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两和乡境内的红梅村6组有一个背靠天国山主峰、三面临沟、险峻陡峭的坡地,一座高高隆起的丘陵呈现在眼前,村民称这就是“花蕊夫人墓”。环顾四周,整个墓地显得高大巍峨,威仪天下;挖出的墓石散落在斜坡上,其中一条细长的石条一端坐着一头小石狮,雕刻精美,微妙微肖。村民称这石狮很怪,摇得动,却怎么也取不出,连盗墓者都束手无策。
墓地方圆有100平方米,高达50米,背靠天国山主峰,左右两侧都各被一座小山环绕,前临味江,正对马家岭和金鞭岩。据张称,这地形正符合古代风水宝地的特征:左青龙(左侧小山)、右白虎(右侧小山)、前朱雀(味江)、后玄武(高大的天国山),暗山(马家岭)、朝山(金鞭岩)。此墓气势宏大,又处风水宝地,绝非寻常王侯之墓。站在高高隆起的“馒头山”,放眼四望,群山或挺拔、或突兀、或庸懒,而惟独此山如馒头状,仔细查看,人工痕迹比比皆是。
1997年初,两和乡政府和红梅村曾联合对该墓地进行挖掘,挖出200多立方米的泥土后,达到地下2.5米深,却只发现厚重的石板和一些精美的石狮,以及一具瘦小的棺木。最后,迫于资金紧缺,挖掘工作停止,乡政府派人对墓地进行了保护。红梅村村民李大爷回忆当时的挖掘情况说,这墓非常有名堂,10多米高的石坎上的两个墓堆是假墓,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而挖出的瘦小棺木长仅1.7米,宽仅45厘米,无疑是装女人的。而且墓地设置精巧,墓中的石头纹路非常细微精美,非出自一般工匠之手。墓后面还有一长截炭化了的名贵木材。他猜测没有挖掘出的主墓就在丘陵的正方向,可能深达10多米,其内也许埋有大量价值惊人的古代陪葬器具。
守墓者刘某称,这就是盛传的“花蕊夫人墓”。花蕊夫人出生在都江堰,按“落叶归根”的习俗,她葬在都江堰风水最好、气势最宏伟的天国山,也应是在情理之中。而且天国山正对着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青城后山的金边崖,这墓方向也指向青城山,其中也许有什么玄机。
令人惊诧的是,都江堰市两和乡政府认为从历史记载和古代传说佐证,古墓主人可能是杨贵妃!
据《灌县志》记载,杨贵妃出生在现在的都江堰市聚源镇,《太真外传》称“杨玄琰(杨贵妃的父亲)为蜀州司户参军,生贵妃于此(聚源镇迎祥村迎祥寺侧)”。据宋朝《舆地纪胜》记载,唐玄宗在天国山建造的行宫――延庆宫就在现在的两和乡两河口处。这样唐玄宗在“安史之乱”避战祸入川时,在马嵬驿赐死杨贵妃后,完全可能把杨贵妃的尸体运到都江堰,秘密葬在天国山。
在红梅村,自古就流传着贵妃墓的传说。墓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尚有石牌坊、石碑等建筑。故老讲:石墓碑上上仅有一“杨”,无名无讳。清朝《青城洞天胜景全图》上的风景名胜标有贵妃墓,但没有指出是哪位贵妃葬在墓中。清未邑人陈迹著《天国山风景志》中有“坟皇坪磉磴现”句,说明,贵妃墓在民国以前是基本完好的,只是在后来的文化造田运动中中毁掉了
来自民间的说法似乎也有道理。当地村民祖祖辈辈都流传着杨贵妃葬在古墓之中的说法。认为杨贵妃葬在此墓的理由是:
其一:他们认为杨贵妃就是都江堰“生产”的胖美人。天国山公墓一刘姓守墓者称,杨贵妃出生地就是离此不远的都江堰市聚园镇。按“落叶归根”的习俗,贵妃死后被秘密运回都江堰,葬在都江堰风水最好、气势最宏伟的天国山,也应是在情理之中。
其二:贵妃信奉道教,天国山的“贵妃墓”正对着青城”后山的金边崖,而青城山则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这墓方向有所指,难道也是巧合?
其三:“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贵妃生前爱吃鲜美水果,同其是四川产的荔枝和杨梅,这是众所皆知的事实。而墓地一带的红梅村,一直盛产贵妃爱吃的梅子。”
其四:从挖掘现场来看,挖出的瘦小棺木长仅1.7米,宽仅45厘米,无疑是女人的墓。而且墓地设置精巧,墓前的石坎垒了10多米高,墓中的石头纹路非常精巧,看得出,不是一般工匠能做出的陪葬能如此。他们相信,主墓会更加精巧。这不让村民们确信也难。
。
村民向记者道出的四大理由好似有道理,但“贵妃墓”的真实性还有待专业部门的鉴定与确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