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起义失败多的原因纵观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农民起义可谓多也,从陈胜吴广到黄巾军,从李自成到洪秀全之辈,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民从来没有放弃挣扎,但是却没有一个王朝是由农民起义缔造的。虽然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最终取代了明王朝,但也只是昙花一现,替他人做了嫁衣。从严格意义上说也是失败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农民起义无法修成正果呢?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解读。
第一点,忘本逐利,小富即安。 第一点,忘本逐利,小富即安。
农民起义的初衷固然是摆脱朝廷的残酷压迫,为底层人民谋利益。可是往往形势稍有利好,起义军的领袖们就忘本了,打着拯救苍生的旗号大捞油水,巧取豪夺。到后来百姓惧义军更甚于官兵,起义军失了民心,其败便在情理之中了。太平天国的失败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此。 第二点,事业未竟,内部分裂。 义军内部通常也有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首领们势力的强弱,能力的高低,以及外部的挑拨离间大大削弱了起义的锋芒,或直接导致起义失败。陈胜杀吴广是一例,洪秀全与杨秀清的矛盾也是一例。 第三点,盲目指挥,义气用事。 既是农民起义,则其领导人也是农民出身,未接受任何指挥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他们的对手却随着战果的不断扩大而不断的更迭,不断的升级,最后出现的一般都是一品大员,当朝名将。这些老将大多深谙兵法久历沙场,对付这些一边打一边猜的学徒工自然是不在话下。在这种情况下,义军首领们偶尔还要冲冠一怒,不假思索就下命令。所以这些起义总是开始时很顺利,到后来就突然被扼杀。 第四点,实力悬殊,估计不足。
一般官兵总是平时少不得的操练,偶尔还会剿个匪什么的,个人能力和战术都有一定基础,而起义部队却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凭的只是一个勇字。同时,官兵的后勤和装备也要比他们高出一大截。在心理上,虽然说义军有着崇高的理想,但是他们也十分清楚,自己作为一个小卒,即便革命成功也没什么大惊喜。而官兵却可以指望犒赏晋级.而且在当时的境况,保卫天子也是理直气壮的。所以看起来起义部队黑压压一片,战斗力远不如正规军。 第五点,持久作战,缺乏规划。 通常起义开始的时候并未想的很远,只是因为忍无可忍就揭竿而起.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起义部队的首领们没有充分的准备.他们没有意思到,既然起义就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而且只有取而代之才算是成功,否则就只能死路一条.因为政府决不会容忍造反的百姓!然而要达到推翻王朝的目的是要经过长时间的战斗才能办到的,这就意味着整个过程需要经过精密的策划和安排.从兵员的招募到政治工作的开展,从制度的建立到赏罚的尺度,从后勤的供给到战略的规划,从训练到战术......可以说是非常庞大的工程,一个环节没有做好就会影响全局.所以许多起义与其说败给朝廷不如说败在自己手里. 第六点,未笼络旧势力。 李自成的农民军占领京城直接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但李自成只在京城维持了一个多月即迅速败亡。李自成出身于驿卒,在他的头脑中,也许明朝皇室已经完全丧失了正统地位,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了!他根本不了解,延续了276年的明朝帝王在官僚和百姓中还有很大的号召力! 第七点,起义者成分单一。
起义者成分单一,不懂得联系社会大众。起义参加者都是由于天灾迫使他们无法生存,必须用非法的暴力手段“谋生”,所以必须破坏当时的社会秩序。所以得不到地主及其他阶级的支持,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史上的历次 农民起义除了 朱元璋取得成功外,其他的 农民起义都以最后的失败而告终。农民不能主宰历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原因有四:
1、领导集团的忘本变质和高度腐化
2、农民领袖御人乏术,导致领导集团的分裂和内耗
3、没有 全局观念,缺乏政治头脑,不注重政权建设
4、逞一时之快报复仇杀,不注重收服人心,不能延揽敌方人才为己所用,不明智地和读书人结怨,不能最大限度地团结全社会的力量为新政权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