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856|评论: 0

四川兴文石海“结核石”之我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3 15:14 | |阅读模式

兴文石海洞乡是全国著名地质公园和风景区。其景区石海石灰岩层内包裹之大块黑石头引人注目。路边牌上介绍,(大意)是说这些黑石头是石灰岩经远古以来地质化学变化,自身析出物质形成。是石灰岩的结核石。(牌上似称此石为“橄榄石”?)笔者诧异:这种石头笔者高县地区也有,可见于远古老河床之卵石层中,有称“燧石”。因硬,旧时人们用钢片碰击打火。自已认识上一直把它归花岗岩类。现在看来是自已常识错了:这种石头不是花岗岩。但灰白的石灰岩会析出黑黑的这么密密层层,几十、几百斤重一块块的“结核石”吗?析聚现象会把原先硬脆的石灰岩挤开,进而空出一大块地方,让“结核石”析聚吗?让人怀疑。而且仔细观察,黑石头似不像石灰岩析出的。因为假如是析出,必定有析聚时物质走势,质和色的过渡、渐变,两者浑然一体的紧密性,黑石头因是析出聚合物,外表也不会呈强直棱角状。但眼前的它给人的感觉,却是硬生生的截然不同的两种物的挤合,其色、质界限分明,有的之间还有缝隙,像是一物被另一物面团似地强行包裹的关系,感觉不到两者间有机的血缘牵连。这状况因此让笔者难以认可“结核说”。但不认可“结核说”,石灰岩包裹黑石头现象又该是怎么回事?笔者经石海两天观察、找到了自已认可的说法。也找到诸多当地地质地貌为自已说法佐证。当然这些说法和佐证,只是个人的自以为是,上不得台盘。在科学上,学术争论是常事。笔者不学无术小百姓,虽没资格爬学术台盘,但发表台盘外狗咬,应该无伤大体,总不至伤及权威,贻害社会。而且笔者胆敢发表狗咬,是因为胆敢认为专家的话并不一定就处处铁真,也有判断失误。比如学术争论现象,就是说明其中有些专家的看法是错的。举一些例:溪河边跌水处岩石上随处可见的圆坑,一些专家定为“冰臼”。把成因解释为:冰河期后地球温度转暖,积冰融化,融水长期下泻,泻水固定冲击一处岩石形成。(笔者疑问:既是融冰,会“泻水长期固定冲击一处岩石”吗?)这说法也有部份专家不赞同,认为“冰臼”来由是洪水时跌水中生旋窝处,水夹沙长期旋磨岩石所至。(笔者反对前说赞同后说)。秦岭一处山上积石有的专家定为冰川遗迹。有的专家则认为是岩层垮石(笔者同样赞同后说)。另外还有一件我所亲历事,也说明就算科学鉴定有时也误。比如前几年笔者手中有一株地方少见的黄荆树。它的老母树是地方鼎]鼎有名,清朝便上了县志的一株一抱多粗完全不同一般黄荆的古怪种。当地村以树名命地名。可惜此树上世纪七十年代便因遭雷击后渐死去,农民刨根挖去做了烧柴。前几年偶然原因我得崖边其根子上长出小苗。待开花后我把标本先后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庐山植物园。想不到一株植物两处鉴定成了两种不同植物(英文学名各不相同)。这使得我再不敢将其寄出鉴定了。

以上废话说完下面正文。如以为不屑一顾,有扰视听,不看就是。有不嫌的,屁话一盘高高举起就端至诸君面前了。

正文:笔者对石灰岩包裹黑石头由来的看法。

先说对石灰岩的一些认识。

专家已有定论:石灰岩是远古海洋中微尘积淀堆压形成。笔者赞同此说。一是感观上认可,二是捶开石头有时可见贝壳类化石,石间有的地方有起盐壳的洞,洞中储满远古时期的水,笔者认为是海水。石灰岩在川南地区笔者观察呈带状分布。宽几百米至几千米不等(岩层呈水平成相的一般宽,因为它受地壳变动扰动少,是古海洋底底面;岩层呈倾斜成相的一般窄,因其嵌在别的岩层间,露出头的是古洋底沉积物厚度)。长度则无法估计,起码几百公里或上千公里。从更大范围看,除了最年轻的丹霞地貌(红色不风化岩,处岩层最上端,岩层大多水平成相,破裂时纵向开裂,因此大多上下陡直),本地一般有五种岩土:一、大土(一种棕红色风化岩);二、小土(一种紫红色风化岩);三、大山土(又称冷沙土,一种黄色较硬岩,产油炭);四、石灰岩;五、褐色岩(半风化,产大炭——块煤)。它们都同呈带状分布,各带宽几百公尺几公里不等。各带相挤相挨,在大地延伸,长度无法估计。这五种土中,褐色岩应最年轻,大土最古老。这五种土横切面几乎都奇怪地分两个组各呈对称形排列。比如以大土为中心,两边各夹小土,再两边再夹大山土的对称岩相排列。再越过大山土,则是相邻的石灰岩夹褐色岩的岩相排列。(这两种组序并非唯一排列组序,可以排出多种对称组序)假如以这两个组为一大组,还有一个更奇怪的现象:这个大组会在大地上克隆似地不断有序地排列下去——(这种奇怪现象笔者已找到解释)。“沧海桑田”是说古海洋经地壳变动成了陆地。洋底成了陆地,久之又有泥土覆盖成岩层。再后地壳变动,有的地貌受影响不大岩层仍呈水平状成相。受影响大地区则因挤压产生皱褶翻复岩层倾斜。比如大多数石灰岩地区都存在地壳变形,石灰岩从两边向中间倾斜扑向上层最年轻的褐色岩(比如高县县城至黄水口之间岩带),呈背斜岩相。兴文石海处地壳变动影响不大地区,岩层仍基本水平成相。石灰岩的性质是遇水产生化学反应缓溶。钙化水经断隙渗下,在下面浸蚀石灰岩,渐形成溶洞。其地表黄泥笔者认为是化学反应后留下物。石灰岩包黑石头的现象来由笔者理解是这样:当火山爆发,大量岩熔喷出,高温让周围石灰岩产生烧熟石灰效应,海水参与反应后成为发泡松软的石灰浆。当岩熔物喷出后从天降落,大量喷出块便跌落石灰岩上。当石灰岩成为石灰浆,喷出块便渐渐陷落其中。当火山停喷,温度下降,石灰浆久之渐渐再成岩石,这些喷出物便永远地被包裹在岩石中。以后该地段地壳抬升形成陆地,上面再积压别的土壤又形成岩石,再后又经流水冲蚀上层岩石,慢慢下面石灰岩也渐渐显露,被水冲蚀,以至成现今模样。

本人说法能找到诸多本地地质地貌现象佐证支持:一、从质地看,一般石灰岩表面被水浸蚀后手摸光滑(因是洋水中微尘沉淀积成,粒细),而此岩体却手摸粗糙。说明此岩层是再生,已改变性质;二、此岩层中有较多海洋生物化石,而一般石灰岩难有此现象(大多正常情况下生物骨骼等也保存较难,会自然磨灭)。说明当时由于火山喷发的突然性,相当多生物死于此,并被搅和于石灰浆中成了化石存在了下来;三、一般石灰岩由于是水中微粒沉积,大多随年代和降下物质不同,成岩后显出颜色和质地的不同,因此直观上呈书页状堆叠,而此岩却浑沌一片,难分层数,可见是原岩体经化学变化扰动变混乱所至;四、沿天坑内壁中段走一圈,可见一层(或几层)黑色水平成相岩层 ,显出与周围石灰岩大不相同。笔者认为这黑层是和黑石头相同质地的东西,是火山爆发时地心岩熔涌出地表,在洋底的流淌摊积。(如能确定此黑层与黑石头是相同物质,那“结核说”更站不住脚。因为相同化学性质的石灰岩,如产生析出物,那么其析出样式应基本相同。不会是有的析出物呈块状聚合,有的析出物呈层状聚合。假如化学规律在这里不规律,只能说明石海“结核石”不是石灰岩析出)。五、石海地貌与别的石灰岩地区地貌有明显差异。比如表顶面易起石花,破碎,多有经水流蚀后产生的沟埂,岩体更陡直,因而地貌显更立体而多姿优美。造成差异大的原因是:别的是正常石灰岩,有其水溶规律;而石海是变质石灰岩,也有其独特水溶规律。六、石海有的岩段可看出上下岩质有差别。上层可看出是石灰浆形成的难分层数的浑沌岩,下层则是层叠分明的常见石灰岩。说明当时火山喷出高热只融变了上层岩石,而下层仍是原样;七、袁家洞溶洞与别处溶洞相比有很大不同。其顶面几乎整块延绵几里的大平顶在别的溶洞几乎是看不见的。可以想见,这整块大平顶其实就是一大块完整的石灰岩浆石。由于它的特殊质地,溶洞才会形成大跨度薄盖顶而难以坍塌。八、大漏斗的形成同样与石灰岩浆石有关系。天坑宽大是因为未塌陷前之大溶洞具有特大跨度,并且下面是泄水的深深的阴河。由于日后四壁不断被溶蚀,岩石垮落,此段特大跨度溶洞洞顶才终于支撑不住坍塌,形成天坑;九、石海石灰岩中随处可见的方解石等晶体物,应是火山爆发时石灰岩变成石灰浆岩中析出形成物质。在一般石灰岩中,岩层中析出方解石等晶体物的现象较少见。十、拿石海石灰岩地区和别的石灰岩地区比较:假如广大石灰岩地区成岩条件都差不多,那么其石灰岩化学成份也应差不多。既然差不多,为什么别的地方不存在“结核石”现象而只石海有?而且“结核石”也只存在于石海石灰岩形成石灰浆石地区,别的正常石灰岩地区基本看不见。这说明石海“结核石”并非“结核”,而是外来物。

以上打胡乱说欢迎批评指正。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