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老师接了一个初一的班级,她发现学生有厌学现象,于是她在班会课上对学生提了以下问题:有一个人,他到一个大饭店里,点了一桌子的菜,可是他光看不吃,任别人怎么劝都不吃,试评析这个人的行为?学生笑了起来,说道:傻瓜行为。老师没有笑,接着问第二个问题:还是这个人,他花钱买了一件新衣服,可是不穿,拿剪刀把它剪成一条一条的,这是什么行为?学生笑得更厉害了,说道:更加傻瓜的行为。老师又接着说:还是这个人,他买了车票,却没有上车,跟在车子的后面跑,这是什么行为?学生笑得前仰后合,说道:傻得无可救药了。 老师这时话锋一转:现在有这么一群人,拿着父母的血汗钱来到学校,不学习,天天玩,浪费光阴,这是什么行为?下面鸦雀无声,过了会有个学生小声说道:也是傻瓜行为。老师很高兴,在她的精心引导下,达成了教育的目的。 6年后,这位老师又接了一批中学生,又发现了班里有厌学行为。于是她把之前的经验搬了出来。她问道:有一个人,他到一个大饭店里,点了一桌子的菜,可是他光看不吃,任别人怎么劝都不吃,试评析这个人的行为?学生不以为然地说:减肥呗。老师一愣,但还是接着问:还是这个人,他花钱买了一件新衣服,可是不穿,拿剪刀把它剪成一条一条的,这是什么行为?学生翻了翻眼说:心烦呗。老师还是硬着头皮往下说:还是这个人,他买了车票,却没有上车,跟在车子的后面跑,这是什么行为?学生仍然不以为然:运动呗。老师已经不知道如何再把话题转到她先前的预设。 又过了6年,她带的班级又出现了类似的问题。于是她想我再试一次。班会课上,当她刚问完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下面就喊了起来:哇,好酷哦。 为什么6年后这种教育方法就不好使了呢?其实很简单,六年后的学生已不是原来的学生,他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思想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教育方法还没有变,所以教育方法不好使也是正常的。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就是教育方法应与时俱进,不要把过去的所谓成功经验,当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读懂每个孩子,然后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年龄特点、社会环境、教育环境等来确定教育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好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