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164|评论: 1

大上海里的老松潘(林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9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人说,上海的每一条马路都是故事的天堂。对我而言,最大的故事街是松潘路。
  在上海的杨浦区,最北从五角场,最南经杨树浦路,都可登上8路无轨电车,穿行于松潘路。二十年间,我虽然只有一次两次的亲近她,心跳却禁不住加快。最近一次是前几天受一家杂志社之邀,参加了他们举办的浦江笔会,活动结束后特地去话别松潘路。晨色里的松潘路,斜斜的霞光在那些西式建筑和中式老屋间闪烁,风卷着梧桐叶的清香悠悠的浮动,合着石库门里老人们的呢哝,成了很绵长的叙旧。眼热之间,猛抬头,一块一块有着“松潘”字样的广告牌,红红绿绿地沿街铺陈:松潘小吃、松潘熟食店、松潘副食品商场、松潘点心……仿佛让我又回到雪山草地下的那座古城。
  松潘有上海人不稀奇,上海有松潘路却是一段鲜人为知的历史。查尽中国天南地北的大都会,能以县名来命名街道的寥寥无几;找遍大上海的数千个里弄,以县名命名的也就那么五六条,而像松潘这样的边陲小县能在上海滩头抢下一个名头来,简直就是奇迹。
  据考,上海松潘路原名“开答路”,属外国列强划定的“公共租界”东区,是英国人以其殖民地印度的一个城市名命名的,英文标称“Quetta Road”,地处今天的杨浦区。1915年,上海成立工部局,即着手对该区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的道路改用中国省、县名命名,包括开答路在内的21条马路名全部改称,改开答路为“松潘路”沿用至今。
  当年为何要将开答路改为“松潘路”呢?
  追溯起来,发现旧时川西高原上的松潘与遥远的十里洋场还真有一段难解的情缘。松潘自古多产金,特别是清光绪末年(1908),县北的漳腊金矿发“红滩”,即以其蕴藏量大、品位高、颗粒粗、成色好、融耗低而获“漳金”美称,蜚声海内外,这在上海十里洋场更是掀起一股“淘金”热。20世纪初,漳腊金矿发展到鼎盛时期,南起川主寺桥头,北至祈命、达波山东侧,岷江两岸约16平方公里的矿区一度多达三万人,其中不乏上海人,他们充当起管事、匠人、二把手、马尾子、商人、小贩等各式各样的角色,既有上海滩流浪儿发“红滩”的传奇,也有十里洋场的富翁倒闭于“见板”的悲剧。开答路由此成为“漳金”的重要贸易和集散场地,一度被称为“金夫一条街”。
  上海工部局顺应这种影响,遂将“开答路”改称“松潘路”。据杨浦区志记载,松潘路的黄金交易一直延续了40余年,解放后才转入地下交易。1952年初就查明38人买卖黄金6306两(折合197062.5克),其中陈天宝银楼老板贩卖黄金2029两(折合63406.25克)。不仅黄金,甚至还带动阿坝高原虫草、贝母、皮货等山野特产的物流,甚至连松潘葫豆、大蒜,茂县的花椒、腊肉等在这里也赢得了声誉。现在松潘路上还完整保存着一家建于1931年的“松茂里”,就是当年为接待松潘、茂县商人而兴建的。
  随着黄金交易兴盛,松潘路一度尽显繁华。杨浦区志记载,民国26年(1937),松潘路已形成街市,热闹非凡。有人还记得一个唱本曾这样说唱当年松潘路的情景:“彩龙起舞,狮灯悬耀,一通通锣鼓喧天,一阵阵人山人海。高朋满座,碎花布、竹篾篷、大红油纸帘,搭起了半边城池。商贾云集,沙豆腐、汤大饼、漳腊米凉粉,松潘人喊破喉咙。招徕顾主,马家喜挂一方金匾,贾门爱吊两盏宫灯,沙老板扯开二胡。万头攒动,人声喧嚷,压倒北寺钟声,赛过浦江浪潮。”
  如今上海市政建设飞速发展,再说什么“十里长街”、“十里洋场”,显然早已经落伍了。从新建的杨浦大桥或内环高架路到松潘路,走过去只几分钟,运气好的话可以叫到古旧的人力车。我想,这种古旧的存在,可能是为了慰藉那些寻梦的人,让他们在这拥挤的城市里沾染一点复古的意味。在车夫与乘车人浓重的上海话里,隐隐听得明白:“侬走哪?”“阿拉松潘路!”
  现在老上海人到松潘路,大多是冲着这条老街的小吃。比如“松潘小吃”的“热凉粉”,薄薄的羊肉片,鲜鲜的高汤,绿绿的葱花,透透的凉粉。只管要上一大碗,自己加点芹菜,一口一口地啜汤喝,好象这凉粉“热”的来历,也是一个久远的故事。比如“老松盛”的酸菜面,一个白胡子老者把面团举过腮帮,一手操刀,刷刷地削得飞快,面丝便飞雨般飘落在汤锅中,煮熟捞好,撒一小撮盐末,一小勺辣椒面,绵软回甜暖心,好味的秘诀却全在那垫在碗底的酸菜里。“松”字号小吃,如“泡胡豆”、“拌牛肝”、“罗氏糕”等,依然是老上海人心中一道抹不去的记忆。在我看来,却是一道海派化了的老松潘风景。
  用外省市的地名来命名街道,在上海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这在上海人眼中已司空见惯的街道命名方式,如今在一些内陆省市的眼里,却被视为一张随时打开的大名片。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纷纷抢滩上海,要求以自己当地的地名来命名上海的街道。宁夏和云南的开远干脆由政府领导直接带队到上海求名,其理由只有一条,那就是“这将有助于使更多的人们认识我们、了解我们”,进而在上海架构经济裙带。
  我想,具有经商天赋的松潘人是不会袖手旁观的,他们迟早会拂去历史的尘封,用心去打开老松潘遗留在上海的这张百年大名片,重续新松潘与大上海的老情缘。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9-1-31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空到上海松潘路 体会一番旧上海松潘的的遗韵;回味一下我们松潘人的在外的一片乡情。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