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万物,万法归元,大道至简。道是一种顿悟,更是一种境界,中国古人将志于道和游于艺视为一体,书道的最高追求便是书以载道。王博以“山川为案,大地当纸,江河作墨,书就经典”,始创“品牌书道”。
道法自然 书就经典
纸墨之寿,永于金石,历代墨客骚人以文传道,以书载道。书道,以艺术、以品味、以形象去感染人的思想,触动人的灵魂。
从“天下文字祖,古今翰墨师”的仓颉造字开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天质自然的王羲之行书;端正劲美,气势磅礴,博厚雄强的颜真卿楷书;或者是潇洒磊落,变幻莫测,巧夺天工的张旭草书,莫不是内蕴万千气象,感悟自然之道。
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书道亦是如此。师法古人却不落窠臼,王博从自然之中悟出自己的书道——品牌书道。
宋徽宗在《诗帖》中说:“丹青难下笔,造化独留功。”王博的“品牌书道”每一笔蕴含自然道法的演绎,每一划尽染万物生命的灵性,字字有法,笔笔传神。
在“品牌书道”中,一横可以是一道城墙,一竖可以是一根枯枝,一撇可以是一座山峰,一捺可以是一片树叶,一点可以是一滴甘露,一弯可以是一泓溪流,一钩可以是一溜屋檐……源自“永字八法”的“永州岛”、黄龙见水的“黄龙溪古镇”、梦回唐朝的“松潘大唐神韵”、“应物取相”的“平潭旅游”、致敬“侠之大者”的“荞帮主”、弘扬蒙顶茶人精神的“大甘露”等,都是取于自然的智慧结晶,尽得天地人和之韵。
“品牌书道”作为王博自创的新生书道,从无到有,正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极致演绎。而“道,存乎一心”,在这一心之间,王博将其与天地融合、万物相生,在形式和内涵两方面求新求变,以自然为引,枯润浓淡,传承品牌内涵,生生不息。
道商合一 炼就品牌
作为一个纵横于城市、地产、旅游、文化等领域的著名策划人,王博深谙商业之道。根植于商业文化的“品牌书道”若不能为客户创收,再好的创意也只能徒留创伤。
“品牌书道”作为“品牌”和“书道”的综合体,从品牌出发,根据企业文化、产品特性和创始人的精神价值等量身定制,以其鲜明的视觉性、浓厚的文化味,升华企业的形象,凸显无限的附加值,让其在市场上拥有更强大的战斗力、生命力。
在当今“眼球经济”和产品严重同质化的双重影响下,唯有文化才能够沉淀企业的内涵,提升企业的商业价值,因为“文化就是差异化,想象力就是生产力”。新生的“品牌书道”以“书道塑造品牌,品牌传承书道”为理念,用书道的方式对品牌的形象和内涵进行演绎,将“品牌”和“书道”完美契合,绝妙诠释“文化营销”的定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非常之人王博携非常之物“品牌书道”,在没有如果、只有结果的“文化与商业交融”的道路上演绎人道+商道+书道以至万道共融的传奇。
悟道生活 行思人生
道之一物,清雅微妙,淡泊深远。
时至今时,“道”不仅仅是书上玄妙的哲理,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做人做事的准则。
明谙个中真意的王博悟道:“古人多以形赋义,象形示人,令吾心思绪遐迩,欲试新解——“道”字者,“首”与“之”并驾,互为包容,真意弥满。在我看来,“首”者“头”也,“之”者“行”也,“道”无非是“头+脚”的组构,意即“思想”和“行动”的统一体。唯 “思想”不倒,“行动”不止,毋庸置疑:慎思+笃行=得道。”
我思故我在,我行天地宽,时间赋予了王博更多的人生感悟,让他将人间百态渗透于书法的立意气象之中,抒发于曲直收放之端,用世间万道锤炼“品牌书道”。
王博对“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极为推崇,以“诚信做人、诚心做事”为责任信条和服务准绳,争做领舞文化营销的先行者,并时刻谨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走一程,悟一程,思而悟,悟而行,行必高远。王博携“品牌书道”而来,以厚积薄发之姿,融会贯通之义,在山川大地之上泼墨挥毫,人间红尘之中悟道随心,典雅酣畅。可谓:泼墨时意象万千,落笔处品牌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