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环境保护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当今,许多发达国家都相续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我国政府早年就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两大治国战略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以科学的发展观提出了处理重大关系的“五个统筹”,其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问题,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树立循环经济观念。那么,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呢?
一、经济活动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
1.影响。人类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模式:(1)传统模式,即上“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开放式的过程;(2)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3)循环经济模式。
大量事实表明:现阶段一些国家的经济模式仍是“生产过程末端治理模式”,或者是“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模式,由于治理难度大、成本高、各国根本无法遏止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这一问题。我国的企业经济活动也是这样。
部分出口的商品在国际上常以价格低廉获取市场份额,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计生态保护成本成而换来的,这些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把治理环境的成本转嫁于社会。部分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急功近利,解决当地的就业压力、搞活短期的经济效益,创造个人政绩,也常放弃原则,与企业合谋或放纵其向周边环境排放污染物。北大雷明教授认为,在我国整个90年代的经济增长中,从实现可持续发展角度看,理想情况应从每年GDP新增部分拿出40%—60%对环境进行补偿。
在我国,可无偿或低价投入,即可使用作为公共资源、财富的生态环境,所以,国际上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纷纷把工厂搬迁过来,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的最大工厂。因此,污染事件频繁发生、“癌症村”也屡见不鲜。2003年,全国立案查处环境违法问题20877件,检查企业20.1万家;依法取缔关闭不法排污企业7339家,责令停产治理企业2079家、限期治理企业1094家。这一现象,真叫人触目惊心。
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必将影响社会稳定,加剧贫困,阻碍社会的进步,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比如一些地区农民因水的污染、利用等问题而发生械斗,还有因环境恶化资源缺乏、灾害频繁导致粮食减产或物种消失或旅游品位降低,产品出口也遇到了“绿色贸易壁垒”等问题。据世界银行及国内有关研究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总数的6%~8%,2003年国家环保局估算该比率为5%~13%。由此可见,我国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我国生态环境的形势不容乐观。
2.表现。根据国家环保局的分析认定,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表现如下:(1)耕地总量减少,人均占有量小,用途不稳,质量下降,污染严重。(2)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流失区域差异大,部份地区仍在加剧。(3)土地沙化问题突出,沙化土地发展迅速。(4)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林地面积不断扩大,但人均占有量低,林龄、林种、林相单一,结构简单,森林生态系统呈现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的局面,森林质量低,病虫害严重,森林生态功能在减退。(5)草地退化,质量下降,导致草地生态承载力降低,草地超载现象严重,草地生态功能下降,草地已成为重要的沙尘源区。(6)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大,利用率低;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并存;江河断流、地面沉降。(7)湖泊萎缩,滩涂消失,天然湿地干涸,水源涵养和调节能力下降,洪涝、干旱频发,水生态严重失衡。(8)栖息地环境改变、生境破碎化,外来物种入侵,导致不少野生物种处于濒临灭绝状态,遗传资源严重丧失。
此外,大气的污染及大气资源的无序使用、温室效应等问题也比较严重。
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措施
要实现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关键有两点:认识上要构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的观念;实践上要合理组织人类对自然的各种活动。
在认识上,人们经历了1998年全国性的洪涝灾害及2003年的SARS风波等等事件后,对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已有初步认识。但还必须加大宣传。
在实践上,如何合理组织人们对自然的活动,正确把握、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把人与自然视为有机联系的系统,走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区域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要使我国尽快实现循环经济模式,构建和谐社会。各行业都要依据循环经济特征要求做好各自的事。
1.政府部门:尽早出台绿色GDP指标体系,形成鼓励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各种社会机制,形成正反面的激励措施。加大对废旧物品处理行业低利润企业的扶持和对城市弱势拾荒者的关怀资助。
2.海关边检交通等部门:加强检疫,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加强转基因生物的影响研究,提高生物安全管理及公众意识。
加强核放射物管理,做好核科学宣传,提高防核意识。道路、水库建设要科学论证、规划,防止引发地质灾害。
3.城镇规划、旅游建设部门:在加快城镇生态建设过程中注意避免过分人工化,绿化以本地植物为主。防止“大树进城”,同时协调好人与水、能源的关系,污染治理要同步。
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为先”的原则,基础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处理好游区内的垃圾、污水。
4.各产业:工矿业,废弃物的排放、资源开采,要按生态保护标准进行。非再生性资源要按储量保持合理的比例开采。加强生产过程中副产品和废物的综合利用。尽快改变目前的生产方式,使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
5.种植业:适当的调整作物布局、结构,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推广发展“养殖沼气种植加工旅游”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道路。林业,要注重质量、数量、结构的储备和搭配,严禁滥砍乱伐,防止土质结构的进一步恶化。牧业,改变无节制追求牲畜存栏数的做法,严格以草定畜、控制草原载畜量,维护、改良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海洋渔业尽快改变部分地区“无偿、无序、无度”开发的混乱局面,维护“海—气”系统平衡,避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6.文化卫生教育部门:要培育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意识教育,营建一种以“绿”为优,崇尚自然的社会风气。通过课堂教育、专家讲座、社会实践、各宣传媒体等方式,在全社会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卫生体育部门要做好致病物(菌)种的防治研究和疫情监控管理,防止交叉感染、传播,医疗垃圾必须严格按规定处理排放。大力开展全民爱国卫生、体育运动。
7.对于个人团体:注意拧紧水龙头,人走灯灭,节水节电;洗衣少用洗衣粉;购买物品时选购节能污染少可再生利用的设备物品;购买使用环保型汽车、燃料;少购或不购包装过多的产品;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饭盒;减少办公耗能、耗材节约纸张;少制造垃圾、且要正确放置垃圾;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增强自身对自然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每个项目决策都要存有生态保护意识。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才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