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166|评论: 17

[生活•情感] 【来说一段身边的历史】张献忠的死地之谜?——————盐亭还是西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4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凤凰坡
                 1、       
    在成都,过九眼桥,曾有一废塔,称之为回澜塔。明代万历年间,布政使余一龙因江流激,为居高临下而镇之所建。张献忠据蜀时,以蜀王府为宫殿,承天殿为议事大厅。可有次张献忠带兵路过,登上回澜塔,语从官云:“桥是弓,塔是箭,弯弓正射承天殿”,遽命毁之。《蜀碧》云:  “就其地,筑将台,穿穴取砖,至四丈余,得一古碑,上有篆文:
*
      修塔余一龙,拆塔张献忠。
     岁逢甲乙丙,此地血流红。
     妖运终川北,毒气播川东。
     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
                         炎兴元年诸葛孔明记。
    至肃王督师,攻献于西充,射杀之,乃知吹箫不用竹,盖肃字也。大师鲁讯在读过这段故事后一语道破:“《蜀碧》一类的书,记张献忠杀人的事颇详细,但也颇散漫,令人看去仿佛他是像“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样,专在“为杀人而杀人”了。他其实是别有目的的。他开初并不很杀人,他何尝不想做皇帝。后来知道李自成进了北京,接着是清兵入关,自己只剩了没落这一条路,于是就开手杀,杀……
    所以张献忠的举动,一看虽然似乎古怪,其实是极平常的。古怪的倒是那些被杀的人们,怎么会总是束手伸颈的等他杀,一定要清朝的肃王来射死他,这才作为奴才而得救,而还说这是前定,就是所谓“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但我想,这豫言诗是后人造出来的,我们不知道那时的人们真是怎么想。
    显然,塔子修建于明朝,怎会留有诸葛孔明的石碑?且三国的诸葛孔明有口水预言诗,明确提到一千余年以后明末的“张献忠”?这些都不合情理。张献忠身上的流言是很多的。比如,有说他是“天神下凡”的:“流流贼,贼流流,上界差他斩人头。若有一人斩不尽,行瘟使者在后头。”张献忠本身也很受用这样的说法:成都九眼桥开杀时,天阴欲雨,雷声大作。张献忠“怒指天曰:‘尔放我下界杀人,今又以雷吓我耶?’用炮还击之”。 《蜀碧》记载: 张献忠被射中胸口后,还能拔箭在手,大叫道:“咱生在燕子岭,死在凤凰山。”像裹足布电视剧一样,“主人公”三两下是断不了气的,非得说点什么才死。于是又人传,张献忠是燕子星下凡,碰上凤凰了,就该他死了。这类民间传说一般摆故事人的“加工与再加工”,以讹传讹,最后越传越虚,时日一长,假作真时真亦假,让人真假难辨。
    鲁讯一眼看出:《蜀碧》与《蜀龟鉴》这类书,编造或记载这类荒诞的预言故事“是后人造出来的”。其用意我想不外是是想证明“张献忠天命不允”,二或更想突显“肃王”的战绩与功业。
    中国古代像这样有们有意编制造预言诗一样的流言是很多的。如陈胜吴广起义时,模仿狐狸的声音叫喊:”大楚兴,陈胜王!”。像黄巾军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在今天看来,其实就是舆论战、新闻战与心理战。
    《蜀碧》中的种种流言,交待了张献忠要死,且死法是“吹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神不神嘛?至于为什么要发动这样的“舆论战”,笔者将在后面的“和硕肃亲王豪格”的章节中详细交待。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里还是先说一下张献忠。

本帖最后由 九龙闲人 于 2014-10-14 11:30 编辑

本帖最后由 九龙闲人 于 2014-10-14 11:42 编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8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4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1、     盐亭诛

    作为一个四川人,不可能不提到张献忠。
    各种版本的“八大王剿四川”的故事,在茶馆酒肆听贩夫走卒胡侃,在学舍课余与师生闲聊,从小就听人在讲。大意正是因为八大王把四川人杀完了,我们的先辈才“湖广填四川”从麻城县孝感乡而来。
而且就是在鲁记的《晨谅漫记》与《病后杂记》这两篇文章里,我曾发现,张献忠与我,真还有段隐约的关系。因为文章后面有关张献忠条的注释提到:
15〕张献忠(1606—1646)延安柳树涧(今陕西定边东)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崇祯三年(1630)起义,转战陕西、河南等地。崇祯十七年(1644)入川,在成都建立大西国。清顺治三年(1646)出川途中,在川北盐亭界为清兵所害。旧史书中常有关于他杀人的夸大记载。
〔29〕关于张献忠之死,史书上的说法不一。据《明史·张献忠传》载:清顺治三年(1646)清肃亲王豪格进兵四川,“献忠尽焚成都宫殿庐舍,夷其城,率众出川北,……会我大清兵至汉中,……至盐亭界,大雾。献忠晓行,猝遇我兵于凤凰坡,中矢坠马,蒲伏积薪下。于是我兵擒献忠出,斩之。”但《明史纪事本末·张献忠之乱》说他是“以病死于蜀中”。
这是我少年时读《鲁讯文集》的一个意外收获,因为在有关张献忠的注释条,都注明了杀人魔王张献忠死难的一个地方:川北盐亭界。
*
    我为什么会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呢,一说你就明白了,因为:鄙人正是川北盐亭县人。呵呵,在中学那个把鲁讯尊在“文学神坛”上高高坐起的时代里,能在大师的文集里看有提到自己偏僻的家乡,还是有些小激动的。可终随时日已久,便渐渐谈远了。直到多年以后,依然还喜欢文史的我想在《盐亭县志》里找寻家族人物与迁徙的印记,却再次发现张献忠的记载,乾隆《盐亭县志》影印本650页言:
    三年(顺治三年,1646年)献贼谋窥西安,乃尽焚成都宫殿庐舍,夷其城,率众出川北至盐亭界,大雾晓行,猝遇我大清兵于凤皇坡,中矢坠马,蒲伏积薪下,擒出斩之。
    按:明史旧传献贼死于西充境上,旧邑志载此。似未确,姑存以备考。
    可见:乾隆时重修县志(1786年),就提到:旧县志(如清顺治八年版、康熙三十六年版、乾隆十二年版与乾隆二十七年版这些早期的县志)都载明了张献忠死于盐亭界一个叫凤凰坡的地方。而清初时就已经有“西充凤凰山”这样的说法了。故后注有存一备二,以供后考。
    有急性的史家与断章其义的西充学人,于是就得出结论:“早在清代乾隆时,盐亭县志就已否定了盐亭说的观点”。更有足不出门的研究者,浅薄的引用一句,“据查,盐亭并无凤凰山”便轻易的推倒“盐亭说”的可能性。并以此来论证“西充说”的成立。这些年,张献忠死于“西充凤凰山”一说的声音是越来越大,更得到一些史学大佬与声名卓著的学者们轻率地引用与认定。渐成一边倒之势。
    这就奇了怪了,我至今在《盐亭县志》看到这一句,尚无法看出,在哪一点上盐亭人就自我否定了“盐亭说”。只看到盐亭县志客观地在张献忠条后注释:明史旧传张献忠死在西充境上,然而过去的《盐亭县志》载在盐亭界凤凰坡这个地方,好像没有确论,所以存此说以备后考。马上翻了下《明史》张献忠传,值得诧异的是,其记录如下:
    顺治三年,献忠尽焚成都宫殿庐舍,夷其城,率众出川北,又欲尽杀川兵。伪将刘进忠故统川兵,闻之,率一军逃。会我大清兵至汉中,进忠来奔,乞为乡导。至盐亭界,大雾。献忠晓行,猝遇我兵于凤凰坡,中矢坠马,蒲伏积薪下。于是我兵擒献忠出,斩之。
    非常巧合的是,《明史》的记载与《盐亭县志》雷同,压根儿就没提“西充县”,而且是“凤凰坡”,不是“凤凰山”。
    大家应该知道,国史、方志与杂说(也称为野史)这三类书的各自所拥有的“证据力度”。国史重于方志;方志大于野史。这种“重”大不一种简单的大在,而是一种“权威性”。官修国史代表“以国家的高度对某件事情的最终认定”,故而国史、方志与杂说相冲突时,以国史为准。


本帖最后由 九龙闲人 于 2014-10-14 12:13 编辑

发表于 2014-10-14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版本太多了,到底是盐亭还是西充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4-10-14 14:2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张献忠这个人,在小时候读书的时候被认定为伟大的农民起义,是正面的。长大后,在很多书籍和网络报道中对他更多的是负面的记载,当时还让人觉得迷惑不解
我曾经也在鲁迅的《华盖集》里的注释中看到"张献忠,…年,死于盐亭界!"的说法,具体死因不知,当年也为在大师的书里看到盐亭而兴奋不已,同时,我还以为是盐亭人所为,为盐亭人能够解决掉这个杀人狂
而自豪 本帖最后由 周骑轮 于 2014-10-14 14:28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4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爱家乡美 发表于 2014-10-14 11:58
这个版本太多了,到底是盐亭还是西充

                                                            3、凤凰山
问题的关键是盐亭县有没有凤凰山,或者凤凰坡的地名呢?
有一位广西籍的壮族高级工程师李仲华,从其网上公布的履历来看,长期在广西南宁工作。不知为何却偏爱对四川西充的文史研究,其著作《地灵人杰话西充》、《张献忠在西充》等,其在《文史杂志》1987年04期登载一篇小文《张献忠殉难西充凤凰山》,此文我详细看了。他首先列出张献忠的殉难地的三说:
一:《明史》记为盐亭凤凰坡;
二:《绥寇纪略》和《怀陵流寇始终录》记为西充、盐亭交界之凤凰山;
三:《西充县志》、《荒书》、《蜀乱》、《蜀碧》等史籍则记为西充凤凰山。
按理紧接着就该对此三种说法进行对比与论证,值得奇怪的是,李文中缺乏这一环节,紧接发表了如下的文字:“其实,第三种说法才是与客观实际相符的。这不仅因为持此说法的人最多,而且查西充与盐亭的历代地图,盐亭无凤凰山,盐亭与西充交界也无凤凰山,西充凤凰山,至今则仍存其名,并有张献忠殉难于此的种种传说。”即没有进行论证分析,直接下了断语。
这就有点儿怡笑大方了,哦,不,不算方家。假设把上述这段话读与盐亭街头众生,都会被路人耻笑的。显然,李仲华这位高级工程师有可能都没认真查“西充与盐亭的历代地图”,更没有来过盐亭。不然,不会闹这么大一个笑话。而且居然把“持此说法的人最多”当成一个评定标准,显得很外行。这是在某间房子里“持此说”的人最多,还是在一个群,一个论坛经过投票统计的人很多?没有标准的。大家都知道,历史真相,是不能根据某一说传说的人数多少来决定的,或某个人声音很大,地位很高,就可以得出结论。更不能轻率地就下了一些“文史研究者一生都不敢妄下的结论”。
很显然,盐亭不但有凤凰山,而且还很出名。
县城东门对河就一座,曾被笔者赞为“盐邑人文第一名山”。古潺亭曾矗山顶,盐亭名宦董叔封常游宴于此,劝课农桑,历朝历代文人墨客诗文赞述,且有盐亭香火最旺盛之凤灵寺傍山而建,规模宏大,为盐邑最大的佛教活动场所。近年有宗门大德南怀谨之授业恩业,民国一代禅宗大师“袁焕仙”的灵骨归建于凤灵寺,让此山、此寺、此邑皆倍增光辉。然而。明史与县志等记载的张献忠死难于此的凤凰山,却并不是指县城东门这座凤凰山。
《太平寰宇记》:凤凰山,在县城东九十步,高一里,西临盐亭水,孤峰绝岛,峭壁千仞,旧名潺亭山。隋开皇四年,县令董叔封有德政,时游宴于此,后人因号曰董叔山,亦曰董政山。《十道记》:董政山,原名凤凰山。
可见,此凤凰山孤峰绝岛,峭壁千仞,并不会被用来驻军或路过此山。且盐亭人都有记忆:现在的东门桥与北门桥,都是后来修的。民国时修潼保公路,一直是遵循古道,从西南门入北门出。明朝时更是如此,从富驿入盐亭,由灵山铺来,经沙河铺进入县城底铺。这是一条古道,潼川府至川北一带保宁府的大道。说来没有到城东门对岸凤凰山去打仗或过兵的道理。反而城北的营盘山,记载相传是张献忠部在此宿营,而得名。
所以,这也让很多文史家,哪怕是盐亭本地的文史研究者都感到困惑与不解的地方。他们无法去印证《明史》的说法,更不敢去响应清初大学问家吴梅村的张献忠在“盐亭诛”的观点。于是,这就更让“西充说”成为流行,甚至一度成为唯一与正确的版本。
盐亭另有一座凤凰山。
且地理位置恰恰就在西充、盐亭交界。在今洗泽镇安佛场,紧邻西充县鸣龙镇一带,不仅有座凤凰山,而且该村还叫凤凰村,此山东去约五公里,就出盐亭界。而且更巧合的是:此山还是条大路,山后旧有“马郎驿”,是原顺庆府至潼川府的大道,系现今西充县至盐亭县的“义盐公路”的古代版本,维系着两县交通。
此凤凰山虽说并不为盐亭全县人民熟知。但老金孔、八角两区人民却都是知道的,位置就在大仁公路“洗泽路口”处,公路翻山而过,在凤凰山形成一个“Z”字大弯,为金孔八角两区人们必过之道。此凤凰山有山坡,且山坡当大道。未修公路以前,是依山直接翻的坡,故旧又称凤凰坡。
显然。如若真如《明史》与《盐亭县志》所述:张献忠死地在“盐亭界凤凰坡”的话。那从西充县至盐亭城,方圆几十公里。唯此地无疑。况《绥寇纪略》和《怀陵流寇始终录》还直接记录,为西充、盐亭交界之凤凰山。也正是此地。沿着西充、盐亭两县交界,一一排查,再也没有如此山这般合适《明史》的山形地理,离此不远南部建新镇尚有一座“凤凰山”,但与史事不沾,故而排除。此四座凤凰山地位图如下:
也就是说:广西李仲华整理的张献忠殉难地的三说,实际就两说,即盐亭说与西充说。前两种说法,合为一说:盐亭凤凰坡,即西盐两县交界不远的凤凰山的山坡。这非常符合史籍定位。
只因为此山隐在乡间人不识,籍籍无名。其历史声名为“西充多扶镇” 同名的另一坐小山所夺。很多研究张献忠的学者,甚至包括著有《大西军史》的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的王纲教授都没有注意到此山的存在。而否定了《明史》的记载,将张献忠的死难地定在西充多扶镇凤凰山。现在去西充凤凰山考察,根本也看不到一点张献忠有清军大战的印记,但若你足够用心打听,从圭峰禅院后门上山,或许你可以看大家指给你说的张献忠的碑,而此碑,正是1983年3月13西充县政府新立的,农民革命领袖张献忠殉难地。而碑文正是王纲教授所撰。其用意是将“西充说”作为一种定论。
由于王纲教授也压根就不知道“西充盐亭交界”还真有一座凤凰山,王纲一文《张献忠牺牲的地点》故得出“凤凰山并在在西充盐亭两县之交界处”的结论。并拿《蜀碧》、《蜀难叙略》、《蜀破镜》、《小腆记传》、《井蛙杂记》这样的野史与杂家之言来否定《明史》、《明纪》。拿《西充县志》、《直隶绵州志》、《彭山县志》、《合州志》这些编写年代不一的方志与“方志的再引用”来否定正史。说实话,这种方法首先就不可靠。打个类同的比喻,就好似地方土政策与小规定,竟然否定超越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的权威。
《明史》的修订是很认真严肃的国家大事,专门成立有“国史馆”,参与者全是当朝最有名望的学者与史家,他们能接触到最机密的核心资料,搜集信息的手段与范围也很广,前后经历几修几改几个阶段。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假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大学士冯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等奏请,正式设置副总裁官,以学士、侍读学士詹霸等十一人充任,并且选定纂修、收掌誊录官
康熙年间修《明史》者,可谓人才济济。有当时的著名文学家朱彝尊尤侗毛奇龄等人。但出力最多的是清初著名史家万斯同黄宗羲的得意弟子万斯同,便是当时被委派参加明史的编撰人之一。黄宗羲的儿子、顾炎武的外甥,也都参与其事。这样,就相应地保证了明史的质量。万斯同是一位出色的史学家。清初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评论他:“专意古学,博通诸史”,熟于明朝掌故,对自洪武至天启的“实录”,皆“能暗诵”,了如指掌。
至乾隆四年(1739年),清政府又第三次组织人手修改明史稿,这才形成定稿的《明史》。因为这次修书总裁为张廷玉,因此现在通行的《明史》题为张廷玉等撰,张廷玉是唯一在在清朝中配享太庙的汉人。
像上面这些大家,他们能一个又一个的在张献忠死难地点上犯错?或知道错误而不修正过来?让自己经手的国史,其正确度还不如方志与野史?
他们是如何肯定了盐亭说,而将张献忠“盐亭诛”作为一种“国家性的说法”从而保留在《明史》中?这难道真是他们这些大家学者们一群人,甚至几辈人的疏忽?
同治年间的西充县令高培谷也非常困惑此事,其著有《凤凰山》一诗:共说元凶就此刑,何因载笔误盐亭。显然,他们都非常不明白,为何西充民间的百姓都传言张献忠是死在多扶的凤凰山,为何《明史》的记载却是盐亭凤凰坡呢。
这个,很多大家都没有搞清的问题,我能理明白吗?
从五年前我重提张献忠“盐亭诛”这个观点起,就多少次地问我自己。不要厘不清不说,还闹个笑话把自己套进去就不好了,于是多少次又把笔搁下。如今,经过五年持续的收集、学习与阅读,我觉得,跟这个话题,如此有“缘份”的我,可以来偿试着说一说了。权当抛砖引玉吧。

发表于 2014-10-14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原高凤乡有一个地方叫杀人坪,哪里西充、盐亭、射洪交界,相传张献忠当年就在那里举刀杀人。

发表于 2014-10-15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闲人文章考证充分,令人信服!

发表于 2014-10-15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发表于 2014-10-15 17:3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10-16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多多益善!:)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4-10-18 08:50
我早就怀疑历史上说盐亭无凤凰山,我母亲的二妹就嫁在这山下。难道这名字是后起的?

发表于 2014-10-18 09:1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10-18 15:2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4-11-4 05:16
盐亭,的永泰就个凤凰山,盐亭县城所有人都知道凤凰山在城边上

发表于 2015-6-20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的盐亭县,比现在要大得多,首先要考证当时盐亭的县界范围。
      在唐朝:《舆地纪胜》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南充及梓州之盐亭县,阆州之南部县部分地置西充县。今盐亭县东南境距西充县城约20千米地划入西充县。
   《太平寰宇记》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永泰县时,阆州西水,剑州黄安等地入今盐亭县境。
唐置永泰,宋置东关,于元至元至正间(公元1335年—公元1368年)并入盐亭县时,西水流域之地入南部县,杨桃溪入射洪县,盐亭县之东南境益狭。
    清乾隆《盐亭县志》记,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省射洪县入盐亭县。洪武十三年复置射洪县,盐亭县境域增而复减。
明代,富驿、秋林地悉属盐亭县。清初,秋林以扩大潼川府首邑之故,划归三台县;富驿以明大将王弼袭禄地之变而入南部县。至此,盐亭由一大县而变为蕞尔小邑。
     从历史变迁和现代地图上分析,张献忠既然牺牲在盐亭和西充交界的凤凰坡,应该在西充县城的北部、西北部或者西部,绝不不应该在西充县城的东南部多扶镇(如果这样,整个西充县城都被盐亭包围了)。说的是凤凰破,而不是凤凰山,一个山,肯定不知一个坡,就像珠穆朗玛峰就有东坡、北坡和西南坡三面。两县交界的的通道,如果没有河流和峡谷(平原地区除外),肯定要翻山越岭,从山麓,攀登山坡,到垭口,进入山的另一面,开始下坡。说的是盐亭界,至少说明,张献忠应该牺牲在山的盐亭这面的山坡上,而不在西充那边。
     支持老兄的观点!
     
《汉潺亭考》载:“自西水县以东,南迄东关,凡水之入涪者,悉为蜀地,亦即潺亭之域。”古之盐亭县境,南至今蓬溪县郪水,北至今南部县西河,西邻今三台县涪江,东近今西充县城,殆方百余千米。两晋、南北朝至隋,盐亭县境域虽常有变,但均纳有今三台、蓬溪、西充、南部及射洪等县部分地区。

发表于 2015-6-20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典型的吃饱撑的的,一个祸国殃民的家伙,现在还讨论他死在哪,有何意思?要给他杀人立碑立传?
发表于 2015-6-22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史上的盐亭县,比现在要大得多,首先要考证当时盐亭的县界范围。
      在唐朝:《舆地纪胜》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南充及梓州之盐亭县,阆州之南部县部分地置西充县。今盐亭县东南境距西充县城约20千米地划入西充县。
   《太平寰宇记》记,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永泰县时,阆州西水,剑州黄安等地入今盐亭县境。
唐置永泰,宋置东关,于元至元至正间(公元1335年—公元1368年)并入盐亭县时,西水流域之地入南部县,杨桃溪入射洪县,盐亭县之东南境益狭。
    清乾隆《盐亭县志》记,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省射洪县入盐亭县。洪武十三年复置射洪县,盐亭县境域增而复减。
明代,富驿、秋林地悉属盐亭县。清初,秋林以扩大潼川府首邑之故,划归三台县;富驿以明大将王弼袭禄地之变而入南部县。至此,盐亭由一大县而变为蕞尔小邑。
     从历史变迁和现代地图上分析,张献忠既然牺牲在盐亭和西充交界的凤凰坡,应该在西充县城的北部、西北部或者西部,绝不不应该在西充县城的东南部多扶镇(如果这样,整个西充县城都被盐亭包围了)。说的是凤凰破,而不是凤凰山,一个山,肯定不知一个坡,就像珠穆朗玛峰就有东坡、北坡和西南坡三面。两县交界的的通道,如果没有河流和峡谷(平原地区除外),肯定要翻山越岭,从山麓,攀登山坡,到垭口,进入山的另一面,开始下坡。说的是盐亭界,至少说明,张献忠应该牺牲在山的盐亭这面的山坡上,而不在西充那边。
     支持老兄的观点!
     
《汉潺亭考》载:“自西水县以东,南迄东关,凡水之入涪者,悉为蜀地,亦即潺亭之域。”古之盐亭县境,南至今蓬溪县郪水,北至今南部县西河,西邻今三台县涪江,东近今西充县城,殆方百余千米。两晋、南北朝至隋,盐亭县境域虽常有变,但均纳有今三台、蓬溪、西充、南部及射洪等县部分地区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