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9 巴中网 张利娟
本网讯(实习生 张利娟/文 徐刘洋/图) 8月17日,记者携手南江县“小林爱心园”、长赤镇同心义工团队前往南江县侯家乡玛瑙村为因病致贫的帮扶对象何喜梅搭建鸡舍。该团队负责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为喜梅家搭建这样一个鸡舍,建成土鸡养殖场,并在养殖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后期还将主动联系销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喜梅家彻底脱贫致富,我们觉得,这样的方式会比简单的给钱给物更能起到深远的影响。”
喜梅家搭起了新鸡舍
8月17日,在南江县侯家乡玛瑙村何喜梅家旁的空地上,一群穿着浅蓝色T恤或红色马甲的人正在挖坑、打木桩,为喜梅搭建鸡舍。
他们就是民间公益组织——南江县小林爱心园和长赤镇同心义工。四十多名爱心人士顶烈日冒酷暑,分工合作,用锄头挖坑,用铁锹埋木桩,用锯子锯木头,牵防护网、拧铁丝……忙得热火朝天。
9点28分,鸡舍的第一根木桩被打好;9点35分,鸡舍的第一张防护网沿山拉开;11点46分,鸡舍顺利搭建完毕。在鸡舍的最右边,爱心人士们还专门用防晒网为鸡搭建了一处“歇凉”的场地。
风雨飘摇的家庭
7月6日,小林爱心园在南江县侯家乡完成第二次走访和帮扶后,偶然得知在玛瑙村4组有一家人非常困难,几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经过了解交流后,他们中的每个人都被喜梅家的情况所震撼,爱心人士袁德喜说:“完全没有想到,在如今这个社会,居然还会有这般‘具体’的家庭。”
喜梅今年刚满18岁,12岁那年因脊髓病变导致瘫痪,不能独立行走,生活不能自理,说话也比正常人慢。而喜梅22岁的哥哥,在10年前也因同样的病坐上轮椅。
喜梅奶奶李香园介绍,他们家原本条件还不错,儿子媳妇在外打工赚钱,她和老伴就在家照顾孙子孙女上学。本想着等家里有了小积蓄后,去南江城里买套房子,送兄妹二人到条件更好的学校读书,可没想到命运弄人……
为了筹钱给孩子治病,喜梅的爷爷奶奶在家承担起照顾孙子的重担,喜梅的爸爸妈妈出门打工,更加拼命地挣钱。祸不单行,2012年喜梅爷爷因高血压导致脑溢血而中风;随后,喜梅奶奶被苞谷叶割伤左眼,因治疗不及时失明;2013年,喜梅爸爸在外务工时出意外,摔断3根肋骨;而喜梅妈妈在今年5月被查出宫颈癌晚期……一个又一个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让这个本已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在了解情况后,小林爱心园现场为其捐赠2000元现金,爱心园创办人之一范小明也个人捐款2000元。随后,秉着“授人以渔”的原则,小林爱心园和同心义工在请相关专业人员勘测喜梅家周边环境后,决定在喜梅家老房子旁建一座养鸡场,发展“林下土鸡生态养殖”项目,来帮助解决喜梅家的后续生活来源。
小林爱心园的袁德喜介绍,9月份将为喜梅家的鸡舍先期投放100只土鸡苗,并就科学饲养进行指导;在鸡长大后,也会主动联系买家来购买喜梅家养殖的土鸡。
针对喜梅家的特殊情况,当地部门将她家列为低保对象,全家享受最高额度的补助;爱心人士们的辛勤付出,更是为喜梅一家困苦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曙光。
“授人以渔”,快乐公益
8月初,爱心人士为喜梅和哥哥量身定做了运动恢复器械。8月17日,记者看到了正在借助运动器械行走的喜梅:穿着黑白斑点雪纺衫的她,一点点挪动脚步,在长5米高2米的运动器械间来回走动,笑得很开心。
喜梅的大姑说:“自从运动恢复器械安好后,喜梅总会去试着走路,摔倒了爬起来再走,现在脸上、脚踝上还有前几天摔的伤疤。喜梅哥哥情况比喜梅严重,看到妹妹站起来走路后,也去试着走路。15日那天,他独自一人走了两个来回,这是10年来他第一次站起来。”
随后,在喜梅新房子前的院坝里,爱心人士为喜梅一家表演了舞蹈、唱歌等节目。看着专门为自己表演的节目,喜梅和哥哥显得特别开心。一首《只要你过得比我好》引起了在场人员的全体合唱,“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什么事都难不倒。”在场的很多人都在偷偷抹眼泪,就连好几个中年汉子的眼圈也开始泛红,但大家的“巴巴掌”拍得倍儿响。
同心义工的何智说:“喜梅他们从来没有放弃,一直在坚持。他们一家人勤俭持家,简单的院落被打理得井井有条,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真的让我感动,我们很多人都做不到这一点。”
心细的爱心人士为喜梅送上了发夹、衣服,以及可以吹奏出动人旋律的葫芦丝。
普通人的公益心
“一木为树,十木成林”。2014年5月30日,一次偶然的机会,几个爱心人士聚到了一起。由在南江做工程的绵阳人范小明提议,建立了小林爱心园。范小明说:“我们依靠自己的双手,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也想依靠团队的力量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小林爱心园的徐刘洋,曾多次参加和组织其他爱心帮扶活动。他说:“虽然小林爱心园在活动章程、组织建设等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他们对公益事业的那份热情与执着,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让我感动,所以我加入了。”
来自通江的爱心人士陈平在知道喜梅家的情况后,毫不犹豫地捐赠了2000元现金。还专门放下工作,驱车赶到南江,以便17日能与记者和其他爱心人士一起,共同为喜梅家搭建鸡舍。
在南江工作的彭畅,通过网络知晓喜梅的情况后,也加入了小林爱心。她说:“人与人之间需要帮助,爱心也需要传递。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相信事情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小林爱心园的袁德喜说:“我们不图什么奉不奉献,高不高尚那些虚名,就图以后老了走不动了,坐在椅子上,想到自己这辈子还是做了几件有意义的事情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