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522|评论: 0

所有的创作都离不开养育他的川西坝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6 16:35 | |阅读模式

                                所有的创作都离不开养育他的川西坝子
                                          ——记邛崃市牟礼镇永丰场乡土儿童文学作家韩蓁
本期关注
      韩蓁,本名韩作成,邛崃市儿童文学作家。1982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已发表和出版文学作品300多万字,多次获得四川省文学奖、成都市金芙蓉文学奖。有《我和女儿,还有一只小狗》《“庄主”日记》《沧桑记忆永丰场》《孤胆少女》《赶庙会的孩子》等小说、童话和散文集10余部,被誉为儿童文学界的“川西乡土作家”。

     “我怀着深深的敬畏和感恩的情感来描绘我脚下这片土地的。这片美丽而古老的土地不仅生养哺育了我,还给我以得天独厚的文化滋润,使我能在脚下这口深井里自由游弋……”——韩蓁

  希望能在有生之年
  多为家乡做些事

      从成都乘车出发,一个多小时车程,经过新津,在蔡渡大桥过河,沿着乡间小道往前开两三公里,便到了古镇永丰场。一条小街,两边是低矮的楼房,看起来就是个川西平原上常见的普通小场镇。在老街的十字路口往右拐,便是韩蓁老师的家。推开两扇老木板门,不禁让人眼前一亮:瓦檐边的丹桂树碧叶茂密,红砖院墙上爬满青藤,院子中间一棵高大的黄桷兰,靠墙处还有几棵樟树、楠木树、皂角树,高耸入云。轻风细雨中,小院一片温柔宁静。

      “我在永丰场住了一辈子。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多为家乡做些事,将这里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通过文字传递给后人。”坐在小院的走廊里品茗,韩老师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故事。韩蓁在小镇出生、长大,在小镇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光。后来又在小镇的小学、初中任教。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韩蓁逐步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有了一点名气后,很多朋友都劝他离开小镇,到成都,到海南,到一线大城市去发展。然而,留恋乡土的韩蓁始终蛰居乡村小院,专心致意地从事文学创作。

       在关注乡村留守儿童的小说集《我和女儿,还有一只小狗》中,韩蓁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所处的天府之国的川西坝子,既富饶美丽,又灾难深重……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极其丰富的文学创作的宝贵源泉。于是,我就在这里挖掘了一口井,我的作品也就从这泉眼里喷射出来,掺和着我的欢笑和血泪、憎恨和挚爱。”应该说,韩蓁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从这口“井”里挖淘出来的;他所有的创作都离不开养育他的这片土地。这些年,他的作品被京沪评论界称为“儿童文学中乡土文学的代表”“川西的骄傲”。评论家朱效文称赞韩蓁的作品让全国千千万万的人(不光是孩子)认识了川西,爱上了川西,“把美丽的川西印在了大家的心里。”

  小院里的桃花源
  轻松、写意的乡居生活

  “小院春光梅怒放,书斋墨韵纸含香。”这是刻在韩蓁小院门口的一副对联,门里面,却是桃花源般的宁静。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韩老带着我们在他的小院里参观。打开院墙中间的一道门扇,仿佛进入了另一个天地。森森绿竹掩映着一口池塘,整洁的小溪从小院里穿过,溪两边是繁花和碧绿的瓜豆棚架。院子里空气新鲜而又凉爽,仿佛一个偌大的天然氧舱。

  “如果你工作上不顺心,生意场上失意,爱情上受到挫折,你就到韩蓁的小院里去,和朋友们一道,喝喝茶,散散心,天南地北吹一阵,你的什么烦恼忧愁就都没有了。”采访中,记者正好遇到邛崃市牟礼镇的工作人员前来拜访韩老师,请他为镇上的文艺演出提意见。“可以和镇上的幼儿园联系,建立一个选送文艺节目的长效机制。”“镇上有不少文艺活动积极分子,也许可以把大家组织起来,编写节目,再请韩老师给大家指导。”

  坐在林木苍翠的小院里,韩老认认真真地与客人们讨论着,有时刚到镇上工作的文化干事会冒出些天马行空的想法,韩老也不生气,而是耐心地给大家分析,哪些节目可行,哪些是演了很多次的老调子,哪些会受到老百姓的欢迎。从他平和的态度中,依稀能够感觉到,韩蓁作品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他对家乡永不厌倦的热情,和小院里桃花源般轻松、写意的乡居生活。

  为家乡作传为社区编书
  心力交瘁却乐此不疲

  虽然已74岁高龄,韩蓁却保持着与年轻人无异的工作热情。每天清晨7点起床,到院子里转一转,再上网看看新闻,之后韩蓁会准时坐到电脑前开始一天的工作。2007年,他专门为家乡创作了《沧桑记忆永丰场》一书。10多万字,上百幅图,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介绍了永丰古镇的悠久历史、著名人物、重大事件和乡风民俗。书一出版,就受到各界朋友的关注,更受到永丰人的喜爱。上门要书者不断,连台湾慈济会来邛考察援建幼儿园的工作人员也来要了书,他们从这本书中了解到永丰场的厚重历史和独特风情,最终敲定了慈济幼儿园落户永丰场。

  “永丰曾为秦初蒲阳县属地。当时与临邛县即今邛崃市并存,至南朝萧梁晚期,武陵王萧纪在临邛故地建依政县,县治便设置在这里。”拉着我们在小镇的街道上漫步,韩蓁总是在不经意间讲起小镇的历史和各种民俗、典故,如数家珍。马路边,一对新人正在举行婚礼,坝坝宴沿着马路一字排开,不时有人走过来跟韩蓁打招呼,喊一句“舅公”或者“表姥爷”,招呼他坐下喝一杯、摆几句,那种发自内心的亲切和尊重令人动容。

     韩老告诉我,如今,他的家里还兼职成为了永丰社区内部刊物的编辑部。“我们争取每年为社区出一本小册子,讲讲永丰人自己的故事。”没有专职人员,也没有专项经费,除了社区支书梁万春和韩老,还有牟礼敬老院副院长蒋治国、高埂中学退休老师龙淑年。2014年的这一期,正准备进入印刷阶段,开辟了历史故事、人物故事、民俗故事等栏目,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虽然每一期的编辑工作让70高龄的韩蓁心力交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远远超过我写作10万字以上的中长篇。”但他却仍然乐此不疲,他说,这大概是他今生最后能为家乡做的几件事情了。
  
    本报记者 李自强 摄影 刘阳


本帖最后由 pzj737618411 于 2014-10-16 16:40 编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