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475|评论: 8

[交流共享] 【荐读】 隆学义:川剧绝技岂止变脸 (重庆晨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3 23:08 | |阅读模式

                      川剧绝技岂止变脸

           来源:重庆晨报 | 时间:2014-10-13 08:08:08  记者: 隆学义
   
  

川剧有许多美,美不胜收。因为孤陋寡闻,只能就我几十年所见所闻所学所写,当一回“言(盐)贩子”。
川剧传统剧本文学,像一个海绵体,兼收并蓄了中国雅文学与俗文学的养料(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形成了雅俗兼容的风格,体现了有别于其它剧种文本的巴蜀文化优势。



川剧文学秉承了巴蜀文化的灵异,时而大雅,如入芝兰之室,芬芳沁心,又好似挑花上市,鲜香袭人;时而大俗,如进鲍鱼之铺,虽腥不秽,但粗俗的却犹如挑粪过街,恶臭扑鼻。幸而历代一些文人才子如黄吉安、赵熙、刘怀叙、冉樵子、李明璋深度参与川剧文学创作,把芝兰之芳与鲍鱼之腥,拿捏在一定分寸之间,成为中国戏曲文学之“独美”。一时间,名士、学者、教授、政要,津津乐道,而推车贩浆、挑葱卖蒜的百姓,茶余饭后,也说得口水滴嗒。
请看:
“更阑尽,夜色哀,/月明如水浸楼台,/透出了凄风一派。”(赵熙《情探》)
“梨(谐“离”)花落,/杏(读“恨”谐“恨”)花开,/梦绕长安十二街……”(同上)
这是何等意境、情境、心境的交融?
“你看那:/鸳鸯鸟儿,/成双成对,/好一似和美的夫妻,/白日里并翅而飞,/到晚上来交颈而眠,/我与潘郎虽则是相亲相爱,/怎比得那鸳鸯鸟儿,/一双双,一对对,/飞入在波浪里,/永不离!”(《秋江》)
又是一首江山如画、红颜思春的散文诗!
“我学医,无实学,/样样都是听人说。/牛病马病都医过,/不论外科与内科……疔疮背瘩找到我,/不用药医用刀割……/若是神仙找到我,/不死都要脱层壳。”(《请医》)
好一个庸医的自白书,诙谐到家了。
我在拙作《金子》中用“拟人”兼“对仗”的修辞格,写金子的复杂矛盾心理:
“风叫魂,雨落泪,/雷喊冤,电发威。/风雨雷电齐相会,/冤仇爱恨聚一堆。”
又用“镶嵌”加“排比”写金子丈夫焦大星的纷繁沉重的纠结:
“加不完深深情意好,/减不去重重心思焦,/乘不来一家一天开口笑,/除不尽半时半刻怨气高。”
我十分注重剧本唱词的文采,崇尚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熬。人一能之,我以十能之;人十能之,我以百能之。时不时为一句、一词、一字斟酌几天,甚至数月经年仍心怀忐忑。常以蝼蚁负重之力,蟋蟀弹高之劲,龟鳖耐苦之韧,犬马任劳之勤,不断进行“雅”的推敲。
而我文本中的好些人物说白:“真感情要命,假感情要钱”,“男人越结越害怕,女人越嫁越胆大”,“生好过,活好过,生活不好过”,“驼背儿思念太太,叫——驼儿思太(托尔斯泰)”等等,多是我长期茶馆生活“俗”的观察与提炼。
当剧场观众纯粹为我文本的唱词、说白,鼓掌、喝彩、哄堂爆笑的时候;当一些大学生不顾剧场光线幽暗,迅速抄写我唱词的时候;甚至一位老教授忘了看舞台,始终专心阅读电子屏幕上唱词的时候;我深深感到编剧工作的价值,常常为此偷偷乐一番。
雅不避俗,俗不伤雅,大俗大雅,雅俗并存,这正是川剧文本雅俗之美的霸道之处。




    川剧艺人,在技巧上异禀天赋,极富天才,可称神乎其技。据传,一位川剧前辈名角演三国戏《八阵图》,在扮演东吴大将陆逊困阵时,使用了罕见的“耍翎子”:
    只见陆逊头盔插有的两只翎,一只直立在上,一只偏倒一侧;或两只并排直立头上(这我见过)。这都不算神奇,更有艺人在两只翎尖各套有一个小铃铛,并立时竟互相碰撞,叮当作响(这仅听说)。




    还有艺人演《水漫金山》中的韦驮“踢眼”。一般是预先画好的“眼睛”贴在靴子尖,表演时踢在眉间(我见过)。更有艺人在左右靴尖上各画贴好半只眼,分别先后踢在眉间合成一只眼(只听说过)。这就绝了。
    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1960年)从重庆六中考进四川大学中文系,刚到成都,恰逢雅安名角彭海清(艺名面娃娃)正在上演《打红台》。此戏写笑面虎水贼萧方“多行不义必自毙”的一生,反派角色贯穿始终,为川剧仅有,震撼剧坛。曾为美学家王朝闻精心研究,并收入论文集《一以当十》。彭演萧方杀船时的“藏刀”,表现其性格两面三刀,真是绝乎其技,令我终生难忘。
    另外,《别洞观景》中的脚尖直立行走的“占占步”(誉为中国芭蕾),《活捉石怀玉》中的“耍蜡烛”,《治中山》、《水漫金山》中的“变脸”,《跪门吃草》中的“盘水发”,《放裴》中的“飞褶子”,《活捉三郎》中的“提火巴人”,《拿虎》中的“踢帽子”,《水牢摸印》、《逼侄赴科》中的“飞跪”,《反朝歌》中的“变胡子”,《断桥》中的“变脸”、“飞褶子”、“提火巴人”、“甩水发”综合运用等等。种种绝技,精彩绝伦,岂止一个“变脸”?今人以为代表川剧的只是“变脸”,实在是误导。
    川剧技巧不在功夫多深,而在绝妙天成,它贴近人物个性,是此情此景的内心外化,让技巧体现在更深的人文层面上,不光是杂耍式的欣赏性。
    川剧是中国戏曲集大成的剧种,具有开放性、包容性与创造性。它的声腔容纳了全国剧种所有声腔,形成了昆曲、高腔、胡琴、弹戏(梆子)、灯戏五腔和鸣的大汇聚。其中高腔特别突出,帮腔更是优秀。但与全国剧种相比,川剧唱腔并非集体强项,在此,从略了。
    当今,尽管戏曲衰微,已是小众艺术,但在世界艺坛上,中国真正拿得出手的还是独一无二的戏曲艺术(当然包括川剧艺术),而非电影、电视什么的。
    我是一只喜欢爬稿纸格子的蚂蚁。我或许也是一条正在吐丝、作茧自缚的蚕。我最想让大家来看的是我变蛹、破茧之后化成的蝶——我的戏曲作品。川剧作家大约有三十多个,重庆人最多,占了十多个,三分之一以上,这很让我引以为荣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4-10-14 08:50 |
好文欣赏了

2018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4-10-14 20:14 |
: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victory:

发表于 2014-10-15 21:18 |
:):):):):):):victory::victory:好文章

发表于 2014-10-16 07:49 |
好文共赏。:victory::victory::handshake

发表于 2014-10-16 11:46 |
100701msiodx917ttxjxox[1].gif

发表于 2014-10-16 11:47 |
105624nxxooao0h1x2f22h[1].gif

发表于 2014-10-16 13:14 |
隆乃巴渝戏曲巨编,何系记者矣!:)

发表于 2014-11-1 17:03 |
:):):):):):victory: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