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72|评论: 5

中国民间最牛的建言人 30年建言83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7 21:52 | |阅读模式

      “如果我的这个谏言能被完全采纳,将为国家节约亿余元的资金!”12月3日晚,在遂宁市射洪县城,年近七旬的退休老人程学高拿着自己写的建言书,十分激动地告诉记者。今年6月初,家住遂宁市射洪县城的程学高老人再度提笔,写下了千余字的《汶川大地震重建家园的建言》,并寄给四川省政协及相关部门。文中程学高从河北唐山、云南丽江和四川炉霍发生的3次强烈地震的灾后重建说起,提出了“发展步子不能太快,不能全靠外援,一定要按科学和法律法规长远规划,合理进行;一般不宜在原址修建,农房和城市的重建一定要达到8级设防并层层把好建筑质量关。”等建议。6月24日,省政协秘书长吴果行代表省政协向程学高老人回电:“你的建言很好,领导们传阅后认为很有参考价值,我们准备整理好后转给相关部门处理。”

  至此,年近七旬的程学高老人在30年中,共向中央、省、市、县(包括与他人联合)提出建言达83件之多,对当地的经济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产生可期望价值高达数亿元。26年前,程学高以一个公民的名义向党中央、国务院进言《四川二郎山修建隧道》的建议,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因此,他成为了当时四川的民间建言第一人。

  据程学高老人回忆,早在1973年2月6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发生7.9级强烈地震,当时在省林业一处工作的他从新闻报道里得知消息后,立即写下一封挂号信寄至抗震救灾指挥部,要求到重灾区一线长期从事支援灾后重建工作。程学高的这一举动,受到了中央慰问团、省、州、县委的通报表彰。随后,省林业厅将程学高调入炉霍县林业局宣传科工作。在其后的1年多时间里,程学高带着2个孩子靠着睡窝棚和吃粗菜淡饭,与其它抢险队员一道冒酷暑顶严寒,用自己的行动支持当地的灾后重建。次年春,程学高的妻子也调到了炉霍林业局工作,从此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在炉霍林业局度过了漫长的14年支援灾后重建生涯。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年近七旬的程学高老人第一个念头仍是坚持要到重灾一线做志愿者,支援抗震救灾工作。但因年龄和身体健康的缘故,在家人和老友们的多次劝说下,程学高才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念头。到今年6月,正在接受胃出血治疗的老人程学高再次提笔写下第83件谏言(30年来的总和),已遂自己支持重灾区的未了心愿。

  采访结束,程学高老人30年执着漫漫谏言路的身影,在记者的心中日渐高大起来……

  新闻档案:程学高,今年69岁,原藉四川荣县人,2000年1月从甘孜州财贸学校(现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退休后定居于射洪。

  1986年,程学高的建议被选入四川省科协主办的《四川省科技工作者献计献策材料汇编》一书。1990年4月,程学高向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呈上了一封题为《我国林业工人是否也去西伯利亚闯出一条路子》的建议书。此建议受到时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何郝炬的亲笔复函,信中对程学高的精神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扬,并当即批转省级主管部门研办。而后,该建议被中国林学会刊登在《中国林学会会讯》上。1998年,程学高向一所大城市建言“不再使用用一次性木筷”,很快受到了当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采纳实施,仅此一项,该城市每年就可为国家节约资金1亿余元。2008年1月,程学高建言:每人每天节约用水0.5升(500克),在不到二十年时间内,全中国所节约之水将会汇成一条滔滔不绝的再造江河!……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8-12-8 20:37 |
[em05][em05]好[em0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17:27 |

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

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

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牛

发表于 2008-12-9 17:27 |
70老人.....坚持不懈30年.....[em03][em03][em03][em03],hao

发表于 2008-12-9 16:54 |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骄傲和自豪的事,一个70老人,既不身居一官半职的党政干部,又不是吃着皇粮的国家公务员,却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坚持不懈30年,干着本应该是国家党政干部和国家公务员干着的事,可钦可点,完全可以这样说,这就是我们一直在苦苦寻找的民族脊梁。

    因为同处一城,我对此十分感概,在民间,确实是活跃着一群人,象“川中首飞第一人刘大伦”,象“踩着要考北大研究生的胡鹏程”,象“28年不离不弃伺候瘫丈夫的杨玉琼”,象天仙数学老人敬兴年,他们的生活条件并不是很好,他们的奋斗苦且累,但他们,却有一个执着的梦想并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甚至一生,他们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居其位就得谋其政,当一天和尚,就得把这一天的种撞响!

发表于 2008-12-9 16:36 |

[原创] 向中国民间最牛的建言人,致以崇高的敬礼!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事,一个七旬老人,既不是身有一官半职的国家党政干部,又不是吃着国家皇粮的国家公务员,却能30年如一日,以一个平民百姓的身份中、省、市、县建言达83件之多,这是难得可贵的,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倔精神的再现,也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之所在。

    因为同处一城,我十分感概,在民间,确实活跃着很多的精英类人物,象“川中首飞第一人刘大伦”,象“踩着三轮屡败屡战的要考北大研究的胡鹏程”,象“28年不离不弃伺候瘫痪丈夫的杨玉琼”,象几十年痴迷于数学王国的敬兴年,他们的生活条件尽管十分艰苦,尽管过得很累,但他们那种执着的精神和那股子不折不挠的坚持力,确实是值得我们在位的党政干部和国家公务员好生一学,在其位就得谋其政,当一天和尚,就得把这一天的钟撞响!

     向中国民间最牛的建言人,致以崇高的敬礼!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