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四百六十七: 随着浙大处理论文造假者消息的公布,这几日,“学术造假”成了热门话题。有评论者称:学术造假是知识分子缺乏精神的体现。 在中国,知识分子历来是一个尴尬的名词-----大伙儿一窝蜂争名夺利时,知识分子应该恪守清贫独善其身;大伙儿需要“精神”时,知识分子应当义无返顾在前面挡子弹。翻翻几千年的历史,从秦始皇的坑儒到十年文革的臭老九,每逢转折时期,知识分子总是首当其中不折不扣的倒霉蛋。尊重知识喊的震天响,可真要单给知识分子提工资,跳着脚骂娘的一定是起堆成团。 所以,玩成精的人们开始左右逢源:端着专家的身架,揣着商人的算盘,瞅着官爷的脸色,唱着不败的情歌。换句话说,中国的“士”早已灭绝了,现在检起那把生了锈长了霉的尺子,量谁呀?自个儿嚼着大餐,让别人空着肚子侍侯,谁乐意啊? 因此,当最纯善的婴儿都喝上了掺着毒素的奶粉时,学术里掺点水份、添点花椒胡椒的,又算啥呀?至于有人建议把对作假“零容忍”“从孩子抓起”的建议,更是扯淡扯到了极致-------暴雨之中,让孩子身上没一点湿痕,不是神话么? 人人都得为道德沦丧买单!学术造假只是买单的开始,仅此而已,犯不着大惊小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