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549|评论: 6

[交流共享] 【经典溯源】王 三 善 与 苏 三 (历史文化纪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7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史文化纪实
                        王 三 善 与 苏 三
                     翻开一部《明史》:“王三善,字彭伯,永城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由荆州推官入为吏部主事。……。历考功文选郎中,进太常少卿。”
         “天启元年十月,擢右佥都御史,代李橒巡抚贵州。时奢崇明已陷重庆。明年二月,安邦彦亦反,围贵阳。……”
           “三善以二万人破贼十万,……” 战事途中,遭叛徒诡计,王三善被害。朝廷“加兵部右侍郎,……,崇祯改元,赠兵部尚书”。
                   (一)

                 美少年风流倜傥   南京城缘结苏三

           在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中,王三善率军以两万胜十万的“贵阳之战”是榜上有名的。
          王三善是明嘉靖44年(公元1565年)人,其父王禄,字凤溪,关于他是否在朝做过京官,难以考证。《警世通言》里说,王琼(三公子之父)累官礼部尚书,《警世通言》为小说,虽有所依托,但不可料定;在《玉堂春小考》里说,王金龙的父亲是兵部尚书,此为一家之言;另有《王金龙与玉堂春正传》讲道,王三善的父亲“捐了个五品员外郎”,此说应比较可信。据代代口传,王家有良田数顷,并经营酒业生意。常言道,墙内开花墙外香,他们把外地酒引了进来,贱进贱出,南北对调,生意渐成规模,为当时豫东一大商家。有了钱,捐个官,且是“员外郎”,有地位,又不耽误在家做生意,看来是件好事。
             王氏史祖根在山西洪洞,先祖山东诸城琅琊,祖辈由安徽岳西迁居河南永城柘树集。要说“王氏”的起源,可上溯至“晋太子”一人。——晋公,字子乔,齐国周灵王的太子,故称“太子晋”,因直言进谏,被贬为庶民,赐“王”姓,此乃中国“王”姓之始,太子晋是始祖。后经多次迁徙繁衍,植根山西洪洞。洪洞王氏,因当地灾患,人口稠密,政府强制外迁,历经120年,王氏迁入河南、山东、河北、山东等地,日后遍及全国各地。迁入河南的王氏,有一支来到了永城。经王禄这一代,又迁到大王庄。王三善就出生这个村子,他一生的成长、曲折和辉煌,至今还为后人津津乐道。而其祖辈从岳西走到永城,还有一段传说故事。
          太子晋十九世孙“友六公”,生有三个儿子,即伏一、伏二和伏元,家业厚实,兄弟仨分家的时候,老大与老三要这要那,老二却只要了一个筐,装了些银子便离家北上。山里住够了,就一路直奔豫东大平原。千里迢迢,路途艰难,所带的银两花光了,此时已到年关,也无钱住店,连家眷一行几口都住进了破庙。伏二在家哪受过这样的苦,夜夜难眠,一晚他迷迷糊糊梦见了两匹金马在庙后嘶鸣玩耍,醒来天已渐亮,伏二似有所悟,就去庙后挖了起来,还真的挖出来两个“金马”。他大喜过望,想必是菩萨保佑,忙带领家人庙中磕头,然后,朝庙后正北方向绝尘而去。走呀走呀,终于在永城柘树集落了根,有了“金马”的底子,家越发越大。据《琅琊王氏宗谱》记载,伏二是永城柘树集开阜始祖。   
          王三善兄弟四人,大哥王三极,贡生,明万历年间在南京任监司;二哥王三益,任山东曹州太守;四弟王三德,进士,官至杭州严右参政,大造于浙、鲁,著有《事有堂文集》、《醉石轩石刻》和《恒言忆》三种;王三善排行第三,中进士后,先后任翰林院编修、荆州推官,为官公正廉明,曾平反楚宗等人冤案。后任吏部文选,他因才用人,不阿权贵。明光宗泰昌改元(1620年秋),升任太常少卿。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十月、王三善升任右佥都御史,  兵部侍郎等职,著有《四书解》、《易经解》。在解救贵阳之后的战役中,为国捐躯,加封至兵部尚
书、太子太保。
         自幼聪慧过人的王三善,天生颖异。王家几个儿子后来陆续迁出祖居之地——永城大王庄,大儿三极,迁居县南七里朱王庄;二儿三益,迁居县西南七里莫王庄;四子三德,迁居县城东北二十五里王花园;只有三善留居大王庄,所以,祖祖辈辈就有了传说。
         小时候的王三善生得肥头大耳,满脸福像,特别是一对调皮的大眼睛,更是惹人喜爱。据说,从小就可以看出王三善性格刚强,说哭就哭,一哭就凶,且不喜人哄。一岁的时候,家人要他“抓周”,代表工、农、商、学、兵的用品,样样齐全,看他抓什么,周岁的他一把拿起了书和笔,眼睛还看着刀、枪。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喜文爱武,如是文武全才,堪当国之栋梁。
        王三善三岁背诗、五岁入学、六岁便能卜卦,这卜卦亦非专修,只是路上所见、街旁所听,可谓道听途说而已,但他已经学会了。旧时有以“白
眉”行容良才之说,即“三国”时有位马良,是个英勇善战的武将,他们兄弟五人,都以“常”为字,号称“五常”,虽个个有才,但马良最优,又因马良眉中有白毛,世人便生出一句俗语:“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后来,人们就以“白眉”借指兄弟中最优秀、最杰出的人。王三善兄弟四人同在学校读书,而三善最佳,所以,师生们都称三善为“王氏白眉”。至此,王三善的才学可略见一斑。其《墓志铭》记曰:“公自作诸生,每试辄第一人,选入成钧,复居第一人。常试常第一。”
        十七岁那年,王三善奉父亲之命,带家人王定赴南京催要欠款。按老爷吩咐,三公子坐旅店读书,掌管银账,由王定外出催收,还算顺利,他仨月有余,催收了三万两白银。事成之后,难免要去秦淮河畔走走,也是缘分,在那轻歌曼舞、洞箫腔笛中,他结识了歌妓苏三。
        苏三,原名周玉洁(一说姓郑),明代山西大同府周家庄人。五岁时父母双亡,后被拐卖到妓院,遂改姓为苏,她排行第三,便称为苏三。苏三天生丽质,聪慧好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玉堂春”是她的花名。说起这名字,还是王三善送的,因古乐府里有诗云:“黄金为君门,白玉为金堂。玉容谁能倾,倾城在一弹。”遂为苏三起了个名字——“玉堂春”。另取腾飞之意,还为自己起了个别名——“王金龙”。
         王三善相遇苏三,一见钟情,原那苏三出身官宦之家,父亲早亡,母亲改嫁,好景不长,继父病故,孤儿寡母背井离乡,母亲病倒破庙,玉姐自卖自身,落入烟花之地。那玉堂春与王三公子如何,《警世通言》第24回中如是写道:“公子看玉堂春果然生得好:鬓挽乌云,眉弯新月。肌凝瑞雪,脸衬朝霞。袖中玉笋尖尖,裙下金莲窄窄。雅淡梳妆偏有韵,不施脂粉自多姿。便数尽满院名姝,总输他十分春色。玉姐偷看公子,眉清目秀,面白唇红,身段风流,衣裳清楚,心中也是暗喜。”三公子听了苏三身世,发誓要为玉姐赎身,并立下山盟海誓……。  “  老鸨见公子大方,是个有钱的主,便一再说谎,欠下许多债负,都替他还。又打若干首饰酒器,做若干衣服,又许他改造房子。又造百花楼一座,与玉堂春做卧房。随其科派,件件许了。……,莫说上头,做生,讨粉头,买丫环,连亡八的寿圹都打得到。三官手内财空。亡八一见无钱,凡事疏淡,不照常答应奉承。又住了半月,一家大小作闹起来。老鸨对玉姐说:‘有钱便是本司院,无钱便是养济院 ’。王公子没钱了,还留在此做甚……。” 在那里不到一年, 三善床头金尽, 被老鸨赶了出院门。
        苏三情真,又在郊外寻着情郎,设计又回到怡春院,“……,就将镜子拆开,各执一半,日后为记。玉姐说:‘你败了三万两银子,空手而回,我将金银首饰器皿,都与你拿去罢。’”赠了体己细软之后,又嘱其发奋上进,学成回来接人……
        王三善从南京辗转回来之后,不敢拜见父亲,知道非有严惩不可。他先托两位姑爷前去说情,刘姑爷、何姑爷双双去见岳父大人,以闲聊入手,由浅入深,由远及近,千言万语劝下了老爷,应允收下三善,但要打一百大板。姐姐、姐夫见三官一路风寒,身体虚弱,哪禁得起这一百大板,就是五十板也没命了。无奈,父命难违,他们各替弟弟挨了20下,才算救了三善一命。
         又进书房,心猿意马,三善痛定思痛,恐辜负了苏三一片美意,这才浪子回头,苦读诗书,天天三更才睡,五更又起,手不离书,书不离手,好似回到了从前,风流倜傥一公子。
后来,学成选入“国子监”。
          明代的国子监,即国府大学。王三善在生员中出类拔萃,国子监可是人才济济之地,但王三善依然是佼佼者。督学王柱石大人非常欣赏他,让弟弟哀白公聘三善为家教,辅导其儿子淑汴。刚到国子监不久的王三善,哪敢担此重任,推辞再三而不能,只好就任。不过两年,淑汴金榜题名,进士及第。哀白公兴高采烈,拿着王三善的八股文在同僚面前夸赞:“中州之瞿塘也。”瞿塘峡乃长江三峡之门户,此喻王三善是中原才子之首。
        王三公子不仅文采出众,而且豁达大度,不受世俗礼法限制。明朝颁有禁令,不准儒生议论国事。而三善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广交英雄豪杰,文人志士,一起谈诗论政,寻求治国良方。当友人提醒他时,三善却说:“治国不当,何畏人言。”他心胸坦荡,解危济困。乡里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朋友中有一位寒门秀才,父亡母病,无钱医治,王三善送银十两,治好了秀才母亲的病,救了他一家,母子二人登门叩头谢恩。
            王三善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1年)进京赶考,果然天随人愿,三善进士及第,金榜二甲第八名,录南宫——礼部翰林院。明朝司马练国事所撰《赠兵部尚书中丞王公墓志铭》开篇就写明了这些:“大中丞王公者,一代名硕也,讳三善,字尤名,别号彭伯。自杭(州)家于永(城),至累赠中丞。……,一时廪学宫者四人,王氏白眉,尤称叔子,叔子即公也。公自作诸生,每试辄第一人,选入成钧,复居第一人。学使者王柱石公深器重之,令其弟太史哀白公,聘公训其子淑汴,得成进士。哀白公……咸击节曰:‘中州之瞿塘也。’万历丁酉举于乡,辛丑第南宫,当馆选,……。”
                           (二)

                公正廉洁敢直言   心胸坦荡显忠诚

            王三善不仅文采出众,而且豁达大度,不受世俗礼法限制。明朝颁有禁令,不准儒生议论国事。而三善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广交英雄豪杰,文人志士,一起谈诗论政,寻求治国良方。当友人提醒他时,三善却说:“治国不当,何畏人言。”可见他心胸坦荡。
         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1年)进京赶考的王三善,进士及第,金榜二甲第八名,录南宫——礼部翰林院任编修。按一般的规律是不可能直接当编修的,因为,编修是入阁的必由之路,是做官、升迁的关键,进来先做个“庶吉士”,即三年观政见习,经考试合格,才能升任编修。就连大名鼎鼎的张居正,世宗时代的著名宰相,开始也是先当了副七品的庶吉士。而张居正少年号称“神童”,也是进士及第,王三善直任编修,可见其定是才高八斗。但是,这一切也遭人嫉妒,总有人想把他挤出翰林院。后来,因一次“遗韵”(诗词不押韵),被人抓住不放,连连上疏弹劾,终于将王三善调了出去,改任“荆州司理”。对这次变动,三善毫不气馁,而是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做出了让人称道的业绩。
       《赠兵部尚书中丞王公墓志铭》为明代司马练国事撰写,与王三善应是同时代的人,其叙述当为可信。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授荆州司理,廉明之誉,甲于湘郢。所至善平反,……。”王三善到荆州后推翻的第一个案子是一桩“反明”死刑案,荆州是历史古都,所辖除现在的湘、鄂两省之外,还有豫、桂、黔、粤的局部,地处偏远,区域广大,天高皇帝远,政令多棚架。地方官府勒索民财,欺上瞒下,胡作非为,有一个贡生对此不满,当众说了几句公道话,便被官府以“反明”抓进监狱,定为死罪。王三善以为,死罪对一个人来说是天大的事,切不可掉以轻心、草率从事,他通过明查暗访,澄清了事实,给那贡生平了反,放出了牢笼。王三善办案清廉,不贪不占,在百姓中享有盛名,使荆州官畏民悦,时至今日,要做到“官畏民悦”也是一个较高境界。
          王三善在荆州政绩突出,得到了朝廷的肯定,一道旨意,又被调进了京城,而且进了“开府”。开府即——“内阁”,朱明王朝怕大权旁落于宰相之手,干脆不设“宰相”之职,由内阁作为皇帝的咨询班子,而内阁组成,全是“六部”的最高官员,王三善以一个六品“司理”的资
格进入开府,确是朝廷对他的极大信任和重用。王三善深感皇恩,更加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进开府便遇到了“楚宗变异”一案。有人指责“楚宗”对皇上不忠,在帝王时代,政治上最大的罪名莫过于此。其原因是奸臣当道,陷害忠良。众人又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即有明白者,也是敢怒不敢言。而王三善刚正不阿,直言上疏,列举了大量事实,证明楚宗对皇上一心无二,更无“反明”之心。为其洗雪了冤屈,去掉了“变异”的帽子,后来,楚宗终于无罪开释。王三善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气,使朝野震撼,受世人尊崇。其《墓志铭》中这样写到:“……,后至开府,楚宗有异变,独公力持其冤,天下壮之。”
         明末,已是从兴盛走向衰败的王朝,皇帝昏庸,政治腐败;奸臣当道,结党营私;行贿受贿,风气败坏。此时,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可是一个肥缺。科考中,“割卷传递,冒名顶替,怀挟请代,……”,如此等等,花样百出。要想做到这些,非向考官贿赂不可。考官收了银子,自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结果,科考录取之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王三善两次任秋季会试的主考官,他拒绝贿赂,严格风纪,不论是皇亲国戚、官宦子弟;也不论是布衣百姓、寒门秀才,一视同仁,唯才是举。《铭》文中这样概括:“两聘秋闱,甚得士,四川六人中居其两,山左则一房尽第南宫,有两至部堂者。”可见,经王三善录取之人,皆为真才实学的贤士。
         朝廷政治上的软弱,必然导致奸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甚至发展到了要求世袭“天官”的程度。朝廷的“六部”是具体的权力部门,即:吏、户、礼、兵、刑、工,这六部又以吏部为首,故称吏部尚书为“天官”。“科举”选才,还算封建社会一项较好的制度,吏部是管人管官的部门,如果吏部尚书也世袭,社会制度是一种倒退。而“天官”世袭一说一经传出,便得到了一些大臣们的支持。当然,此议要能实现,拥护者必有好处。这些人煽风点火,串联勾结,一时间,朝廷上下难得安稳,以至影响了正常秩序,此事谁来顶住?练国事在王三善的《墓志铭》中这样写道:“天官一席自有前辈衣钵之说,问鼎者以大力奥援之,当事者屈于清议,借公奖恬,遂破衣钵之说。”当时,众臣齐推公正廉明、德高望重的王三善站出来说话,反对“天官”世袭,才算平息了一场风波。王三善和众臣们的努力,对朝廷来说,是一件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
        王三善的政绩与种种作为,在朝廷和老百姓中威望大升,历史往往有这样的倾向,将一些好人好事、编辑成故事传说,附会在某个名人身上,以产生更大、更深远的影响。据说,《香罗带的故事》,也是王三善所为。
          ——明代,浙江乌程守备唐通,奉命往杭州校阅军马,留妻林慧娘与子唐芝在家。唐芝之师陆世科偶染感冒,唐芝以母之罗带捆缚锦被送与先生御寒发汗。唐通返家后,往陆世科处探病,见林慧娘罗带,疑妻不贞,勒逼林慧娘夤夜往叩陆世科房门,以试其奸情真假。陆世科斥林慧娘淫奔,拒不启户,留书辞馆而去。唐通疑虑既释,再次别家,途宿黑店,为自卫,愤将店主宋名斩杀。
         时值军令催行,唐通仅携去宋名之首级离去,而将衣裳、马匹遗落店中。次日为地保所见,误以为唐通被害。报官后,知县王三善命传林慧娘前来认尸。地保至唐家,恰值唐通表弟杜之秩前来借贷,杜之秩知唐通外出,乘机调戏林慧娘。地保见状,错疑二人有染,想从中敲诈,林慧娘怒责之,地保恼羞成怒,将二人扭至县衙,诬陷林慧娘因奸谋夫。知县王三善未便妄决,暂将慧娘等寄监待。
       陆世科辞馆赴试,金榜高中,出任浙江巡按。调审林慧娘一案时,因忆往事,臆断林慧娘情实无屈,遂将二人判斩。王三善力阻无效,暗遣二差往唐家中捉拿可疑之人,以雪冤狱。适唐通功成返里,为二差误捕。公堂之上,唐通向陆世科说明往事,林慧娘之冤始得昭雪。
          如王三善唯上是从,不力阻浙江巡按陆世科,林慧娘不就冤死刀下了吗?再如,王三善要不深入办案,不派人前往捉拿疑犯,无端一条“香罗带”,还要葬送一条命。此案被编排成剧,许多剧种演唱,常演不衰,《香罗带》、《李慧娘》皆是,长期以来,堪称经典。
         要说《香罗带的故事》有传奇的成分,那王三善力保淮南巡抚李三才的事件,可是当朝一件大事。此时,王三善已入“铨司”,他面对的是,首辅一品大员沈一贯,其嫉妒次辅沈鲤,曾致书李三才,意对他笼络,共同对付沈鲤。而李三才偏不买账,还回信说,沈鲤是正人君子,为国忠心耿耿,望两位辅臣精诚合作,为大明江山社稷想。这一下得罪了沈一贯,他操纵齐、楚、浙“三党”之徒,大肆诽谤、中伤李三才,欲置于死地而后快。真正为大明江山社稷着想,顶风站出来的是王三善,要知道,这一回的对手可是当朝首辅,一品大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
臣,而他身后,还有一帮党徒。王三善的《墓志铭》中写道:“特疏论淮抚李三才”,这时,满朝噤声,只有王三善一人力挽狂澜,接下来一句堪称经典:“且单身清勘”。他力陈李三才的人品及功绩,终使皇上震动,准了王三善的上疏,压下了弹劾李三才的一场闹剧。王三善“又发书于顾泾阳先生,謂其不当遥执朝政。”从而,户部主事顾泾阳被降为桂阳判官,而淮南巡抚李三才,提升为户部尚书。这一升一降,震惊朝野。
         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王三善刚正不阿,自然招来一些人的嫉妒,《铭》文中叹曰:“而疾公者交章弹射,至二十余疏”。这种情况下,王三善“循例假归而已”。皇上了解其忠心与为人,对那些奏章不加理睬,并对上疏的人一一进行了斥责与处罚。
         王三善回乡之后,“恂恂于乡党,闭户读书、娱亲、灌园而已。未几,起公以考功,掌大计。”王三善不仅没有沉寂,反而又成了吏部的“考功郎”,负责对“外官”的考察。他敢于革除积弊,不畏权势,不怕丢乌纱帽,大胆管理行。”王三善以“右佥都御史”之职,巡抚贵州,并持节杖斧钺,统帅三军,投入了一场保疆土、平叛乱的大战役……
。王三善的后人王剑秋、王涛认真研究明史,他们认为,王三善在原有的考核标准之上,一定要强调四点:1、反对空话,注重实效;2、真正做到赏罚分明;3、贯彻朝廷诏命迅速,文书奏报及时;4、各级地方官员要突出政绩。只有通过这样的考察,才能切中时弊。从而使官吏的作风逐步得到扭转;地方官府的工作出现新面貌。
         “旋以忧归,服阕”。正当王三善整顿官吏作风初见成效之时,其母病故的噩耗传到京城,他旋即辞官回家,三年守孝。服满,刚刚脱去孝衣,朝廷又下诏令,“起公掌文选”。“文选”负责全朝文官的选拔任命,是一个要害部门,此任足见朝廷对王三善的重视与信任。那么,他干的如何,“公持心虚公,爱惜人才,欲化方隅,偕之大道。”王三善做到了大公无私,不拘一格降人才,携手并肩治国为民。但是,明朝已是风雨飘摇,政局混乱,令王三善大失所望,“公借妻丧以行”,他又一次辞官回乡。
        公元1620年,光宗皇帝即位,荐贤举能之际,朝廷召王三善回朝,委任太常太卿,即掌管宗庙礼仪、祭祀礼乐。“时蔺酋称乱,黔省告急,以节钺借才于公,公毅然请
。”王三善以“右佥都御史”之职,巡抚贵州,并持节杖斧钺,统帅三军,投入了一场保疆土、平叛乱的大战役……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4-9-7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祝楊荥老师及家人中秋节快乐! 回贴月饼.gif 贴中秋月饼.jpg

发表于 2014-9-7 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4-9-7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14-9-7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牛东方 发表于 2014-9-7 17:03
祝楊荥老师及家人中秋节快乐!


    谢谢“东方”老师吉言关注。遥邀论坛师友共度佳节,共享良宵!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4-9-7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论坛老师长辈及家人中秋快乐。节日愉悦! 回贴月饼.gif 贴中秋月饼.jpg

发表于 2014-9-10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