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呆肉与钵钵鸡
俗话说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解放前全靠人畜粪便和沤腐的绿叶为肥料。因此庄户人家,除了穷的叮当响的外,没有不喂猪的。一是猪儿可以积攒肥料,二是可以喂肥了买钱。
说来那个时候不仅人可怜,就变个猪儿也可怜兮兮的,吃的全是野菜野草和潲水。那能像现在有专门的猪饲料,要肥肉就有肥猪粉,有瘦肉就吃瘦肉精。因此要喂好一头猪,起码也要两年。不像现在五、六个月就可宰杀了。不过慢工出细货,那时猪肉就是香的多。
那时的猪圈一般就在茅坑上,猪儿吃喝拉撒睡全在那里,又脏又臭。到了六、七月间,气温暴热,难免瘟疫流行,当时又无防疫条件,往往许猪害瘟疫就死了,这就是人们习惯说的瘟猪仔。农民遇到这种事是最伤心,眼看好不容易喂到六七十斤,七八十斤了,一下就死了能不心痛?死了的猪谁也不会舍得丢掉,便自己动手开肠破肚打整干净,到镇上买上几斤颜色深的酱油,加上一定份量的盐巴,弄在大锅里卤起,除了自已吃而外,赶场天就用背兜背起,拿到街上去卖。在文庙背后到草鞋市的那条街上,啊哟!有时密密麻麻地摆了一条街。背兜内装着卤过的死猪肉,背兜上摆个簸箕,簸箕上放几砣肉和刀具菜板小秤。大家叫这种死猪肉为马呆肉。当然售价低廉,食用的皆为下层人民。
当时物资馈发,一般平民是很少吃顿肉的,一年四季难得吃支鸡鸭。夏天卖烧鸭的小摊,也不过摆上三五支。一次买半支鸭子的很少,买整支的更没有,一般是花上两角钱买上一牙,成或一只翅膀,一个脚脚。也许那时东西少,吃去特别香,有味道。
卖凉拌肉的则用一个大陶瓷钵钵盛上,按片数卖。特别那个猪耳朵呀,片的又薄又大。所用佐料实属上乘。熟油辣椒油恍恍的,花椒麻梭梭的,酱油是最好的头抽黑乎乎的,还加点白糖,真是麻辣甜香咸五味俱全,味道真的不摆了。按现在吃货们的标准也决对移的上名小吃。
卖钵钵肉,钵钵鸡的,如朝鲜妇女一样,将钵钵顶在头上,沿街叫卖:凉拌耳朵钵钵鸡噢……。也随时端到赌场烟馆去卖。食客用同一双筷子,在同一个钵钵里挑食,谁也不嫌谁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