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统计,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要办近百个证件。比如准生证、学生证、毕业证、身份证……很多人都有过“办证求人”的经历,对此深有感触的张先生说,自己曾用了一年半的时间,都没有办下来一张郑州市的居住证,后来托人找关系,从申请到领证不过花了1个月左右的时间。(8月28日《成都商报》) 一年半没有办下来的证,找到熟人居然一个月就办下来了?这不得不引起网友的关注和质疑?之前办证一年多没办下来究竟是程序要求还是办事拖沓?如果是程序要求,那为什么找了熟人一个月办下来岂不是违背了程序? 当前每个行业、单位都有自己的一套办事程序、办事流程,也正是因为有了程序,才能够“有据可依”,才能够让办事更加有秩序。但是事实上,当前程序的执行上,却存在很多的漏洞和变通,为了能够尽快将事情办成,“托关系”“找人情”已经成为了一种风气和习惯。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习惯呢?有人认为这是世态发生了变化,大家开始变得专营了。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试问,如果每个人办事者都必须按照程序办理,找熟人也没有用,那么这种不好的风气还会存在吗?所以关键还是在于去权利拥有者的区别对待造成。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潜规则”,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因为真正对于违背程序办事的人员严格查处,真正树立程序和规则的严肃性,达到“熟人也不能开后门”的效果,那么当不能“转熟人的空子”,就只能“照政策执行”。其次要加强程序的宣传和公开,让规则深入人心,增强大家按规则的办事的行动自觉。最后还需要努力完善健全各项程序制度,增强操作性,同时提高公务人员的办事效率,真正让群众无需找熟人就能够办好事,办成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