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辈子就为川剧而生
2014-08-14 11:25 来源:绵阳晚报 ■记者苏东峰
舞台上,她是痴情的焦桂英,刚烈的孙尚香,粗俗的崔氏,华贵的杨玉环……在轻歌曼舞里演绎不同的人生;舞台下,她牵头组建了省内惟一的川剧团带班,为了川剧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奔走呼吁……她就是蒋淑梅,国家一级演员、第1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从1979年登上舞台到现在,她从事川剧表演艺术已经35年时间。在四川省第二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举办之际,记者采访了蒋淑梅。
上个世纪60年代,蒋淑梅出生在重庆潼南山区,天生一副好嗓子。 “我们家祖上三代都没有出过从事戏剧行当的。”蒋淑梅说,不少优秀的同行都是出自梨园世家,但她从小生长的环境里,很少能听到戏剧,更没有父母的言传身教,儿时偶尔能听到剧团下乡演出的消息,她无论多远都要前往观看。 1979年,重庆潼南川剧团招考,凭着一副好嗓子,蒋淑梅过五关斩六将,从数十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功考入川剧团,从此开始了川剧艺术生涯。 “当时还真是挺苦的”,回忆当年在潼南的7年从艺生涯,蒋淑梅感慨颇多。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下,剧团的演出任务十分繁重,并且由于人员紧缺,很少能有休假,她曾经在怀孕七八个月时,依旧四处奔波下乡演出。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除了台上的演出时间,蒋淑梅利用一切的机会和时间去琢磨戏剧,反思每一个动作与细节。努力之下,仅几年时间,她出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演出也越来越受欢迎。 1987年,命运出现转折,蒋淑梅调入遂宁市川剧团,并拜在具有川剧“皇后”之称的许倩云门下学习,表演艺术有了质的飞跃。1989年,她演出的《思凡》,以动情的唱腔,细腻的表演,首获“金鹰杯”电视大赛荧屏奖,同年表演的《马嵬轶事》获四川省振兴川剧第五届汇演优秀演员奖。1992年,在现代戏《周八块》一剧中,她饰演的覃春秀获得四川省振兴川剧第六届汇演优秀演员奖。 “当时,我几乎放弃所有,来到绵阳,就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艺术发展环境。”1994年,走红遂宁的川剧名旦蒋淑梅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到绵阳市川剧团。此时,她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成了“角儿”,但为了实现自我突破,她放弃了遂宁舒适的生活,来到了川剧艺术氛围更为浓郁的绵阳。在这里,她成功实现了在表演和唱功上的突破,两年后,在四川省首届川剧旦行大赛中,一举拿下了大赛一等奖的第一名。 1997年,在著名导演邱明瑞的帮助下,蒋淑梅以一出精心准备的个人专场吹响了向梅花奖冲刺的号角。专场由三出特色鲜明的折子戏组成:《武松杀嫂》中以花旦应工的潘金莲,《衣冠梦》中以泼辣旦、青衣旦应工的崔氏,现代戏《醉虎》中以老旦应工的黄母,三个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年代的妇女形象,在短短两个小时内活现在舞台,恰恰体现了蒋淑梅驾驭不同人物的能力和功底。1998年10月,在风光如画的西子湖畔,蒋淑梅如愿以偿地登上了中国戏剧第十五届梅花奖的颁奖舞台,在从艺近二十年之际,摘取了中国戏剧界的最高奖项。 “其实,我一直认为,我这辈子就是为了川剧而生的人。”蒋淑梅说,她唱了一辈子,演了一辈子,川剧不仅贯穿了她整个人生,并且融入到了她的骨子里,浸到了她的灵魂。 2000年,绵阳市开始大规模的艺术体制改革,将绵阳市川剧团、绵阳市歌舞团以及红星影剧院三家单位合并,组建绵阳市艺术剧院,蒋淑梅被委以艺术剧院副院长的职务。 为了扩大绵阳川剧的影响力,蒋淑梅想尽一切办法组织演出,并制定了“一年一出戏”的演出原则。2002年,在纪念川剧振兴20周年之际,剧院组织了青年演员折子戏专场。2004年,蒋淑梅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文艺大篷车”的演出理念,以“一辆车、一台戏、一个村庄”的演出方式,把川剧的演出直接送到农村,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2006年和2007年,蒋淑梅又组织推出了两届川剧演出周活动,广场搭台唱戏的演出方式,使川剧的演出从剧院回归民间,吸引了大批观众。 2006年,蒋淑梅多方奔走,绵阳市艺术剧院开办了省内惟一的川剧团带班,从全省各地招收了一批川剧小学员,蒋淑梅开始将主要精力花在了培养年轻演员身上,亲自为他们制定了三年培训计划,并且坚持亲自授课,把自己的绝活和盘托出,义务为川剧培养接班人。2009年8月,在江苏盐城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戏剧小梅花荟萃活动中,绵阳市艺术剧院川剧团团带班的小演员陈若梅、李玲琳、桂豪杰、王超四人获得“小梅花奖”。在近日的比赛上,这批演员成了绵阳川剧的中坚力量。蒋淑梅更是抽出时间,担任绵阳代表队的艺术总监,尽心指导演员排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