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云昙寺结识,源于云昙乡的同事。
据描述,云昙寺是一处供奉菩萨延续信徒香火的去处,与别的地方所不同的,此地乃依山傍洞而建。想来华夏各地行庙建宇的地方多了去啦,小小一云昙洞,也不过是全国数十万庙宇中一处不起眼的沙粒而已,得空再说吧。没曾想这一等就是六年。期间有两次到过云昙,但都因事匆忙给错过了。
再次勾起对云昙寺向往,是此番不时探访归来的同事那些充满神秘的论调。从他们一次次探访归来的话语中得知,这是一处注满神秘论调的秘境:据说方圆几十里的善男信女都要到此地一敬,不管是求子生财,还是拜官进爵;不管是祈雨求顺,还是辟灾求福,都要只身亲往,虔诚一拜。在这些神秘论调中,还有一个版本在人群中流传已久,如果前去瞻仰的人不是发自内心的虔诚,那么他的此行非但不会得到庇佑,还会因此触怒众神,落下无穷的祸害。
云昙寺,真的有如众人所言那么神不可测吗?看来,云昙洞,非去不可!
在一个春芳散尽、初夏渐浓的午后,我和两位同事一道,驱车前往云昙寺——这处众人盛赞的仙人归宿、幽迷圣地。
越过一湾秀水,漫步万绿包裹的山崖间,一条幽密的青石小径将我们引向传说的云昙寺。下面是绿树掩映的农家小院,充满人间烟火的脉脉温情;上边巨壁生严,古木参天,一溜青瓦红砖砌成的三层古堡,便是传说中的云昙寺了。
穿过古堡下面一道铁锈斑驳的大门,沿着光弧投下的暗影拾级而上。一处木面红漆的三合庭院,须臾间布满了阳光的纯净和明媚。中间依山傍洞而建的双耳拱楼,映衬着两边双层格局、修葺一新的木楼厢房。脚下,是一方青石铺就、凹凸不平的坝子。这一刻,如果不是中间那眼纳满什刹雕像的天然石窟,恍如来到了一处充满宁静与祥和的人间世外桃源。
此时的院中厢房,除了一位年逾八旬的老者正有条不紊的翻弄着制作檀香的料草,就剩下我们这三位来访者了。这,就是传说中的云昙洞?一处安榻青山绿水、威震四方的灵寺?一处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的圣地?
在老人的指点下,伴随时光久远的足音,目光驻留的印迹,一幅布满光与尘的画卷悄然舒展。眼前的一草一木,一洞一穴,仿佛一段埃尘未尽序曲,在明媚的阳光下翩跹。
云昙寺,又名云昙洞,不止一洞,是由云昙、古佛二洞相连而成的一处佛家圣地,位于四川省通江县云昙乡境内。不同之处在于云昙洞乃天然洞穴,洞中罗刹古像有两百多尊,大小各异,姿态万千,大都是近年来乐善好施之士捐建;地上那些坍塌破败的雕像,据传最早当属明朝时期雕塑而成,流经时光的变故和天灾人祸等原因,已经成为洞中历史的见证。古佛洞是光绪十六年重庆一位名叫陈映高的香客,因为连年求嗣不成,后经高人点化如愿以偿;为还夙愿,特捐资人工开凿而成的一处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石窟一样,古佛洞也是依山傍石开凿;不同的是,此洞穴并非呈拱型,而是在石壁上洞开一方型石洞,壁三面佛雕成三排一字列开,将近一百尊。神龛上一些可移动的龛像,亦是后来的香客捐献。两洞佛蹲将近三百多座。据老人回忆,在香火鼎盛时期,这里的佛像有四百多座。
云昙寺,一处远离繁华的幽谧圣境,自明香纳火以来,便感化着前来求缘接福的信徒。据说此地香火盛浓,坊间庙会已在当地延续一百年有余。若非佛像身披红丝、脚下香火绵延,谁又能相信这里已经承载了香火几百年的盛景!院中青石铺就的坝子,据说当是开凿初始的见证。那些凹凸不平的青石地板,可是经年香客络绎不绝留下的足迹?那一尊尊佛像,自壁沿浮雕式的悬蹲,到落地石雕般的坐化,是否也在时光流转的沧桑历程中,放下高贵的身段,以和颜悦色的平民身姿雅迎着前来接受教化的虔诚之客?看来“佛”并不是神,也不是仙,“佛”只不过是有觉悟的人,谁有觉悟,谁就是佛。同时,佛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亦非远离红尘,他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心中,佛并不是迷信者的化身,而是觉悟者的称号。只不过,千百年来的香客不言,俯首聆听的佛无语,一切尽在灵犀相通的心语和意念间达成了这份默契。
云昙古寺,一座由平民兴建的寺院,一所教化百姓的经院,虽居交通闭塞的深山老林,远离车水马龙的闹市,几百年来却香火绵延不断,且日兴欲浓。
这不是传说,而是广大乡村俗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自我约束之际构建的一处道德家园,苦心经营的一方心灵沃壤。千百年来,华夏子民大都身居农村,因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奉天承运”的“天昭”要想触摸到这些偏远的农村,“皇恩浩荡”的隆恩要想惠及脚下这片广袤的大地,特别是像云昙这种只闻鸡鸣狗叫不见外客来访的穷乡僻壤,只能成为一段遥不可及的天方夜谭。在经年不息的交往与发展中,一系列社会交往滋生的矛盾与问题宛如一张巨网,开始制约当地的发展与前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处处古宇茅寺开始在华夏大地落地生根,开始承担起了化解乡夙民怨的己任。云昙寺,不过是千百所寺院中微不足道的一处而已。当地百姓心怀对神灵的敬畏,却又无法割舍那份对土地的眷恋,在日常劳作和生活中结下的积怨、惶恐,大到家破人亡的冤情,小到鸡鸣狗盗的不甘,都可以前往古寺寻求庇佑。云昙寺,或许是因为当地百姓那些诉求亟须释放,亦或是一心向善的那份执着需要寄存,俨然担当了当地法律和道德的化身,成了百姓净化心灵的沃壤,亦让这处香火风雨飘摇几百年不再熄灭。只不过,在随之而来的时空中,这样的香火还要飘摇多少年,还得后人传说。
次日清晨,当我们站在寺院门口,作别云昙古寺,一派霞光浩荡之下的云海,刚好延至脚下。身后,云昙古寺宛如大山开眸的佛眼。我们,不过是流经佛眼的一粒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