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在川剧中的运用
在中国历史上,所有全国性的大剧种都是吸收了多种优秀的民间音乐素材或形式而形成的,川剧也不例外。清代乾隆时川剧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
川剧既有其民族风格和传统程式,又因当地的风俗习惯,语言特点及民间音乐的不同,而具特色,争奇斗妍.但无论是高亢激越的高腔,柔婉秀丽的昆腔,高尤激昂的弹戏,韵味隽永的胡琴戏,还是具有乡土气息的灯戏,笙都以它丰富的和声,粘性的音色,充实的音量和多采的演奏技法,在川剧乐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戏曲乐队俗称“场面”,武场以鼓为指挥,文场以主弦为中心。如京剧的主弦是清脆的京胡,越剧是抒情的二胡,豫剧是粗犷的板胡,粤剧则是华丽,明亮的高胡,而川剧主弦则是以京胡和盖板为主。这些富有特色的主弦乐器,都能和富有渗透力的笙水乳交融,相映交辉。但是,笙在伴奏中必须注意和主弦乐器的隶属关系,音量既不能盖过领奏的主弦乐器,更不能压住唱腔。笙的各种技巧一定要使用得当。如演唱时用单音托腔,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快慢等要紧紧地跟随演员,才能和唱腔音势的起、承、转、合和语势的抑、扬、顿、挫,配合得丝丝入扣。在间奏与过门中,可大大施展笙的和音威力,或热烈、或跳荡、或悲愤.或激越,应随着剧情的伸延,唱词的含意,尽情地发挥。
1 笙在川剧昆腔中的基础作用
川剧昆腔极具风格特点,它的细腻委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乐队伴奏中,以曲笛为主,其他乐器演奏为辅,笙常以和声或另一种旋律演奏方式来伴奏。昆腔伴奏中笙和笛有一种共鸣,笙托着笛腔,就好像笛子托着唱腔一样,它们之间相得益彰的融合,使得各自都加强了自身的艺术生命力。笙的这独特演奏方法和乐器本身的特性,决定了笙在川剧乐队中起着“粘”、“溶”各种乐器和烘托唱腔的基础作用。
笙历来是民族乐队和戏曲乐队中十分重要的乐器之一,备受从事音乐理论、指挥、作曲个方面专家的高度重视。笙在伴奏川剧昆腔作品时,应当多用“清吹”和“点舌”,每音都点,要点得轻,口风要小,气息要长,要求平稳、清秀。
2 笙在川剧高腔中的桥梁作用
高腔于明末清初由外地传入四川,结合四川方言、民间歌谣、劳动号子、发问说唱等形式,几经加工和提炼,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声腔音乐。它最主要的特点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干唱,即所谓“一唱众和”的徒歌形式,有点像大家通常说的“清唱”,可想而知它对演员演唱技巧的要求有多高。它保留了南曲和北曲的优秀传统,兼有高亢激越和婉转抒情的唱腔曲调。川剧高腔是曲牌体音乐,曲牌数量众多,形式复杂。它的结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起腔、立柱、唱腔、扫尾。它的剧目多、题材广、适应多种文词格式。它以帮打唱为一体。锣鼓的曲牌都是以这种方式组成。有的曲牌帮腔多于唱腔,有的基本全是帮腔,有的只在首尾两句有帮腔,其具体形式由戏决定。
近年来,川剧高腔中,也加入了乐队伴奏。乐队在川剧折子戏高腔伴奏中,主要演奏一些曲牌或者跟腔。目前也有许多配过器的大型作品,乐队可以照谱演奏。如《金子》、《李亚仙》等新编大型剧目,乐队在戏中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以笙在这两部戏中的伴奏为例,笙常以和声、节奏重音、旋律副歌、solo等方式出现。例如:《金子》中表现金子与仇虎重逢时刻的舒畅旋律,表现焦母阴险、歹毒的增四度和弦;《李亚仙》中郑元和对天盟誓,李亚仙被打动的内心独白音乐。都恰到好处的反应了人物内心活动和舞台背景音乐效果。
3 笙在川剧胡琴戏中的和声作用
川剧胡琴声腔包括“西皮”、“二黄”和“阴调”(即反二黄)三种不同的腔调。胡琴腔的旋律性很强,定弦定调颇为复杂。胡琴戏是板腔体,它与曲牌体的“曲牌”不同,有着自己的特点,便是板式的转接比较自由灵活,使之配合剧情和人物感情的实际需要。
川剧胡琴戏,乐队伴奏中以京胡为主,以京二胡、二胡、扬琴、琵琶、笙、大提琴等乐器为辅。如演员唱大过板,乐队伴奏中,笙常运用其丰富的和声效果,在旋律进行当中起到衬托和基础作用,大大增加京胡主奏的丰满和浑厚的立体感,与演员唱腔吻合,为舞台增加沉稳的音乐效果。
4 笙在川剧弹戏中的粘合作用
弹戏的前身就是秦腔。弹戏与秦腔比较,唱句结构都是以七、十句为基本句式,多为对偶,音乐是板式结构,如〔慢板〕、〔流水板〕、〔散板〕、〔垛板〕等,而且板路都有甜平 (皮)和苦平(皮)之分,与秦腔欢音、苦音的唱腔大致相同。弹戏是梆子腔系的川剧声腔形式之一,属板腔体。川剧弹戏以盖板为主要伴奏乐器,用梆子敲击节奏。弹戏唱腔一般高亢激越或欢快抒情,其苦皮腔又常表现悲愤、凄凉的感情。
笙在弹戏伴奏中,常以繁简演奏和节奏演奏等方式出现。繁简演奏是指传统演奏中,笙的即兴伴奏中所通常采用的演奏形式,它在演奏当中,往往将快速音符改为慢速音符。这种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节奏演奏是笙在乐队中除表现和声效果以外的另一重要作用,由于笙是吹管乐器,有强烈的音头效果,强弱分明,有十分明显的节奏感。特别是笙有多种节奏型表现技巧,对增加笙节奏感有着锦上添花的作用,瞬间融合其他特性乐器的音色,在乐队中起到了一定的粘合作用。
5 笙在川剧灯戏中的调和作用
灯戏,是源于川东北的地方剧种,它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创建,经长期发展不断完善和丰富的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瑰宝,也是一代又一代的无数民间艺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笙在灯戏伴奏中,常以旋律演奏和副旋律演奏等方式出现。旋律演奏是指在演奏当中,作曲家单独为笙写的旋律演奏片段。这种形式往往出现在有一定规模乐队的大幕戏伴奏中,笙演奏员采用单音或作曲家编配的和声进行演奏。另一种旋律演奏方式,在主奏乐器演奏间息中,笙演奏员以传统和声旋律进行间奏。副旋律演奏也是作曲家为了对某种主奏乐器起到衬托作用,为笙所写的配器,从而使整体效果更加丰富、谐和。
结语:
无论怎样来伴奏川剧,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完美的表现川剧音乐。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伴奏与唱腔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演绎川剧作品,完善自己的乐器演奏法,从而在川剧音乐表现上得到提高和升华。在乐器的演奏中,伴奏方法的正确运用,对伴奏川剧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奏方法的选择是在感情的控制之下的具体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内在的放松,以情带气,就能在演奏中挥洒自如。同时,在许多新创作的川剧作品中,笙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力度的对比、技巧的应用、音乐态体的处理。完成这些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在演奏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伴奏方法。要想达到理想的境界,除了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技巧外,更需要我们反复的实践、努力、探索川剧音乐,不断创新演奏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学习川剧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奏员。
参考文献: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Z1期
《戏曲艺术》2012年02期
《中国笙艺术》2006年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