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888|评论: 4

[原创]人在圣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5 16:54 | |阅读模式

人在圣诞

 

今日圣诞,我却将两眼盯着电脑屏幕,耳畔传来急急徐徐的川戏锣鼓,是老妻及女儿坐在我旁边看电视,正是他们百看不厌的《傻儿师长》。一个暖手袋递到了我的手边,顿时心头涌上阵阵天伦之乐的快感。

“爸,捉三郎捉的是哪个哟?”

“三郎?《玉堂春》里有个王金龙王三郎,《活捉王魁》里的王魁应该也叫三郎吧。”我忍不住卖弄起来,“是王魁。他上京赶考,流落街头,天寒地冻,奄奄待毙。妓女焦桂英救了他一命并资助他读书,两人就好上了。然后是到海神庙一番海誓山盟,定了百年之约。后来王魁金榜题名,攀上了当朝显宦,京城及第成佳偶,贫贱夫妻一笔休。气愤不过的焦桂英寻了短见,化作厉鬼,活捉负心郎。《打神告庙》《活捉王魁》一类剧目都写的是这个题材。”

女儿有些不解,“你平时又不看川戏,咋个知道得那么清楚哦?”

“嘿嘿,不瞒你说,还在你爷爷肩头坐马马裆的时候就在看这些戏了,还有不清楚的!”

五十年代初的农民,过了几年安稳的日子,常常会早早吃罢晚饭,呼朋约伴走上五公里路去金华镇看川戏。两三个小时过去又结伴夜归,一路上你一言我一语,热议的话题总离不开戏台子上那些花花绿绿的人影儿。我那时正是老爸的跟屁虫,看戏几乎上了瘾,耳濡目染,真的还知道了不少。

读高小时进了城,金华小学里有一班子小玩友,每遇重大节日,他们会去镇上的川剧团借来戏服,有模有样地登台表演几出。记得最清楚的就有《五台会兄》、《三难新郎》、《穆柯寨》等等。前不久到眉山,去一远房侄子也是我小学同学的家,我随便动问,“还记得亚萍吗?”

他乐哈哈地一笑,“……胯下骑的花花马,手头拿的铁疙瘩……。记得记得,好些台词现在都还能唱哩!那时她演穆桂英,我只能扮穆瓜了,呵呵。知道你们是高中同学,什么时候约她来家唱上几曲!”

后来我进了初中,出校门右拐右拐再左拐,不出两百米就是镇上的剧场天上宫了。好些时候,学校熄灯很久了,躺在床上平平仄仄翻翻覆覆不入睡,就是想听听那戏台子上似隐约又清晰的川戏锣鼓,心中默默哼着一些乱七八糟的台词唱腔,逐渐进入迷糊。哎,久违了!

可能是为了劝学,学校还请来戏班子,为全校师生上演过几场川戏,其中那出《写文章》,想起来总是令人捧腹,“……身穿绫罗簇簇新,三年读本百家姓,聪明……”。哈哈!

初一下期即将放暑假的时候,我劳动时摘树叶,不慎从树上摔下来,伤得不轻。校医室的吴老师免费供吃住,让我在他家住了半个月养伤。一待头上新伤初愈,他那与我同龄的孙子便约着我调皮起来,把老师的花镜片取下来在地上滚着玩。老师好几次指着自己的眼睛问我“崽崽,你看我这里还有片片么?”为了让我俩稍安勿躁,吴老会给我们许愿,“不准再搞我的眼镜,哪天听话了,就请你们看戏。”这还真管用,我们从此不摘他的镜片,到了晚上,他会一人给我们五分钱,我俩手牵手就溜剧场去了。

进了县高中,学习明显紧张,对川戏的兴趣也减了不少。没想到高二的一天,学校发出通知,要组织全校教师在大操场中秋赏月,欢迎学生自由到场助兴。中秋夜,月华如水,如果掉了一颗针在地上,我毫不怀疑自己的眼力能把它拾起来。老师们团团围坐,有吟诗作赋的,也有当场展示书画功力的,还有表演体操武术的,当然更有吹拉弹唱一展歌喉的……。教导处的鲜主任口音有点别扭,众人点他唱歌,请我们的语文老师为他二胡伴奏。问他唱什么,他回答说,“就唱蝶恋花,瞿瞿弦的。”我很是不解,问老师“什么是瞿瞿弦哦?”语文老师重重地拍打着我的肩,大笑起来,“小家伙,什么瞿瞿弦呀,鲜主任要唱的是瞿希贤谱的曲子!”当晚的压轴戏是赵校长的节目,因他是川戏的资深玩友,在县城也是小有名气,在场所有人都听得格外认真。他那段表演我至今想来仍历历在目。校长自拉自唱《长生殿》,还害得我第二天去图书馆找来白居易的《长恨歌》一头钻了进去。

前年在县城街头偶遇年已八十好几的赵校长,我特地向他敬了个鞠躬礼,“校长,学生看到你老身体还这么康健,好高兴哦!我现在都记得你当年在中秋晚会上唱的那折《长生殿》哩!”我的话引来了老校长一长串的哈哈。

今天是圣诞节,虽然受过一些西方文化的熏陶,但对这类洋节我却没什么兴趣。我感兴趣的只有心里那些永远无法抹去的传统印记,比如川戏剧目,便是其中之一。然而大雅废弛,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了,奈何!

2008-12-25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18:27 |

果然是我搞混了,忘了还有个张文远也叫三郎,没注意到当时电视上演出的是啥,也没看过这出戏。

特此谢过渔樵先生。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6 18:23 |

转网友江阳渔樵先生跟帖:

川剧<<活捉……>>戏很多,你可能是记忆混淆了。川剧(胡琴)<<活捉三郎>>应是活捉张文远张三郎。该折子戏内容为:

阎惜姣鬼魂不甘寂寞,来到阳世找昔日相好三郎张文远,要勾三郎魂魄到阴间与她玩乐。三郎不从,被阎惜姣鬼魂活捉。

    又:川剧中的八大<<活捉……>>如下:

    1、<<活捉三郎>>

    2、<<活捉子都>>

    3、<<活捉王魁>>

    4、<<活捉王槐>>

    5、<<活捉宿介>>

    6、<<活捉管辖>>

    7、<<活捉石怀玉>>

    8、<<活捉伍云光>>

发表于 2008-12-26 21:07 |

苦李说:"大雅废弛,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了,奈何!"

从电视里看到重庆解放碑圣诞夜混乱景象,警力出动不少,据说有40万人参与,还要申报吉尼斯纪录。今日之中华文化不知走向何方?

苦李说:"进了初中,出校门右拐右拐再左拐,不出两百米就是镇上的剧场天上宫了。"一点也没错。也引起我对川剧的回味。《做文章》里那富家子弟,说道:“……身穿绫罗簇簇新,三年读本百家姓,聪明……”。还 念白:"春来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又冷,收拾书箱好过年。"也许是如今一些学子的写照吧!也许他们对圣诞夜之类更有兴趣!

发表于 2012-6-8 22:46 |
捡一颗小米椒,O(∩_∩)O哈哈~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