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个“仅仅为了节约”成本的“因素”——高楼大厦——为何在中国竟成了城市比拼的“榜样”?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高楼显得必要。十九世纪末,“新工业”使美国国力迅速膨胀,“新工业”代表的“工业社会”恰是城市规模扩张的催化剂。而在“大城市”“工业社会”的双重助推下,美国的“摩天大楼”“文化”盛行。由于美国迅速成为工业和文化(尤其是文化)大国,各国自然唯美国为“时尚”。于是,修高楼之风在全世界狂刮。只可惜中国(整个亚洲)当时国力弱小,无力追赶此风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欧美国家向“后工业社会”过渡时,亚洲承接了“工业”。日本和四小龙在美国老大哥的照顾下先后迅速崛起。大哥带小弟,小弟当然以大哥为“榜样”了。于是,当欧美国家不会再修高楼大厦时,这种“工业怪物”在亚洲渐渐多了起来。这当中,日本学得最好,学得最快,所以日本很快就不太爱建高楼了,(东京的银座最集中,困为真正的大都市,真正的寸土千金)。再后来,马来和中国大陆这两个又接上了“工业传递棒”。中国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工业化”“城市化”。高楼大厦真的象草原上牛群拉的牛屎堆一样“快”且“多”。
其实,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建高楼是大城市走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这无可厚非。但错就错在,在中国,很多城市竞将建高楼当成“城建的进步”和为了建高楼这个“地标”而建高楼。典型时期就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德阳也疯狂,幸好即时下马,否则损失惨了,玩的还不是你我老百姓的钱。
废如此多口舌,无非就是想告诉版油们:高楼大厦真的不是衡量城市“先进”与否的指标。有时可能还相反,因为它一般来说是刚好与目前所提倡“人文”“人性化”“崇尚自然”相矛盾。有些城市之所以还建,是因为没法,只有建,因为“交易成本”,因为你不可能一下就跳到美国的“后工业”而产生的“城市空心化”。
但是,在中国,在如此环境文化下,建地标性的高楼已真正成为一种“时尚”。那么,德阳为何高楼如此少呢?分析:一是无必要,德阳属平地,城小,可供使用地很多,建高楼不附“交易成本”;二是德阳房价不太高,房地产相对不太有暴利,所心也就没有出现重量级的地产商,所以地产商也就无阔气为自己“立丰碑”(这可能对老百姓是好事,因为一座不合时宜的高楼不知会吞噬多少人,表面上看仅仅是某个开发商的损失)。
所以,在你们炫耀你们的高楼时千万要看是不是“必要”,否则就丢脸了,也不要去说“因无高楼,所以落后”,因为中国没有必要每个城市都修一大片高楼。而中小城市追求“宜居”,中心城市追求“中心的经济力”才是正确的定位。而高楼大厦除了它的外观惹人外,真的不“宜居”。高楼大厦仅仅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阶段的产物。“追求人文,人性,回归自然”才是人类的终结追求。(待续)
|