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45|评论: 5

[交流共享] 【甜城要闻】黄绣芸:川剧路上的使者 (江津日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7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r][/tr]
黄绣芸:川剧路上的使者
                                    
(江津日报)发布日期:2014-10-17


http://www.jjrb.net/userfiles/ghjjk3.JPG
身材窈窕的“川剧娘子”  记者 陈 婷 摄

http://www.jjrb.net/userfiles/fyutui3.JPG
舞台上的黄绣芸光彩照人     记者 陈 婷 摄

   深秋津城的夜晚,流光溢彩,月色朦胧。江公享堂里格外热闹,在靠内侧的戏台里传出一句句动人的高音,婉转有力,情暖意浓。跟随曲声走近一看,一位身材窈窕的女子,穿着优雅的戏服,正带领她的队友们表演川剧。长长的头发、黑溜溜的眼睛、灿烂的笑容,就是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从13岁初识川剧起,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传承本土川剧的使命,谱写下与川剧的不解之缘。她,就是区川剧爱好者协会会长黄绣芸。

13岁与川剧结缘
初次登台崭露头角


  1978年,为了吸收新鲜血液,县川剧团在各个学校挑选30名苗子培养。当时黄绣芸正念初二,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黄绣芸在家人和老师的鼓励下报名参加。凭着好嗓子和身段,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地考入江津县川剧团。这在当时可是轰动乡邻的大事,为了让她顺利进剧团,班主任秦老师,破格为她颁发了毕业证书。而正是这一次招生,让她从此与川剧结下不解之缘。

    初登台,13岁的黄绣芸便崭露头角。进入川剧团的第一天,她就被安排到珞璜镇演出,当晚演一场《双青天》的折子戏,黄绣芸饰演“川上青龙”(配角名),面对台下的两百多观众,克服心中慌乱,居然走得有模有样。当时任鼓师的宋永红忍不住赞叹“身段柔软,不慌不乱,天生的川剧苗子”。

    然而,学艺之路苦且艰辛。川剧讲究的是“唱念做打”,练功、吊嗓、压腿、台步……这得靠汗水一点一滴地练。“最苦的是练‘绑倒板’,就是人躺在木板凳上,双腿分叉,并把其中一条腿绑在身上。一般一绑就是半个小时。”回忆起曾经的点点滴滴,黄绣芸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丝微笑,她调侃道,一周下来,腿酸得弯不下去。在她彷徨时,祖父和父亲寄来的一封信给了她莫大的鼓励。

    由于表现优秀,黄绣芸成为最早出去演戏的学员。一年后,黄绣芸正式担任主角,并选择了武旦。武旦,表演上重武打和绝技的运用,这对于年纪尚轻的她是不小的挑战。为了掌握担当武旦的技巧,使自己扮演的武生具有英气,即使在休息时间里,她还在仔细揣摩剧本中的人物,从其中人物的动态、神采、风度中寻求借鉴。凭着出色的表现,1984年,黄绣芸主演的《贵妃醉酒》获重庆市青少年调演三等奖。

一月三换场地
十年扛振兴大旗


    1995年,由于戏剧不景气,我区撤掉了川剧团。黄绣芸也改换了其它工作,但川剧早已镌刻进她的血液里,成了她丢不掉的牵挂。2003年,黄绣芸担任川剧爱好者协会会长。上任那天,当着台下近百名协会成员她许下了重振川剧的承诺,赢得了台下所有川剧爱好者经久不息的掌声。
    振兴川剧,首先要解决场地的问题。“那时候,每天满脑子都在盘算着资金从哪儿来。”黄绣芸说,由于当时协会资金短缺,为了筹集资金,她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积蓄,同时还采取向会员打借条的方式,筹集到6000多元租赁了一个茶馆当作场地。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协会不得不搬到城南市场,后又搬到呆井坎,一月之内竟换了三个场地。每一次搬迁,都意味着要重新核算成本、新找场地,还有搬运成箱的戏服、道具,那段时间,黄绣芸着急得嘴上起了泡,差点打了退堂鼓。但想着自己许下的承诺,她咬紧牙关硬是撑了下去。

    如今,经过数十余年的努力,当初自行搭建的小舞台已发展到100多平方米的集经营与演出为一体的剧场,巨大的变迁,承载了黄绣芸和会员们的共同努力,在这里写下了她们的甘与甜。

    不同于某些茶馆里表演山寨味道浓郁的吐火、变脸的噱头功夫,黄绣芸坚持着传统川剧表演。一到过年,黄绣芸更喜欢带着会员下基层给百姓演戏。“我们特意挑喜庆和宣讲孝德的剧本,老百姓们很爱看。”黄绣芸的话中带着川剧人的底气。在她看来,当时正是这种原汁原味接地气的表演,让她们收获了近三百名老戏迷。每至演出之时,台上演员或唱、或念、或舞、或打,台下观众茶客满坐,每到精彩处,往往击掌叫好,热闹无比!
    在振兴川剧的同时,黄绣芸也热心公益。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黄绣芸正在遂宁演出,强烈地震让她与灾区人民感同身受。次日回津后,她组织会员举办了赈灾义演,筹集了近13万元善款。玉树、鲁甸地震发生后,黄绣芸也组织会员积极义演筹款赈灾。

16年演出上千场
数名弟子再吐新芳

  “为了戏迷们的期待,再苦再累也值得!”这是黄绣芸常挂在嘴边的话。上个世纪90年代,乡镇娱乐匮乏,看戏成了人们最期待的事儿。黄绣芸和队员一天最多要赶三场,每天背着沉重的行头要走几十里的山路。山路崎岖,工作量大,队员常常是哭着赶路。然而,她却很少叫过苦。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精湛的演技,黄绣芸逐渐成为本土川剧名角。1979年到1995年16年间,黄绣芸演出上千场,扮演的角色达一百多个,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足迹踏遍乡镇的每一个戏台。

    在川剧的道路上,黄绣芸是一个执着追求的勇者,而在传承本土川剧路上,她更是一位殚精竭虑的使者。近来年,随着娱乐方式日益丰富多彩,川剧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抢救、保护川剧的任务正严肃地摆在面前,让她不断思考的是如何将川剧这块瑰宝在津城本土传承下去。

   “如何更好地传承川剧?光靠我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我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培养更多弟子,让川剧发扬光大。”黄绣芸说,每周一、三、五的晚上她都会免费培训学员。如今她已带了近30个弟子,其中最小的年仅13岁。教过学员更是数不胜数。一个月前,黄绣芸带领学员将筹备了三个多月的川剧秀《人间好》送上了“滨江之夏”舞台,赢得观众的热捧。
   “不仅要培养接班人,还得出优秀作品。”接下来,黄绣芸还将恢复一些优秀的传统古装折子戏,并希望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保存下来。而不管未来的路多么艰难,她表示都会肩负使命,继续勇往直前。
   “要做的事情太多,只有尽最大的努力,才能让更多的人共同传承川剧。”说到兴奋处,黄绣芸神彩飞扬,手舞足蹈,散发出一股重庆妹子的“辣味”。在她看来,看了、懂了,就会深深地爱上川剧!



本帖最后由 abcdefg杨荥 于 2014-10-17 20:04 编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4-10-17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2274.jpg IMG_2608.JPG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4-10-17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上传/好演员,

发表于 2014-10-17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傳承川剧辛苦妳了,黄绣芸老师

发表于 2014-10-18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来顶起.gif 牛好.gif 高顶.jpg

发表于 2014-10-18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QQ图片20141018202426.jpg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