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兰颂 --写在中国第一个烈士纪念日之际
(一) 少年追梦
青龙之阳仲夏天, 茅檐小舍诞英贤。
严慈相济父母爱, 东亭书院启蒙顽。
耕读传家守本分, 学成已至束发年。
军校川北招弁目, 追梦投军心如磐。
背景:公元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仲夏的一天,谢兆兰出生在青龙咀东边的茅屋中。公元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安錡八岁,随父到东亭书院启蒙读书。公元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兆兰学业已成,回家和哥嫂一起协助母亲务农。公元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春,兆兰考入成都四川陆军弁目队。
(二)加入同盟会
新军演兵北校场, 兵营驻扎凤凰山。
精英汇聚英雄出, 志存高远谢兆兰。
“恢复中华”为己任, 入会同盟为民安。
自此立下“民主“志, 为之奋斗志亦坚。
背景:公元1905年8月20日,由孙中山倡导的中国革命同盟会成立。公元1906年,同盟会会员黎清瀛、余切等积极运动在川陆军弁目队,介绍该队学员入盟,他们论及孙中山革命主张,谢兆兰感奋,毅然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为己任,加入了同盟会。自此,谢兆兰成为孙中山先生民主思想的忠实追随者,忠诚的革命党人。
(三)蓉城平叛
川人“保路”起风潮, 辛亥枪声震武昌。
岁末成都闹兵变, 叛匪烧杀居民慌。
昌衡大呼“川军耻”, 兆兰平叛越城墙。
川军整编赴渝地, 晋升五师三营长。
背景:公元1911年12月8日上午9点,成都东校场发生兵变,整个成都到处是烛天的火光和狂暴的喊叫声,藩库、银号、票号、商铺等无一幸免,城内外被抢掠一空。成都校场兵变发生后,蒲殿俊和朱庆澜吓得四散奔逃,尹昌衡却带着谢兆兰等同盟会骨干,翻越城墙,策马冲向城外凤凰山军营。尹昌衡大呼:“身为四川军人,却不能保川府平安,这是四川军人的耻辱。作为有正义感的四川军人,应立即进城平叛。”尹昌衡振臂一呼,谢兆兰等一批同盟会骨干立即带头响应,随即带兵进城平叛。1912年4月,谢兆兰随尹昌衡前往重庆,晋第五师第九旅十八团三营营长,谢兆兰部驻防万县、奉节一带。
(四)驻防万县
郁郁苍苍太白岩, 浩浩汤汤扬子江。
万县城筑长江北, 北岭东江忙布防。
太白鼓楼隔河望, 主城核心高笋塘。
苎溪河口尖沙咀, 酷暑严冬练兵忙。
背景:川东门户万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东汉时开始建县,名羊渠,蜀汉时称南浦,后魏时更名鱼泉,唐初始称万州。城区在长江北岸的太白岩下,站在长江边上,眺望城北的太白岩,只见它孤峰突起,怪石嶙峋,灌木丛生,郁郁苍苍。谢兆兰营的指挥部就设在与县衙比邻的大院里。告别酷暑,这冬天说来就来了,随着阵阵北风,梧桐和大青叶杨的叶子在疾风中纷纷凋落了。每吹过一阵寒风,经霜的树叶猝然脱离树枝,像一群飞鸟一般,在风中飞舞。
(五)万县保卫战
癸丑七月初三日, 川军五师誓讨袁。
川陕滇黔围渝府, 张钫重兵压万县。
曾奎战死尖沙咀, 兆兰巷战整七天。
鼐珍冲开撤退路, 遂引孤兵退梁山。
背景:1913年8月4日 (农历癸丑年七月初三),熊克武在重庆宣布独立,川军第五师誓师讨袁。卢师谛以不足一团的兵力接战陕军张钫一个师的兵力。陕军突破万州桥后,一部顺苎溪河向下,冲击城外沙咀;一部突击南津街卢部谢兆兰营指挥部,霎时间万县城枪声大作,杀声震天。曾奎营在城外沙咀遭陕军冲击,连长程融光阵亡,曾奎也在混战中牺牲,被陕军截取首级以报功,残尸后被当地人掩埋。
张钫见南津街久攻不下,又调驻江津之陕军驰援万县,集中优势兵力继续围攻谢兆兰营。谢兆兰将营部设在南津街真原堂,他指挥三营各部利用南津街的房屋作掩护,奋力抵抗,巷战持续七天七夜。卢见敌众我寡,部伍减员甚众,弹将尽无外援,遂命谢兆兰率部突围。连长程鼐珍主动要求率突击队撕破包围圈,掩护兄弟连队突围,谢兆兰看着亲如兄弟的爱将程鼐珍,叮嘱再三,说声“保重”,忍住眼泪命其出发。程鼐珍在突围时反复冲击,身负数创,突破包围圈时不幸腹部中弹,退奔九思堂,坐死于路旁。突围后,卢师谛、谢兆兰为图再起,遂引孤兵退入梁山。
卢师谛、谢兆兰部在梁山深困于陕军、周骏师、刘存厚师和黔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六)避难南洋
义军深困大华蓥, 沟壑洞穴来藏身。
袁逆颁布通缉令, 清乡围捕讨袁军。
民主志士遭杀害, 血染川东骇人闻。
虎口余生求再举, 避难南洋盼革新。
背景:梁山西北有一座大山叫华蓥山,华蓥山有一大峡谷,距广安县城55公路,邻水县城18公里。峡谷内沟壑纵横,地缝犬牙交错、洞穴连连、暗河深潭,使峡谷内神秘莫测。谢兆兰在十分凶险的情况下,将所带部队残部经梁平、邻水开进华蓥山腹地,进驻华蓥山大峡谷,谨守石门关不出。1914年1月23日,袁世凯应四川都督胡景伊之请,下令通缉反袁起义者108人,谢兆兰和熊克武、吕超、卢师谛等108名讨袁志士遭到通缉。为图再举,卢师谛、谢兆兰遣散部伍,分散突围。谢兆兰带着烈士程鼐珍的堂兄避难南洋。
(七)华蓥再举
兆兰受命孙先生, 孑身入蜀川东行。
酆都万县云阳地, 招集旧部据华蓥。
声震川渝惊陈宦, 与敌周旋锁石门。
华蓥再举为民主, 一身正气泣鬼神。
背景:1914年10月,孙中山先生对四川革命同志说:“中山以为讨袁,四川革命为急。”随即委任卢师缔为中华革命军四川司令官。卢师缔受命后,便指挥部下分别回国组织讨袁队伍。吕超、谢兆兰、薛国珊等随卢师缔从海外返回上海。紧接着,卢先后派遣吕超、谢兆兰、薛国珊、周渊如等潜回四川,会同革命同志,联络旧部,发动群众,组织讨袁民军。1915年2月,谢兆兰在“捕乱党急”的白色恐怖之下,只身潜回四川,把群众基础较好的四川邻水华蓥山腹地作为据地,并深入合州、酆都、万县、云阳一带召集旧部,组织讨袁民军。
陈宦派重兵围剿,谢兆兰紧守大峡谷石门关,带领讨袁民军与敌人周旋在华蓥山大峡谷的深沟、密林、溶洞之间。
(八)合川首义
蔡锷伐袁入四川, 兆兰策应江城行。
丙辰正月十四日, 建军首举合川城。
集合民军千余数, 攻城略地袭北军。
合川首义千秋事, 民国正史留英名。
背景:1916年2月,谢兆兰与癸丑之役在合川溃散的第十九团三营连长赵珍,该团团长周国琛之胞弟周渊如等人,从华蓥山同往合川,召集旧时部伍和讨袁义士,宣布武装起义,组建了中华民国革命军四川军第一支队。
朱之洪、梅际郇等编撰的《蜀中先烈备征录》1923年新记启渝公司排印本,(卷三)436页《赵烈士珍事略》中说:“帝制议倡,君与同志谢兆南、周渊如等潜往合川,招集旧时部伍,密谋起事。丙辰正月十四日(注:即1916年2月16日)议定攻取合川作根据,烈士请潜城内作援应,众俱许。二十(注:即2月22日)入城,不幸事泄被逮。二十四日(注:2月26日)遂遇害。”
1981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李新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第一部分“中华革命党军事讨袁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中写道: “在四川,自云南护国军攻入后,各地‘缙绅耆(qi)旧,游侠健儿,闻风群起,动辄千数’。其中不少是中华革命党人直接发动或接受中华革命党领导的。1916年2月16日(注:即丙辰年正月十四日),由上海返川的谢兆鸾(注:即谢兆兰),集合各路民军千余人,快枪七百余支,铜驼十余尊,在合州(注:即合川)首先倡义,宣布成立以他为司令官,黎握中(注:黎萼中)为参谋的中华民国革命军四川第一支队,活动于合州、酆都、万县、云阳一带。”
(九)谋取万县
大竹定下谋取计, 兆兰受命万县行。
昼伏夜出隐城内, 等待攻城枪炮声。
事泄逮狱豪气在, 拒供同党留英名。
慷慨就义为民主, 精神不死得永生。
背景:1916年3月,肖德民、谢兆兰、颜德基、傅晋卿诸同志商定:里应外合,谋取万县。决定由肖德民镇守大竹大本营。考虑谢兆兰部在万县驻扎有年,敌情、地形熟悉,决定由谢兆兰带少数部属变名、便装潜回万县作内应。由颜德基组织四川东路军一支队,公开进击万县。
《蜀中先烈备征录》记录道:“兆兰固师缔部将,兼治儒家言,貌癯而神和,忍嗜欲饥苦。袁世凯叛民国,滇军进窥四川,兆兰孑身入蜀,受命大竹民军,变名走万县,密谋以应。事泄逮狱,拷掠楚毒(注:意为严刑拷打,痛苦折磨),供不及党与(注:意为拒绝供出参与活动的同党)。知事张仲友杀之,膺上赏(注:意为张仲友因此受到北洋政府的嘉奖);警吏陈卫民叙功有差(注:意为陈卫民因此记功升官)。同时遇害者,有聂成章。临刑慨然无惧容。”
(十)建墓太白岩
兆兰牺牲惊故里, 乡邻哀悼兄弟悲。
三弟安育赴万县, 兄不安息誓不归。
历尽艰辛寻遗骨, 太白岩下立墓碑。
留下烈士冲天志, 民族振兴慰英魂。
背景:谢兆兰牺牲的消息数月后传回故里,家人悲痛,乡人追思。1917年(民国六年)4月,其弟谢安育(字鼎三)受家乡父老之托,前往万县处理兆兰后事,徒步经顺庆到重庆,沿长江坐船到万县,在船上遇万县参议李培之,李力议为在万县牺牲的辛亥英烈谢兆兰等建墓铭碑,以示纪念,获当地政府同意。谢安育和李培之一道,按坟签寻找安葬地,起骸骨入棺装殓。兆兰之遗骸用灯草固骨,白绸绕缠,移至万县太白岩西麓烈士陵园隆重安葬,墓碑上用隶体镌刻“烈士谢腾芳之墓”(注:谢兆兰,字腾芳),墓前立着高高的纪念碑,上书“四川北伐讨袁军阵亡将士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