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百花潭公园,自然就想起了杜甫草堂,自然就想起了我曾经写过的一篇散文“杜甫草堂”,发来这里,给楼主添个热闹。
成都杜甫草堂2012-04-20 13:08
“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鸳鸯对沉浮。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茅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墚。”
这是杜甫诗中的杜甫草堂。
“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三十里中香不断,百花潭到浣花溪。”
这是陆游笔下的杜甫草堂。
“背郭堂成,锦里溪山千古在;
缘江路熟,青郊草木四时新。”
这是我们眼中的杜甫草堂。
是一种相约的召唤,是一份心灵的渴盼,走近花木幽邃的浣花溪,走进翠色浓厚的草堂,走进曲径通幽的盛唐里,走进深沉厚重的文化里。
忘记了来路,忘记了归途。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修建了一座小小的茅屋居住。在这里,他住了三年零九个月,留下了240多首诗篇。他在这里写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橘》、《枯棕》等著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不朽之作。
在“万里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的欢迎下,我步入了草堂。
迎面而来的,是整个庭院的竹树成荫、绿水萦回,一片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那泉,那石,那亭,那桥,那鸟,那肥绿,那艳红,一切都浸侵在薄雾里,明明暗暗,深深浅浅,眼波里外都入了诗,都入了画,于是心灵陶醉了,思维在竹树红花中弥漫。
低矮茅屋里,一几一凳一床,一瓮一灶一钵,极见简单。低矮茅屋外,几树芭蕉正浓,几丛青竹苍劲,几个大石散落在一湾碧水之中。这,就是杜甫当时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杜甫在食不裹腹,前路茫茫的时候,心念“安得大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冻死亦足”的地方。何等的慈悲与仁爱!
于是,诗人在我的心中复活了。春藤缠绕着篱笆,蔷薇花正开,诗人在柴门竹扉间游走、呤咏。望着窗外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前江畔停泊着的东吴船只,诗人咏道:“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 奉使虚随八月查。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手捧着迟来的家书,眼望着衣襟残破的妻子,诗人泪眼盈眶:“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借问妻子仇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由襄阳向洛阳。”
啊! 杜甫不老,草堂长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