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335|评论: 1

[原创] 人啦,要是不老该多好呀!(图)蒂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3 23:07 | |阅读模式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这首白胜的反诗,是首典型宣扬阶级矛盾,鼓动人们反抗统治阶层的诗!在此,撇开让人生厌的政治不谈,仅从字意上来看,反映长江流域夏季的酷热、及室内外环境工作之间的差异,真的是太恰当不过。
       就是在这挥汗如雨的天气里,受舅舅之托,将他所著《公溍留稿》《毡庐集》,送给远在黄陂县城的诗友王士毅老师,虽然他俩未曾谋面,但书中记述了他们的那段神交(收集彼此赠送的诗篇,和往来的亲笔书信)。遗憾的是王老师先走四年,未能看到《公溍留稿》和《毡庐集》的出版。我想舅舅书名所用“留稿”二字,可能也有此类含意吧!
       伏天行路得赶早,所以我比往日起得都早,一吃完早点,就紧赶慢赶地往292路公汽始发站跑。晨曦中的阳光虽然不那烁热,一路上还是折扇任不离左右,虽总躲在阴凉坝中穿行,结果还是跑得大汗淋漓。辛亏公汽上的空调强劲有力,否则早上路上一堵车,加上车上一烤,那才够呛!你想,呆在这铁罐灌里,太阳上面一烤,酷热高温的肆掠,非得把乘客搞交代不可。
       就是因为怕堵车,出城的人纷纷赶早,结果适得其反,还形成共识。早上武黄高速堵得就更厉害了。那真是车如蜗牛行,人心急如焚,汗水自然就忙个不停了哟。
       三年前曾到王老师家去过,满以为轻车熟道去去就回,不会花费太久时间,哪知车到黄陂前川,公汽却围着木兰雕像转了大半个圈,竟然把我带到一个陌生的领地,一跨出车门我就傻了眼,四周新的建筑群,让我分不清南北。俗话说:“鼻子下面就是路”,经向路人打探,方知我在新客运站。我记得王老师的家在“人民医院”旁,距老客运站很近。打不着方向的我,只有继续向路人打探,一位老者细言道:“人民医院就在前面那条街上,笔直过街就是”,半信半疑的我,顶着烈日朝老者指的方向走去,一步两步汗水直滴。光秃秃的水泥马路,足有八道车辙宽,新路、新房、新树林,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白光,高温四面而来,热辐射直逼路人。
      走近人民医院一看,不对呀!原来低矮的两层楼医院,怎么变成高大的新楼房,崭新的“人民医院”四字,高高挂在大楼的前方。我对四周环境没丝毫印象。只有再次挂响吴老师家中的电话,向阿姨求助。阿姨在电话那头提醒道:“你说的那个‘人民医院’不对头,我旁边的医院,没你说的高房子,哦!想起来了,我这里是‘中医院’,原来叫‘人民医院’,我就在实验中学宿舍里。你干脆去打的,让师傅带你来”。钻进的士,车内冷气沁人肺腑,人顿时感到舒服了许多。
       昨天阿姨在电话中说,吴老师这几天不好得很,吞咽食物都很困难,只能喝点糖水之类,你再不来只怕…… ,我连忙打断阿姨的话,叫她切莫这样说,免得让吴老师听到不好。并且答应她明早上就过来。
       爬上四楼迈进家门,空空荡荡的三室一厅的房子,只有阿姨和吴老师两个人。我转过客厅来到卧室,只见吴老师卧病在床,与病魔搏斗的样子,确实让人心寒,几分心酸和伤感涌上心头,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上次到黄陂见到吴老师,那是三年前的事。成天忙于写文章的家母,听到王老师病逝的噩耗,立刻放下手中的活,顾不上年迈体弱,硬要我推着她,上黄陂去探望。
       记得那天的一大早,我们就推着家母出了门,在路边拦下无数出租车,均因后备箱内装上汽罐,无法塞进轮椅,谁都不敢开着后备箱,顶着罚款跑黄陂。在万般无奈之下,我们只有去赶班车!一路上的颠簸把家母整得够呛,可家母还是笑眯眯挺过来了。车到黄陂客运站,也是打的找人,在县城转了不少条街,这才找到老年大学,还是吴校长帮忙接来王士毅夫人的。那天吴方法校长做东,吴老师(王士毅夫人)、裴高材、丁秋华等一大桌,大家有说有笑热闹非凡。
       和蔼可亲的吴老师三年不见,竟然变得风烛残年奄奄一息,今非昔比,看后心里非常难过。吴老师问我家母还好唦?我直言不讳道:“已于去年三月九日去世”,话一出口就很后悔,不该实言相告,这样会使吴老师伤心难过的。老人最不愿意听到这类消息,况且吴老师还在卧床……。话一出口无法挽回,果然不出所料,吴老师一听到家母的噩耗,鼻头一酸竟黯然泪下。室内气氛顿时沉闷了许多,为了缓解郁闷氛围,我刻意翻开《公溍留稿》,找出王老师的照片和文章,逐一念给吴老师听。当我读到:“读遗作,思往事,回忆六十余年前之夏日,令尊应先叔祖小宋之邀,光临涝镇,叔祖皆先父陪同,余亦尾随。驾一叶扁舟,驶向童家湖,勘察范、王两姓.发生争端水域。二公一言九鼎,弃嫌修好。当年难少不更事,至今仍记忆犹新.....”。时吴老师悲哀的心情平静了不少,看得出吴老师对那段经历很了解,在回顾往日的温馨。
      我对吴老师说道:“希望您像家母一样,克服吞咽上的困难,犟着也要吃进一点,只有增强营养病才会好,这是规律”。同时嘱咐阿姨,要勤帮吴老师翻身。并用手指按住手背道:“就是好人,这样将皮肤连续压上两小都要烂哟!何况是年迈的吴老师”。所以翻身、换姿势,保持清洁很重要,尽量用旧衣物做些小枕头,塞住得力部位,这样不光舒适,还能起到通风的作用,对褥疮的康复非常有益。还嘱咐阿姨道:“照顾老人是行善积德的好事,好人必有好报。老人最怕受凉、摔跤,拜托阿姨尽心过细,空调不要开得太低,老人的手就是温度计,要常摸,切不可大意。要老常给人水喝,最好经常给老人煨点汤,鸽子、财鱼都行。还告诉阿姨,老人生日前后要特别注意,男前女后,这可是自然规律。总之,吴老师这里的一切全拜托你了哟。”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到该说走的时候了,俗话说“客走主人安”,我不得不向吴老师道别。我起身拉住吴老师的手,贴近耳边弯腰说道:“吴老师,您家多保重,过段时间我还会来看您的,您要努力哟!……”,没等我说完,吴老师手握拳头,充满信心地向上举了几下道:“努力去争取!”声音虽然纤细旦清晰有力。
       墙上王老师吴老师的照片,依旧那么帅、那么漂亮、那么恩爱和温馨,但,昔日黄花掩饰不住,人去楼空的空虚和凄凉。“惜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里里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是人愁。”崔颢这首千古绝唱的“黄鹤楼”,再次在耳边响起,我不由得拿出相机,在室内拍下几张,作为一个永久的念相。
王士毅老师夫妇
QQ图片20140803164906 - 副本.jpg

QQ图片20140803164937 - 副本.jpg

QQ图片20140803164745 - 副本.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4-8-5 22:43 |
王士毅,男,汉族,1924年10月出生,湖北省武汉市人。当代诗人,辞赋作家,黄陂乡土文化专家,有黄陂首“赋”美誉。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写作研究会会员。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湖北省通俗文学学会首届理事,武汉未名诗社、幽草诗社顾问,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武汉老年大学研究院教授。著有《王士毅赋集》,其中三篇被推为黄陂首赋。

王士毅的《盘龙城赋》、《木兰湖赋》、《古门山赋》打造了黄陂赋的品牌,闻名于海内外。他毕生桃满天下,其嫡传弟子万子美荣膺意大利“功勋骑士”与“加勋骑士”。《盘龙城赋》云:“城址崔嵬千仞,远瞩高瞻;宫殿迢递百寻,前朝后寝。筑城垣于四周,固邦畿以千里。”。

王士毅,作品研讨会。美国著名侨领、美国波音公司设计巨匠田长焯先生、美国纽约华人教授王知一先生,著名侨领、意大利加勋骑士获得者、王老的高徒万子美先生,著名侨领、挪威国家大剧院歌剧歌唱家蔡大生先生,台北市黄陂同乡会、港澳中华魂基金会、湖北省作家协会、武汉作家协会发来贺电,专程从台湾赶来的台北市黄陂同乡会常务理事陈华山先生送来花篮祝贺。

【王士毅赋集】(潘承祥辑)经典辞赋摘录如下:

· 【盘龙城赋】◎王士毅 2006-7-19

· 【木兰湖赋】◎王士毅 2006-7-19

· 【古门山赋】◎王士毅 2006-3-4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