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彭州20多公里的白鹿镇回水村,坐落着一座具有法国南方特色的建筑,叫领报修院,当地也称为上书院,是一座经历了百年沧桑的天主教教堂。1865年,法国传教士洪广化前往四川任四川牧区主教,并于1895年开始兴建领报修院,于1908年竣工,总共历时13年,整个工程动用民工近千人。竣工后,领报修院主要用以培养天主教传教士,1933年改为神哲学院,成为当时中国西南地区培养天主教神职人员的重要场所。1934年,领报修院遭泥石流袭击而损毁,之后由于没有得到修复,领报修院停止使用并被废弃。汶川312大地震,领报修院的残存建筑被彻底摧毁。从建成到毁灭,正好百年。如今是按照原样修复的。新修复的领报修院由于承建方还没有交付,所以内部尚未对游人开放。
领报修院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440平方米,坐西朝东,砖木结构,两楼一底,四合院布局,悬山式屋顶。主楼南北长约120米,进深约16米,共3层,每层16间,层高约5米,置内外走廊,底层为储藏室。从主楼正门沿环型石梯拾级而上,大门门额上的字迹清晰可见直译为“育种田”或“苗圃”的拉丁语,即“修道院”。 进正门,穿过20多米宽、12米长的门厅,是一个约60米宽、22米长的大开井。天井正面即为其主体建筑----高大挺拔的西式古典风格礼拜堂。礼拜堂钟楼约12米高、9米宽,共四层。南北两侧厢房高度与主楼齐平,均为二层建筑,内外两侧皆有走廊。上层共计60余间约十平方米大小的房屋,作为修生单人寝室用。下层则是教室、办公室、厨房、面包房等等,全系木质结构。
天主教成都教区在白鹿镇办有“初修”、“中修”和“神哲学院”三个院校,其中“初修”在无玷书院(俗称下书院),学制4年;“中修”在领报修院(即上书院,1908年至1933年名为“中修院”),学制5年,主要学习拉丁语的语文、作文、地理、历史、罗马战争史、波斯战争史等内容,同时学习天主教基础常识、教义,听“弥撒”等;1933年,“中修院”改为“神哲学院”,学制6年,每年收各中修院毕业生中的优秀者,主要学习哲学、逻辑学、本体学、形而上学、宇宙学、心理学以及伦理神学、论理神学、圣经和教会的法典、礼仪、历史等。
天主教传入中国最早始自唐代,成为景教,没有能在中国扎下根来。近代传入中国则是明清时期已经改革后的天主教了。国人对天主教多作异教看待,没有人愿意受洗入教,无知的小孩也向传教士的住地扔石子、掷砖头,中国官吏也甚少支持。著名的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曾叙述道:“他登上了凄惨的旅程,途中他沉思着他经历了千辛万苦而没有什么结果,好像他全部的意愿是一场空,他全部的努力统统白费。”
一位皈依了天主教的韩婆婆告诉我们说:“当时教会为了吸引群众人教,设医院,免费施放医药,提供田地租种,成立孤老院和免费学校,主持婚丧嫁娶。当时的上书院也是收养孤苦儿童的场所,“解放前的书院好红火哟,经常都有两百多名学生在这儿念书,做操……”当年,许多孩子在这儿得到了照顾并读书成才。那些被神父治愈的病人自然也成了天主教忠实的信徒。书院就这样被慢慢地接受了。韩婆婆家已是四代信徒,小孩一出生就请神父施行洗礼。在欧洲的天主教国家男子传教发展了两个以上的信徒则可以免除服兵役。教徒们传教是不遗余力,他们不是靠说教,而是靠为人们做好事,通过做好事来感化人们,使人们皈依的。虔诚的信徒们自认为这种为他人做好事是传递神对人们的爱!
随着彭州旅游的热的兴起,白鹿镇已日渐成为一个具有法式异国风味的旅游景点。听说2005年9月,法兰西第一美女苏菲·玛索因参加法国文化年活动来到成都,韩红、古天乐、杨千嬅、杨采妮、关牧春、任贤齐、刘嘉亮等众多名星并特意来到白鹿镇上书院拍摄外景。领报修院近年来吸引了不少善男信女、学者、游人和摄影爱好者前来考察、研究和旅游、观光。我们走在白鹿镇的街上,常常能看到有大批学生来此写生画画,还有不少都市时尚青年来此拍摄婚纱。上书院经过一番修旧如旧的精心重建,已经恢复了往日的容颜。麻辣网友沾了社区开展“一路向北“旅游摄影活动的光,活动组织者特地请上书院的管理方打开了内院的门,让我们进去看到了那白色双塔高耸的教堂建筑,站在建筑前,回想着百年来上书院的风风雨雨,真是令人感慨,令人唏嘘。 本帖最后由 民康 于 2014-10-13 14:31 编辑
本帖最后由 民康 于 2014-10-13 14:44 编辑
本帖最后由 民康 于 2014-10-14 11:0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