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根艺基地让留守儿童的梦飞更高2014-09-06 来源: 华西都市报 大都市 0
老师的心愿/
滑板少年、采果姑娘、蚂蚁上树……9月4日,华西都市报记者在邛崃高何镇红军小学的根艺操作室里,看到一件件由根果铸就的艺术品。它们的作者,是红军小学10岁左右的孩子们,它们的原材料,则是山里随处可拾的竹根、干果、木头……
“我们班里15个娃娃,11个都是留守儿童,根艺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高利是红军小学的老师,除了当班主任,还教数学、体育、美术,“希望好心人能买娃娃们的作品,我们设一个根艺圆梦资金,把钱存起来建根果艺术馆,成为留守儿童的艺术创作之家。”
化“腐朽”为神奇山里老师教娃根艺
去年“4·20”芦山地震后,邛崃高何镇红军小学校舍变成危房,孩子们只能在板房里过渡。红军小学并不大,一个老师要教一门主课,同时还要兼任其他课程。“我教数学,还代体育、美术。”高利说道。
对老师们而言,一个人招呼这么多学生并不容易。“娃娃们不少都是留守儿童,我们班80%都是,家里头都是老人带,难免任性,静不下来,我就想了个办法,教孩子们做根艺。”高利说道,“山里头离城远,我们条件也不好,能选的,都是大自然的礼物,竹根、干果、烂木头,就是我们创作的原材料。”高利老师说,“每天中午12点40到14点,我就在根艺操作室里辅导孩子们,我让他们自己观察、构思、选材、制作,一步步琢磨完成,动手又动脑。”
“梦想”做成“现实”作品入选美术教材
一开始,高利只想让孩子们练练手,“用竹根做根雕羊就行”,却不曾想到,想象力精彩纷呈的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惊喜。
“我有次在白鹤山,拾到了几颗松果,放了两个月都不知道怎么做,班上一位叫李涛的学生,说松果剥下来像花瓣嘛,然后慢慢剥下来,配合其他材料做出了花枝作品”,高利说道,“剩下的松果核也没浪费,一个小姑娘说,这是个娃娃的身体,最后做了个小娃娃。”
孩子们的作品,往往是他们梦想的折射。“地震时,何王鑫家里垮塌了,他做了个小楼房,用小木块拼接起的楼梯、小房间等等,可以用惟妙惟肖来形容,他说这就是他未来家的样子”,高利说道。
孩子们的艺术品,还在2013年入选了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的四川部分,“孩子们很自豪,每次把作品放在陈列架上,他们都很有成就感。”
根艺圆梦基金“希望爱心人士认购作品”
说起自己的梦想,高老师说,“地震过后,孩子们还是在板房里读书,我们学校都是留守儿童居多,我们希望以根艺为特色,建立一个留守儿童根艺基地,这样,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就能来根艺基地,进行学习和创作,同时,我们也欢迎城里的孩子们来基地学根艺,让两地的孩子们能真正手拉手,形成互帮互助。”
一直教育孩子们要“亲自动手、自力更生”的高利老师,希望这个基地可以用孩子们的作品换来。“娃娃们做了很多根艺作品,凝聚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我希望有爱心人士能通过认领或者购买根艺作品等方式,帮助我们建立根艺基地,为孩子们创作根艺作保障。”
华西都市报记者张路延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