之地方,仅俯看几分钟后,集体默哀,走人……

         地震前,村庄在人间的一切气息,仅变成一座没具像的浮雕,烙在该村外出打工者脑海中,成为对亲人的唯一念想。
                 20秒的石破天惊,这里没留给世人任何触目惊心血腥映象,只有无限悲怆想象中,去感受恐怖和触摸惊心动魄一瞬。
         灾后重建,浙江以举鼎之力,把红光乡东河口村打造成了汶川大地震后第一个地震遗址公园奉献于世,并将于1112日正式开园。
         选择这天开园,正好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半年祭奠时刻。

                  118日,勒克儿和同事吴楚瞳首次走进这个全球最壮观、最惨烈的地球应力爆发形成的地震遗址群中的红光乡东河口村、石坝乡青龙村两个爆发点崩塌现场。
         这个群方圆50平方公里,重点遗址群集中面积约30平方公里,涵盖了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改变形态(详见图片解说)。
         站在“群”中的东河口中央,半年前发生在此间的那惨烈一幕又凸显眼前——

         王家山山脚下。
                   5121428分前,依山而栖、坐西向东的红光乡东河口村,各式农家小院在葱茏林木掩映中错落林立,清澈的青竹江、红石河蜿蜒缠绕其间,勤劳的村民或在在山坡劳作,或在家中喂猪喂鸭,一片世外桃源的天然宁静……
                   1428分,天崩地裂一声巨响,地底一股超然力量突然隆起,生生把沉默数千年的王家山从中间错成两半,被抬高的那一半大山,崩塌、断裂瞬间而至,上千万方巨石裹挟泥土雷霆万钧般从西向东以扇形倾泻而下,所到之处横扫千军,美丽的村庄倏忽消失,人类生活痕迹荡然无存,碧蓝的红石河被生生轧断,充满泥沙的一段,河床被抬高近百米,另一段河流倒流青竹江!王家山崩塌、断裂倾泻而下的扇形南北左右两边,巨大的气浪竟然把两旁所有树木拦腰砍断,房屋屋顶全部掠走……

            “5·12”特大地震发生,勒克儿和搭档吴楚瞳,是第一个走进这里的记者。
             在青川,无论当地官员或普通民众,一提起这次地震灾难最重的灾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木鱼中学,红光乡……
           红光乡距离县城很远。由于当时道路和通讯中断,它到底重灾到什么程度,当地人说不清楚,也没见媒体报道。最权威的说法只有当地官员的几句简单描述:两座山同时发生泥石流倾泻,山脚下的村庄被埋了……
              当时采访时,关庄镇官员说,那里大概最多死了百多人……因为那个村大多数青壮年都在外地打工,留在家里的仅仅是老弱病残……但是勒克儿根据10多位在此地寻亲的外地打工者口中描述判断,东河口村,起码近千人遇难。因为山下有4个社的村民……
             好在“公园”此次对外正式公布了死亡人数和名单:“5·12”特大地震,东河口崩塌,4个社184户房屋和村民、过往行人、东河口小学师生等共计780余人被掩埋其中……

         地震时,通往村庄那条唯一公路被巨石斩断形成悬崖。无数打工回家寻亲者,只能站在这“断肠崖”上凭空凭吊亲人。
                        516日,同时失去母亲、妹妹、妹夫、弟媳两娘母5个亲人的东河口村村民何仙昆,就站在这崖,啜泣着对我们说,地震前,我们村是很漂亮的,到处是楼房,家家门前屋后到处是树木,可现在,这里已经变成石头和泥沙;同时与她一起来凭吊的是在双流机场打工的侄女何琼、在重庆打工的侄儿何强,他们俩姊妹,一场地震,双亲同失。
           观庄片区,5个村,幅员面积263平方公里,人口2.3万人(其中外出务工5400人),地震发生前在家1.8万人。据当地官方16日灾情报告,地震导致该片区房屋100%受损,其中2/3垮塌,生还的村民全部无家可归。

           516日上午11时许,东河口“断肠崖”,来了一队身着“国际紧急援助队”服装的日本人。他们是第一批抵达青川的国际救援队伍。
          对东河口村这样罕见灾情,日本救援队员们踏进中国国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面向“断肠崖”,向遇难者默哀。
         领队小泉崇说,他们的救援,仅能针对地震后困在钢筋水泥等建筑物里的生命……

           东河口地震遗址有两大奇迹。
             一是王家山自西向东倾泻而下,扇形南北两边缘形成的两条生命线。
             扇形内,无一幸免。扇形南北两翼,几户人家奇迹生还。
             遗址公园内,家住北端的黄光礼、黄光华、何应军;南端的杨林生等4户生还,他们受损的房屋,作为地震民居遗址,成为景点。
             东河口村最幸运还有家住东边的何清凤。地震时,她在家,但她住在最东边,巨大泥石流到她家门时,已是强弩之末。
             她的家,当然地震民居遗址,只不过,要去那里参观目前很困难,因为,她家门口,就是巨大的东河口堰塞湖……
             第二奇迹是紧邻何应军住家附近,东河口小学内一棵直径约10厘米的梨树——
山崩地裂瞬间,两栋教学楼分别向南北向倒塌。巨大气浪像飓风袭来,老师拉着学生,一层叠一层死死抱住梨树抵抗……
              东河口小学,103名学生,9名教师。
              地震时,何天义、何发贵、何清芳3位老师,为救3名未来得及跑出教室的学生,与孩子们一起被埋废墟。
              抱在梨树最外圈的6名教师和部分学生被飞沙走石所伤。但整整100名学生生还!
                              13岁的陈伟达和14岁陈一文,就是这棵梨树“搭救”的幸运者。
                但他俩也不幸,因为地震后,陈伟达失去所有亲人;陈一文仅和姐姐陈一萍相依为命……
                在关庄采访时,陈一萍姐弟俩那孤苦无助哀怜的眼神,曾令勒克儿迅速离开受灾群众帐篷,转身跑向空旷,一任热泪奔涌……
这次采访一到关庄,我和搭档吴楚瞳一路寻找这姐弟俩。询问多人无果,最后竟在地震遇难者纪念台,奇迹般遇见陈一文同学何元敏。何说,他们姐弟俩目前已经到山东读书……

这是当地外出河南打工的何祥贵几年前拍摄的一张红光乡东河村全景照片。(何祥贵 摄)

利用震后公路旁一座简易铁索桥头堡废墟,建设者们巧妙构思,在此间建立起“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门口。这里距离东河口村入口大约七八百米左右。(勒克儿 摄)


这一重大150吨巨石所处位置,正好是当地村民、目前公园管委会副主任何祥贵家那珍贵的半亩良田中央。(勒克儿 摄)

公园管委会副主任何祥贵说,这里就是他家原来的位置。地震时,他母亲李国慧在山南边打菜籽幸免遇难。但父亲何庭发却随同6间房屋被深埋此间……(勒克儿 摄)

这里是东河口地震遗址中央,也是原村委会所在地。地震时,村委会9名干部全部遇难。(勒克儿 摄)

东河口小学百名师生,就是紧紧抱住院内这棵不朽梨树,逃过劫难。树上高高飘扬的红旗,原来矗立在校门口。旗杆被地震飓风折断,但红旗依然鲜艳。(勒克儿 摄)

东河口堰塞湖。它位于青竹江红光段。該堰塞湖塌方总量1200万立方,最大库容600万立方,现有库容300立方。水最深处18米。(勒克儿 摄)

位于东河口村西面的红石河堰塞湖。它紧邻东河口地震爆发点,塌方总量1800万立方,最大库容400万立方,现有库容200万立方。水最深处32米。(勒克儿 摄)

建设接近尾声的青川东河口地震纪念台。該纪念台围绕三个重叠巨石而建,四周用大理石镌刻着青川全县4697名遇难者姓名供后人凭吊。(勒克儿 摄)

这块大理石板上镌刻的遇难者,全部是东河口村村民。镌刻东河口遇难者姓名的大理石板共有8个。(勒克儿 摄)

东河口村民、读小学6年级的何元敏,在大理石板上找到爸爸何先力、妈妈杨国清名字……(勒克儿 摄)

虽然时间过去了半年,但看着冰冷大理石板上的妈妈爸爸姓名,13岁的何先敏悲痛地再次哭了……(勒克儿 摄)

东河口村民何先美,11月8日来到尚未竣工的地震遗址遇难者纪念台寻找自己亲人姓名。她的妹妹、妹弟以及父母,正好就深埋在纪念台底下……(勒克儿 摄)

看着大理石板上镌刻的亲人名字,东河口幸存村民何先美悲痛万分……(勒克儿 摄)

村民何先伦带着弟弟何先力的女儿何元敏一起来纪念台看亲人。叔侄二人和原来邻居何先美一起,看着镌刻在同一块大理石板上各自亲人名字,热泪同掬……(勒克儿 摄)

正在加紧建设的东河口地震死难者纪念台。纪念台中央的三块重叠的巨石,无言地叙述着地震瞬间的惊心动魄……(勒克儿 摄)



地震时,通往东河口村庄那条唯一公路被巨石斩断形成悬崖。无数打工回家寻亲者,只能站在这“断肠崖”上凭空凭吊亲人。(吴楚瞳 摄于5月16日)

5·12地震时,通往青川关庄镇东河口村的断头路近景(勒克儿 摄于5月16日)

同一地点已经通车。只不过,公路上方尚有许多危石需要排险。11月8日,这里交通就短暂中断两次,等待放炮排危。(勒克儿 摄)

5月16日,站在“断肠崖”看见的东河口村地震后景象。图片右边(地理位置北面)何应军受损的白色房屋依稀可见。(勒克儿 摄于 5月16日)

11月8日,站在“断肠崖”同一位置东河口村地震地震遗址公园远景。(勒克儿 摄)

5月16日,站在“断肠崖”看见的东河口村地震后景象。图片左边(地理位置南面)杨林生受损的白色房屋依稀可见。(勒克儿 摄于 5月16日)

11月8日,站在“断肠崖”同一位置看见的地震遗址公园景象。(勒克儿 摄)

地震后,被绿树掩映的杨林生受损的白色房屋近景。(勒克儿 摄于5月16日)

地震遗址景点:杨林生民居。(勒克儿 摄)

地震遗址景点:何应军民居。(勒克儿 摄)

地震遗址景点:何清凤民居(勒克儿 摄)

地震后,站在远处拍摄的何应军民居。(勒克儿 摄于5月16日)

5月16日拍摄的王家山崩塌近景(勒克儿 摄)

5月16日,东河口地震抬高河床近百米。逃难的群众走在河床上情景。(勒克儿 摄)

11月8日,相同地点看见的河床竟是如此水秀……(勒克儿 摄)

5月16日上午11时许,日本救援队员前往东河口“断肠崖”查看灾情。(勒克儿 摄)

5月16日上午11时许,身着“国际紧急援助队”服装的日本救援队员,面向“断肠崖”向遇难者默哀。(吴楚瞳 摄)编辑

5月16日,东河口“断肠崖”寻亲处,同一个村外出打工的何天为(左)安慰跪拜双亲的赵韵丽……(勒克儿 摄)

在双流机场打工的何琼,在“断肠崖”处看着自己父母家大致位置,哭着跪了又站,站了又跪,眼泪已经流干……(勒克儿 摄于5月16日)

随同日本救援队前来的记者,面对同时失去5位亲人的东河口村村民何仙昆(中)和悲痛欲绝的何琼,心情沉重,默默几分钟对望,没有发出一句采访提问……(勒克儿 摄)

震灾发生时,在关庄读高中的姐姐陈一萍逃过大难,弟弟陈一文在东河口小学抱着梨树劫后余生,但父母以及家里其他长辈都已不在……(勒克儿 摄于 5月16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8-11-11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到图片,浪费服务器空间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正式开园
 

  【 2008-11-12 13:57 】 【来源: 四川新闻网 】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为四川省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开园仪式现场

  相关:东河口震前、震后和今天 /图

  四川新闻网青川11月12日电(记者 高志农 郑伟) 汶川特大地震半年祭之日,第一个地震遗址保护纪念地——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于今(12)日正式开园。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为四川省政协主席陶武先(中),广元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强(左),广元市委副书记、浙江省援建青川指挥部指挥长谈月明(右)一起触动揭幕仪式感应球

  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自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巨大的能量由汶川映秀经北川传播至青川,多条挤压逆冲断裂和多个推覆构造体在东河口集聚爆发形成,持续时间长达80多秒,地表破裂错距达2米,造成多处山体整体崩塌或滑坡、塌方、泥石流、地陷。整个区域山河改观,地震烈度达到10度,掩埋群众780余人。是有史以来,青川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最为复杂的地震表现形式。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为向死难者默哀

  开园仪式上,该公园被四川省相关部门授予教育实践基地、青少年地震科普教育基地、防震减灾教育基地。
 
 
 
编辑: 黄虹瑜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网友-----

怕是你的电脑运行速度太慢吧。

我在成都用133号段的无线上网,尽管只有234kb~s,远低于电信宽带的1020kb~s,但仍能显示上文的图片。

建议你点开后稍等片刻。

不要匆忙下结论。

好不好?

发表于 2008-11-13 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11-13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文均转自天府早报首席编辑 党青先生

 

 


 


发表于 2008-11-13 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11-13 0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4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地震遗址遗迹圈定 遗址博物馆在北川
 
  【 2008-11-13 07:18 】 【来源: 四川日报 】
 
  地震遗址遗迹群:以北川为中心,点线面精心选取,不能滥建

  -本报记者 陈宇

  昨(12)日,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半年后,广元市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开园。

  不止是东河口。“汶川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工程初步方案已经出炉,计划投资20亿元。”4日,国家“5·12”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建设专家组组长、省地震局高级工程师彭晋川告诉记者:“保护工程四大重点项目之一的地震遗址博物馆,已确定在北川。”

  在此次地震中形成的大量具有极高地震、建筑、生命救助等学科研究价值的典型地震遗址、遗迹,以及中华民族在抗震救灾中所展现出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等元素,使汶川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工程备受瞩目。

  4处遗址遗迹:

  北川、映秀、汉旺、虹口各有特殊“使命”

  9月16日,专家组提交的《“5·12”汶川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及地震博物馆规划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通过中国地震局、国家文物局专家委员会的评审。北川县城、汶川映秀镇、绵竹东汽汉旺厂区、都江堰虹口深溪沟4处典型遗址遗迹“榜上”有名,并将作为4大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建设规划,即地震遗址博物馆(北川)、汶川地震震中纪念地(汶川)、工业遗址纪念地(汉旺)和地震遗迹纪念地(虹口)。

  “走进博物馆的遗址遗迹保护区,参观者会感觉到地震当天的情形仿佛就在眼前:建筑物倒塌、倾斜,桥梁被洪水冲垮,地震破裂带从城内穿过,泄洪后的唐家山堰塞湖……北川将成为世界首座整体保存、规模最大的灾难性地震遗址原貌博物馆。”彭晋川说。

  此外,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还规划有重要事件纪念地、博物馆、公众地震体验区、公众凭吊纪念区、专业应急救援训练基地等。“北川大酒店、三倒拐、第一支救援队伍到达的救援事件发生地、位于北川中学前的抗震救灾指挥部等重要地点,都将被完整保存。”彭晋川介绍。

  在映秀镇,严重损坏的百花大桥、鱼子溪遇难者公墓、震中牛眠沟滑坡的山体等遗址遗迹,将成为汶川地震震中纪念地规划内容。

  在绵竹市汉旺镇,东汽厂区内扭曲的汉旺火车站铁轨、出轨的列车、钟楼时钟的指针定格在14点28分——这一个个凝固的瞬间,将构成工业遗址纪念地。

  在都江堰虹口深溪沟,长约3公里的地段内有多处水泥路面、山坡地面被地震断层断错、拱曲变形和开裂,民房严重移位,树木随断层推覆体呈现不同角度倾斜,行驶中的汽车悬于高度倾斜的路面,将带给参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

  专家们认为,见证地震灾难与抗震史实,保护遗址、遗迹与文物,在致力于生活家园重建的同时,抓好精神家园的守护与重建,这就是汶川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工程建设的目的。 “北川县城在汶川地震中受到的破坏最严重,几乎囊括了地震和地震次生灾害的全部特征。”专家组认为。

  10月14日、15日,在对北川县城、任家坪、擂鼓镇等地进行详细考察后,专家组从典型性、代表性、民族性、科学价值、纪念意义和综合效益等多个方面再次进行评估,北川县城无疑是充分符合各项条件的选址点。

  “北川县城遗址代表了地震对极震区(烈度XI度)城市的毁灭性破坏,典型的地裂断层、山体滑坡的巨大灾害遗迹、唐家山堰塞湖,以及砖混、框架等几乎涵盖了所有现代建筑结构类型的受损状况,都可找到样本,这对于地震学、抗震建筑设计等方面的自然科学研究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另一方面,从发扬抗震救灾精神、保护民族文化等人文角度来看,北川也具有突出的意义。”彭晋川说。

  对于当前我省各地对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工程的建设行为,“现在各市县建设遗址遗迹保护工程的呼声很高,也确实有很多地方值得保护,但我省土地资源相对紧张,要减少对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占用,一定不能滥建。”彭晋川说,对不同的遗址遗迹要进行分级管理,以北川为中心,点、线、面结合发挥出遗址遗迹集群的综合效益。

  遗迹遗址保护:

  尽量保存原貌,防风雨、数字化手段齐上阵

  据介绍,地震博物馆和遗址遗迹整个保护工程的实施,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目前,地震博物馆和遗址遗迹保护工程的初步规划已上报国家有关部门等待进一步审批。“在具体工程实施前,要尽量保存地震遗迹遗址的原貌。”专家呼吁,做好临时性保护措施是当务之急。

  保护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自然毁坏,例如风雨侵蚀、地质灾害对保护区的威胁等。“对于地震断层地面露出形成的陡坎、干沟,断裂运动形成的断层擦痕等重要地震遗迹,由于很容易受到风雨侵蚀,有必要采取盖风雨棚和挖排水沟等临时性保护措施。”专家介绍。

  对于北川县城,最大的威胁来自地震次生灾害。9月24日暴雨引发大规模泥石流,将北川遗址中的老城区几乎全部淹没。“这件事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彭晋川说,泥石流事件使得北川新城区遗址保护工作变得更紧迫,要将地震遗址遗迹长期保留,必须尽快对周边地质灾害进行综合整治。

  但专家也指出,想要完全保持遗址遗迹震后瞬间的状态是不现实的,地震遗址遗迹保护的内涵,应包括震后原貌和随时间推移产生的自然变化。因此,专家建议,在典型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工作的前期,可利用摄影摄像、三维激光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对典型地震遗址遗迹进行数字化动态保护,必要时可建立相关数据库或数字博物馆;在保护工作的中期,应对重要的地震遗址遗迹保护点进行工程加固,同时进行防风化和防腐蚀处理;在保护工作的后期,应针对典型地震遗址遗迹的具体状况,考虑不同的展示要求,必要时可采用修建展示棚或展示场的方式,对其进行长期保护。

  专家们还一致建议,尽快以地方立法的角度来加强对地震遗址遗迹的保护,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做好规划、细化保护方案,有序推进保护工作。

  一流地震博物馆:

  世界第一座真实场景应急救援训练基地

  目前,世界上尚没有一个像北川县城原址这样大规模的地震遗迹遗址完整保护工程建设的先例。所以,尽管专家组已形成地震博物馆建设规划的初步方案,但彭晋川认为,具体如何实施,仍需深入论证。

  规划中的北川专业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将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座建在地震废墟真实场景的应急救援训练基地。我省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将由现在的2支扩大到19支,这里将成为我国地震灾害专业应急救援训练基地。

  专家认为,从这个角度来说,地震博物馆不仅是四川的、中国的,更是世界的;“5·12”汶川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工程,应该以国际化的视野来审视,汇集社会各界的力量。此外,由于地震遗迹遗址保护工程的建设,还需要地震、地质、建筑、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参与。

  “除广泛参考世界各地的经验外,我们还需要组建一个综合性的专家群。”彭晋川说,目前,省地震局正在建设专项网站,预计本月将正式开通。届时,将向全球征集建设方案。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3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死亡教育 现在讲也不晚 青少年自杀低龄化
2008-11-23 04:33:38


  天津市新闻名专栏每日新说

  郁建锋

  上个月,昆明市第一中学推出一项“特立独行”的教育活动——让高一年级6个班学生模拟写遗书。希望以此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此举一经报道,立即引发多方讨论,“死亡教育”的话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央视网站更是以“死亡教育是否应该进行”为题,进行了话题征集。征集结果不出所料——赞成62.69%、反对28.77%、说不清8.55%。

  为什么说“不出所料”呢?因为在我国,科学系统地推广“死亡教育”的观点,早已在教育界达成共识。昆明一中并非第一个吃螃蟹的,十五六岁的高中生也不是“死亡教育”对象年龄最小的。2004年,西安26中就给初二年级的学生留了《给自己写墓志铭》的作文。2005年,海口景山学校的老师也把中学班会开到了海口市殡仪馆,让学生在模拟演示中了解尸体的火化过程。2007年,上海更是在31所试点幼儿园推行了幼儿情绪课程,首次把“生死”这种人生大命题引入到幼儿园课堂,老师甚至把五六岁的孩子带到一座墓前解释什么是死亡……

  当然,“晦气的作业”“变态的班会”“残忍的课程”之类反对的声音,始终如影随形。因为不难理解,中国人讳言死亡已延续了几千年,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论述也多为闪烁其词的回避。面对民众对死亡的恐惧,文人骚客们更是绞尽脑汁编造出“轮回、投胎、化蝶、涅槃、升仙”之类美好的传说来粉饰死亡。不怕死的人有,但少之又少。真正做到能潇洒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只有屈指可数的英雄。

  但同时,一些正规的调查结果却告诉我们——“死亡教育”完全有必要!近期的一个调查显示,49.8%的初中生、61.4%的高中生相信“人能够死而复生”的说法,但只有4.9%的小学低年级和7.0%的五年级小学生相信此说。还有一个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15岁至34岁人群中,死亡的首要原因就是自杀,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很显然,我们既低估了孩子们对死亡的承受力,也高估了孩子们对死亡的理解力。因为不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并不代表他们不了解。孩子们通过不正当、不合理的渠道和途径在潜意识里形成的“死亡教育”,注定是不全面、偏激和畸形的。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似乎已无所不能,但唯有死亡无法逾越。于是,作为一个专业学科,“死亡学”于上世纪应运而生,大量的学者投身到各种和死亡或濒死有关的问题研究中。相应的,“死亡教育”也在上世纪中叶,正规、系统、专业地在欧美国家推广起来。专家和学者也普遍认同这样的观点:儿童对死亡问题应该有观察、发问、表达、记忆及感受的机会。“死亡教育”的主要目的有4个——使人们获得死亡的知识;使人们对死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提高人们为濒死病人提供帮助的能力;减少青少年的意外死亡。

  当然,“死亡教育”的方式是应该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相契合的,不能简单地“拿来主义”。“留遗书”“写墓志铭”“参观火葬场”等方式,的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我们可以从东西方“死亡教育”的模式中找到一种共性的东西。比如遍布欧洲和北美的“犹太大屠杀死难者纪念馆”和我国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馆”,我国在北川县城原址拟建的“国家地震博物馆”“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等,无疑都是很好的“死亡教育”基地。在这些地方祭奠和缅怀逝者,唤起孩子们对生命的思索,用客观态度看待死亡、珍惜人生,从而理解生与死,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这样的做法显然更恰当,更易被普遍接受

  “死亡教育”在进行过程中,注定要遇到各样的压力和阻力。但我们应该勇于抛开世俗的桎梏,尽快建成有我们自己特色的、便于孩子成长的“死亡教育”。

 
责任编辑:见习编辑魏孝通    来源:津报网--每日新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5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万 里 悲 风 东 河 口
    2008-11-24 11:16:01   来源:广元新闻网

 

这幅图景含义颇多,既代表青川的民居特色——穿斗挑粱,又代表死难的同胞因为地震而背负苦难的十字架,又标示出了东河口地震前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

 

这根不知在地下埋了多少年、都快变成乌木的枯木,这次滑坡时垮出来。如今它伫立在纪念台一侧,就像一根香烛永久地纪念罹难同胞

 

地震文物

 

文物管内文物——被砸坏的汽车

 

青川县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在废墟里收集地震文物

 

公园建设的民工都是东河口幸存村民

 

——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建设回顾与展望

本网记者  熊芙蓉 文·图

“千里悲风龙门山,万众生灵瞬时休;汶川地震何惨烈,请君看看东河口”。1116,四川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协会主席、茅盾文学奖评委何开四在青川县东河口参观完地震遗址公园后,奋笔题诗一首。

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青竹江、红石河在这里交汇,王家山、牛圈包山,瓦窑梁将这里环绕,一听这些生态古朴的土地名,脑海里便会展现出一幅山清水秀、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美丽村庄图画。然而在20085121428,震魔聚集巨大能量,在此地用长达80多秒的时间对此地进行毁灭性破坏,“砰——砰——砰——”三声巨响,王家山倾泻而下,牛圈包山向瓦窑背梁坍塌。王家山裂开后开始垮方,掩埋了王阳坪和三元坝,然后挤压,冲过40长的东河口大桥,王家山开始“爆炸”,大块大块的石头几秒钟就飞到了两公里之外的新华桥。天崩地裂,江河呜咽,气浪掀天,浓烟四起,美丽的东河口村在一瞬间便从这个地球表面消失, 4个村庄的780余父老乡亲没来得及呼救,没来得及呐喊就被无情掩埋在百多米厚山体崩塌的堆积体下。

苍天无语,大地悲泣……

面对史无前例的特大灾难,活着的人该怎样面对?家园尽毁的人们又该怎样继续生存?对于伤害人类的大自然,人类又该有怎样的态度?

震不垮的广元人擦干眼泪,在悲伤中思索,在疼痛中前行……

酝酿早:专家科考 保护遗址

天崩地裂、江河改观的那一瞬间以后,东河口往内52公里这一带,每天都聚焦着市、省、党中央国务院乃至全世界关切的目光。

据介绍,市委书记罗强、市长马华、副市长何顺洪在第一时间看到东河口的惨状后,均被深深震撼,分别对青川县提出要求,对东河口的地震遗址给予重点保护,旨在今后打造精品景区,对罹难同胞予以永久性纪念,给科考研究提供基地。青川县委在积极展开救援的同时,深刻贯彻这一指示,他们与全国各地参与进来抗震救灾的部队官兵详细沟通,仔细协调,怎样开挖道路,怎样在堰塞湖泄流,怎样在滑坡体上开路,在确保受灾群众尽快避让地质灾害、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同时,做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地震遗址。

青川县旅游局在悲伤中也默默开始了这项工作。

62,国家旅游局到青川考察,青川县旅游局向国家旅游局专家提出申请,请求支持将东河口建立一个新的景区,并给予立项支持,征得国家旅游局专家同意后,青川县旅游局做好报告,层层上报,国家旅游局在7月份立项,并邀请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石应平、李伯怀等教授对东河口实地踏勘做了总体规划。

浙江援建指挥部与青川对接后,高度重视东河口地震遗址的保护与开发,浙江省旅游局局长赵金勇亲临东河口现场考察,对这一项目予以支持。浙江援建指挥部规划组与产业发展组立即与浙江大学取得联系,浙江大学委派教授金平斌成立项目规划组,组织专门人员从关庄镇沿青竹江经红光乡东河口、石板沟至前进乡黑家;沿红石河经红光乡东河口、石坝乡董家至马公乡窝前,在集中连片近50平方公里五乡一镇的土地上实地踏勘。在红光乡东河口村、石坝乡青龙村、马公乡窝前村、和苏河乡三凤村四大地球应力爆发形成崩塌现场进行了一周时间的资源普查。该规划组结合成都理工大学对这一带的考察结论——这一带集中展示了地震造成的崩塌、地裂、隆起、断层、褶皱等多种地质破坏形态,是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地质破坏形态最丰富、地震堰塞湖数量最多最为集中、伤亡最为惨重的地球应力爆发形成的地震遗址群;山体运动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形成了石板沟、东河口、红石河等36个形态各异,色彩万千的堰塞湖;它是人类有史以来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最为复杂的地震表现形式,是研究地震类型和科考的重要基地。

经过现场考察和深入思考,该项目组与青川县达成共识:东河口地震遗址的保护和建设是带动青川旅游业发展的突破口,是贯彻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资源转化战略部署,有效保护地震遗址,充分挖掘资源价值,变地震灾难为富民资源的重大举措,于是将东河口地震遗址的保护和建设定位为《地震遗址公园》,并着手编制《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和《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建设性规划》。

20089月,青川县成立了 5.12汶川大地震国家纪念园—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保护和建设办公室,确立了“一年出成果、三年创品牌、五年成精品”发展战略。

建设快   就地取材借势造景

 “祭奠遇难的同胞,礼赞生命的坚强,高唱奋进的壮歌”正如市委书记罗强在开园仪式上讲的那样,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建设以“纪念、感恩、发展”为主题。

“有这么多相识与不相识的人,从各地赶来祭奠我们的亲人,我们感到很安慰,死去的亲人也可以瞑目了”,一位在公园工作的东河口村民对记者这样讲。

破碎的民居,裂口的路面,滚落的飞石,七零八落摇摇欲坠的吊桥,滑坡的山体,呜咽的江河在关庄镇新华村原始地组成一幅立体的地震遗址公园入口图;硕大的地震石原地围圈标示;地震遗址广场的三块巨石“川”字造型,就地取材 ;东河口堰塞湖中间的电杆,东河口小学师生逃生的梨儿树都原样保持;在如今已经看不到的东河口村原貌以及东河口大桥、东河口小学等地,设立对比图片;在掩埋最深、人数最多的地方建立纪念台,镌刻罹难者姓名;抗震救灾语录在地震飞石上镌刻;诗词长廊和图片展长廊集中展示灾情、关爱、营救、重建、感恩多个方面内容;地震文物展示囊括灾难毁坏实物、定格瞬间照片和时钟、抗震救灾党员干部群众、部队官兵、志愿者所用物品等等,公园的所有建设和展示都极大地凸显了建设者借势造景的理念,纪念、感恩的主题。

而地震知识长廊中所展示的地球应力爆发点的相关知识以及地震知识,防震常识,告诉人们地震不可抗拒,但可以预防,地震无法准确预测,但地震可以科学认知。同时间接告诉人们在大自然面前的脆弱和渺小,警示着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态度。这些无不体现出公园在促进人类发展进步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我们的游人服务中心精致小巧,功能齐全”,青川县旅游局局长沈兴娜说,为了尽可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地震遗址原貌,在施工建设中,他们选在最低的位置,用最小的面积,建立了游客服务中心,将停车场缩小,对地面不予硬化,游人路径解决可进入性即可,对滑坡体用木栅栏进行保护。在建设过程中,集中大家的智慧,为一个石头该放什么位置,哪些地方可以动,那些地方不能动,旅游局干部和管理人员都要反复讨论。同时,该局将保护区域内的民居遗址进行抢救性保护,说服老乡尽量不要去动残垣断壁中的物品,目前他们正在制定对这些民居的补助政策。

“就地取材,就地用工。”这是公园建设的取材用工原则,很多东河口村民在公园建设的工地上挣到了地震以后的第一笔钱,有的挣三五千,有的挣上万元。

1112的开园仪式上,随着四川省政协主席陶武先那洪钟似地“开园”声音响起,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和龙门山断裂带地图的巨幅背景像一扇大门一样徐徐开启,象征汶川、北川、青川的“川”字形三块巨石迎面而来之时,东河口的老百姓明白:东河口已今非昔比,他们将面临生活、思维、生存方式的改变,这一刻预示着新的生活大门已经向他们徐徐打开。

据青川县旅游局统计,开园后的几天内,东河口的游客出现井喷现象,每天的游客与日俱增,仅在一周内就接待游客上万人,服务中心小卖部生意火爆。

“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老百姓的生存更是当务之急”,青川县委常委彭仕扬说,他们没有在悲伤中停滞不前,没有在亲人的坟墓前徘徊,以“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 的英雄气概,耗资300万元在一个多月就完成遗址公园的一期建设,这是浙江人民和青川人们共同创造的奇迹。

 

           收集细:范围宽广种类齐全

在祭奠台的旁边,有一个帐篷围成的小院,里面摆放着被地震损坏的汽车、摩托、倒塌房屋塌毁的冰箱、震毁学校的国旗、部队在青川灾区抗震救灾时书写张贴的标语、从倒塌学校里捡出来的书包……这就是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的《见证“5·12”——青川地震文物展》,这种露天专业性地震文物展也许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展览馆了,但是它却直观全面地反映了青川县抗震救灾情况;生动地展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对青川人民的关怀和帮助,以及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英雄壮举。展览共分为“地动山摇”、“亲切关怀”、“万众一心”、“手足情深”、“恢复家园”、“前程似锦”等六个部分,每个部分既有实物展示,又配有图片及文字说明,直观明了、震撼强烈。

据介绍,这个最简易、最具个性特色的展览馆将会在关庄镇另建。

 “作为一个文管干部,这种收集意识早已有之,5月下旬我们就开始收集,”青川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所长李蓉说,后来省上开会明确提出要求后,他们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收集。

木鱼中学粱老师的妻子是音乐教师,地震前不久买了一架钢琴,视琴为宝,在地震中砸坏,夫妇俩依然将其掏出,搬进自家的板房,破碎的钢琴虽不能弹奏,但看着也是一种安慰和纪念,当文物管理所几位同志收集地震文物到达时,他们说什么也不肯卖。但听说征集地震文物,老师夫妇顾全大局,将心爱的钢琴捐献出来。

为了撬出木鱼中学废墟中一个砸坏的摩托车,他们找到摩托车主人,请求支援工具,配合一起掏出,主人先不同意,后又怕余震危险不肯配合,但他们始终不放弃,后来呢主人被他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一起与他们将摩托掏出来。

“为取凉水镇猛虎师留下的标语横幅,我们差点没命”,猛虎师用布做的标语挂在一幢摇摇欲坠的危房上。到很多地方收集地震文物,老百姓都不敢进屋,不敢上墙,只有他们亲自动手。饿了,就吃自己带的干粮;困了,就地打盹;碰上有价值的文物,先垫上自己的工资进行收购。

半年来,该所4位干部职工冒着频繁余震和生命危险,跑遍36个乡镇,行程2千多公里,从抗震救灾第一线,从残垣断瓦中,从摇摇欲坠的废墟中收集地震文物数千件。

            展望远:面向世界烘托悲鸣

当汽车经关庄镇转过公路的拐点,那山崩地裂江河改观的悲壮场面映入眼帘时,不管是谁,无不为之震撼,无不为之落泪,无不为之心情沉重,无不感慨生命之渺小。厚厚滑坡体上伫立着的形如十字架的穿斗挑粱,静静诉说着人们心中的悲怆。“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在镶嵌着地震罹难者的姓名祭奠台前,亲人哀嚎呼唤,游人默哀献花,黑色的大理石碑,层层叠叠的白色菊花,声、色、形立体组成的这幅菊殇图景更是让人心中的悲鸣难以释怀。

“我们的解说员每每来到这里,都会声音哽咽”,公园管理干部告诉记者,公园培训的导游每当解说东河口小学遗址、穿斗挑粱下、祭奠台这几处景点时都会泪流满面,因此在目前,他们还没有考虑培训当地幸存者做导游,因为那无异于一次又次撕开心灵的伤疤。

1112,在汶川地震半年祭日举行的开园仪式上,全国50多家媒体再次聚焦东河口,面向全世界再一次展示了东河口地震的惨烈。在百度里搜索“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有39000多条关于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的信息,这是旅游局干部在地震遗址公园开园后在网上搜索的结果。

这种悲怆的意境会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那2000万方大面积的滑坡体会否随着天长日久,草长莺飞而失去震撼力,地震科普教育基地牌、授科研基地牌,授教学实践基地牌,授予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是否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在浙江大学的规划图上,记者看到有2008年——2010年的近期规划以及2008年——2022年的总体规划。近期规划中,基本是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总体规划中,划定了一心四区:东河口纪念中心,关庄入口接待区,青竹江水上接待区,红光乡村旅游区,红石河堰塞湖群生态恢复区,其间包括建立科考基地、建设地震遗址游览系统、博物馆、抗震救灾展示馆、游人中心、咨询中心等。

据了解,浙江省援建指挥部和青川县委、县政府已经决定,把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列入对口援建重点项目,计划用23年的时间,把它建设成为一流的地震遗址精品景区,使之和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剑门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串连成一条特色旅游线路,成为促进青川灾后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相关链接

 

市委市政府邀请的著名学者何开四在参观完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后,现场为公园的发展支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大门入口处,青竹江对岸的那块垮光的山体上,沿本来的裂痕,刻上不一定规则,显得有些破碎的“东河口”三个大字,给人第一震撼的印象。

二、在现在的祭奠台建一座死墙,将地震罹难者生前照片嵌于墙上,造成强有力的视觉冲击。

三、在祭奠台合适的地方刻上“你们在下面,我们在上面,你们与我们在一起”,一传达纪念之情。

四、在祭奠区域内建一个断裂层浮雕墙,用崩塌体的高度,将这一带当天被埋群众的瞬间状态加以想象,然后复原,做成一个大型浮雕,还原地震的惨烈,树立人类敬畏自然的态度,激发人们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避免灾难。

五、地震诗词用地震石镌刻,给人古典肃穆的氛围和意境。

六、就地取材开发旅游产品,用地震石做装饰品,开发地震矿泉水等。

 

地震遗址公园建设中的小故事

 

 

两台吊车吊不动地震石

地震遗址公园的地震石区域,震前原是一片良田,并无此石。震后,该石盘踞此处,与附近山体崩塌出的石头材质迥异。它是东河口地球应力爆发震到这里的,还是因地壳挤压从地底冒出,专家都不得而知。

在修建的过程中,施工者原想将现在公园境内的那块地震石搬到地震遗址广场建设使用,于是民工们开始刨土掏取,刨到很深很深时,仍不见石头底部,于是就找来50吨位的吊车来吊,地震石巍然不动。他们急了,于是又调来一台同样的吊车一起用力上吊,地震石依然丝毫不予理睬。他们只好放弃,将土回填成今天的样子,上面抹上涂料予以保护。据介绍,现在游客看到的那块地震巨石只是该石头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体积仍埋在土里,估计约重150余吨。

 

巧遇爱心石

爱心广场确定方位后,人们正在苦思冥想怎么设计标志。有一天,青川县旅游局副局长郭文桃在距离此地30远的地方,偶然发现一块大石头,在阳光的照射下金光闪闪,形状奇特,颜色漂亮,外面一层好像水晶,后来专家鉴定外面那层闪亮的东西是软玉。细看,这块石头的形状酷似心脏,于是他们当即确定作为爱心广场的标志性建筑。现在,当你背对石板沟堰塞湖,就能看出这块石头的心形造型。

 

力保英雄梨树

东河口小学遗址中的那棵梨树,是当天全校师生得以逃生的功臣。由于在滑坡体上开路,在红石河堰塞湖泄流,再加之9月份的洪水爆发,校园遗址几乎被冲刷殆尽,那棵梨树也被掩埋浸泡。

为了保护那棵梨树,青川县旅游局大动手脚,先将梨树的周围根系范围松土,再连根抬起一米左右,然后找工程队耗资3万元,将水系改道,将小学遗址后面的河床用水泥浇铸,避免了河水渗漏到学校遗址,梨树也免遭浸泡之苦。

 

东河口村震后大事记

512  下午1428分,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致使全村4社(王家山、王阳坪、三元坝、后院)被垮塌的巨大山体淹埋,灾难史无前例。

513  北京消防官兵入驻东河村开展紧急救援工作。

514  下午17时,在消防官兵及红光乡党委、政府的全力组织下,安全转移受灾群众243户,685人至关庄镇寺坝。

515 猛虎师官兵入驻红光,协助当地党委、政府在东河村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516  来自日本的地质专家在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陪同下,深入东河口实地考察地质灾害情况。

518  东河口堰塞湖形成、库容量达500万立方米的堰塞湖,直接威胁下游关庄、凉水等多个乡镇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520  济南军区维和部队某工兵团入驻东河,开展堰塞湖排险和东河至红光通道建设。

522  水利部抗震救灾前方广元组几位专家再次奔赴青川东河口堰塞湖进行实地考察。

526  武警水电部队进入东河口,用机械疏通了断道公路。

530  6台挖掘机、2台装载机分别驶进东河口堰塞湖、红石河堰塞湖开挖泄洪口。

65   建成东河至石板通行桥梁。

67   青川东河口至石坝乡车行便道全线通车,生命通道打通。

619  东河至石板村便道打通,东河口、石板沟堰塞湖水位得到控制。

625  安徽省合肥卫生防疫队入驻东河,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73  四川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刘奇葆深入东河口察看灾情,了解受灾群众安置情况,指导抗震救灾工作。

9月中旬  青川县“5.12汶川大地震国家纪念园—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保护和建设办公室成立。

919  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一期工程开工。

1112  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正式开园。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